论宋代家训诗的自然真朴之美
2017-06-15蔡丽平
蔡丽平
摘 要:最早见于《诗经》的“家训诗”发挥着诗教功能,成为了古代国家对百姓伦理教化和家族对子弟教育管理的有力抓手。其中,作为该类诗歌鼎盛期代表的宋代家训诗呈现出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自然而然的美学风格。文章从语言的平易朴素、情感的直致真实,意象的生活亲民三个方面,对宋代家训诗的自然真朴之美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关键词:宋诗 家训 审美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和“诗教”的诗论观点。因此,“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作出的某种训示、教诫”的家训诗就成为了古代国家对百姓伦理教化和家族对子弟教育管理的有力抓手。而宋代为该类诗歌鼎盛期,颇具代表性,其作品呈现出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自然而然的风格。
一、“自然真朴”之美概论
以平实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从汉末开始出现,魏晋时期形成并成熟,出现了陶渊明这样极尽真朴自然之神韵的高峰,到唐宋以后自然之美作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为诗人们所共同追求,对后人影响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一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真朴之美,一为注重雕琢,刻意为工的“错采缕金”典雅之美。正如中国画的写意与工笔的区别,前者多写胸中之意,随笔点墨而成,极少设色纯用笔墨,笔拙图简而韵长;后者则富丽精工,用笔工整而细致,层层晕染,色彩艳丽。前者则更多为道家思想所影响,道家强调自然,认为加于质上之文是有害于文的,追求一种洗尽铅华的自然淡雅;后者更多地受儒家思想所影响,儒家强调“文质彬彬”,讲究“五色”“五音”“五性”相配合从而达到一种富丽而有序,典雅而精工的调和典雅。
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亦体现于文学创作之中,两者此消彼长,构成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然而在诗歌创作之中,对自然真朴之美更为推崇。特别是作为普及教化家庭教材的家训诗,更是要求语言平易、风格自然。
二、“自然真朴”之美在宋代家训诗中的体现
(一)语言的平易朴素
大大区别于汉儒辞赋的铺张扬厉,齐梁宫体诗的虚饰浮艳,以及宋初仿唐“西昆体”诗歌的绮错婉媚,用平实明了的字句入诗,如“裸妆”出行的美人,别有韵味。如:
饯行在半途,一食三四噎。遥遥马嘶断,芳草迷车辙。(黄庭坚《寄别陈氏妹》)
当须记母言,夜寐仍夙起。慎勿窥窗戸,慎勿辄笑毁。(梅尧臣《送薛氏妇归绛州》)
这两首均是描写女训内容的家训诗,前者哥哥描述送妹妹远行夫家、对其叮嘱的情景,没有华丽精工的辞藻,语言自然朴素写景叙事说理不求工,也没有新颖奇特的想象,但长兄如父的画面却十分生动、感人肺腑。后者阐发父母对女儿嫁到他乡前的告诫,关于“如何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从作息时间到日常行为,字字句句仿若父母站在面前叮咛。用平常话说平常事,内容单纯,然而细细品来又是意味深长,在平淡自然中有无穷诗意摇曳其间,空白之处满是情思。
(二)情感抒发的直致真实
追求自然真朴之美的诗歌,一定是融情景为一体,感情抒发真挚而自然。这在宋代家训诗中体现为直接抒写嬉笑怒骂的内心感受,更显浓烈。如:
黄梅雨熟汝辭家,数得秋风到藕花。书里悬知有归日,醉中不复问年华。(周紫芝《寄小儿刊书二诗因趣其归》)
别日才留两月粮,况经裘葛变炎凉。未知别后端何似,不见寄来书一行。(赵蕃《代书示逸二首》)
这两首均是描写父母嘱子归家的家训诗,均属“直寻”,流露出真情性。前者诉说自己数着日子从春盼到秋的等待,时间流走了,我们变老了,可你为什么还不回来?后者表达责问儿子为何久无消息的不满,每当用餐时,我们总是惦念着你的温饱每当换季时,我们总是牵挂你的冷暖。作为父母,我们只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天才的直感的产物,是创作灵感的体现和升华。它的生命就在于一种自然而新鲜的感觉。这两首诗有感而发,责备背后却是满满的爱。读起感动且辛酸,情感流露真实自然,毫不做作。
(三)意象的普及亲民
缕钺先生曾于《论宋诗》中做出这样的评价:“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在宋代家训诗中,经常出现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琐事微物,让其呈现的社会文化意义深接地气。如:
