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研究*
2022-02-13蒋雨宏
蒋雨宏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金融学院 重庆合川 402154)
2013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为顺应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而提倡打造的区域合作平台。2016年,我国教育部更是出台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中外合