荒村无鸡豚,何以供刀机。山蔬杂百种,此物含妙理。(周紫芝《撷野蔬示小儿》)
父母人心物岂无,静观禽鸟见中孚。自来择木心劳瘁,到得成巢口卒瘏。囝翅渐长郎罢短,人间恩义尚如此,几个林中反哺鸟。(周紫芝《观禽鸟哺雏有感赋诗三首示诸子侄》)
这两首诗均以周紫芝带子侄玩乐为背景,却在眼前采摘野菜和林中赏鸟的过程中,发现了诗意理趣。野菜此刻不仅仅是养生之肴,更是代表着一种淳朴简单、安宁静好的生活方式野鸟此刻不仅仅是鸣声之禽,更是代表着一种尊老敬老、孝道伦常的道德情操。这些平淡普通的事物和生活体验让子侄们感到亲切,因此,使得具有说教意味的家训诗更易于被认同接受。
三、宋代家训诗“自然真朴”之美的道家思想
宋代家训诗崇尚自然真朴之美,这与道家思想的影响无不相关。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也是一种未经加工雕琢的状态。道家以自然为美,否定人为的雕琢和华美的修饰,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耳聋……”。因而强调人应当反朴归真,“绝圣弃智”“抱扑见素”。庄子亦强调“真”,指人与万物的自生自成性,一种真朴无伪的美。这与后来诗歌在感情抒发真切自然、不为文造情这一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宋代、儒、释、道三教盛行,老庄思想中的自然之道和真朴之美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态,而且这种影响的广泛和深刻不但空前甚至绝后,影响了当时一大批文人学士,代表性诗人有黄庭坚和陆游。
一般世代为官的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但陆游的道家思想传承于其高祖陆轸,童蒙时期便开始接触道家思想。成年后,身怀一颗报国之心让他屡次出仕,但其早年就自号“渔隐子”的领会却是十分向往隐逸逍遥的“桃花源”。陆游质性自然,把身处官场的自己称为“楚囚”。在他看来,自己的性情受到四面八方的限制,牢笼里面连风恐怕都不是自由的。他“身居庙堂,心向江湖”,这种社会理想也是对道家返朴归真的社会理想的继承。特别是在其仕途不畅时,更是过起了“手自扫除松菊径,身常枕藉老庄书”的生活。他的审美理想更是受到与道家审美理想一脉相承,然后映射到了他的家训诗作中。如: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陆游《朝饥示子聿》)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示子遹》)
这两首诗反映了八旬陆游的文学创作观。前者在困顿的经济境遇中告诫儿子,不论是生活,还是作诗,都应坚守一颗自然本心,随心而动后者对自身早年诗作追求铺张扬厉、文辞华美进行了反省,然后告诫儿子,作诗应当有朴素自然、平易淡远的审美情趣。此刻,诗人年老体衰、行将就木,却将很多事情看得极为透彻。他希望能将自己一生的创作精华心得抓紧时间告诫儿孙,这两篇“文学遗嘱”中,满含了道家思想的浸染意味。
总而言之,自然真朴之美作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形成了宋代家训诗平和内敛的时代风貌,成就了其在中国古代家训诗史上的鼎盛地位。这种影响也泽被后世,至今依然为诗人们所共同追求。更可喜的是,追求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呈现出全民性、普适性的传播特点。随着当代中国人对中国家庭文化了解的深入,他们对宋代家训诗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研究者日益增多。更有很多国人按照“自然真朴”的要求,或整理、改造、创作了自己的家训诗,或将其直接作为了标准以正言行。不仅推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更在包装文化盛行的世况中做到了坚守本心,可谓以诗行教、古为今用,返璞归真、不入歧途。
参考文献:
[1]黄庭坚撰,李彤编.山谷外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梅尧臣.宛陵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赵蕃.淳熈稿[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宋]陆游著,钱仲联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劉欣.宋代家训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胡欢欢.陆游教育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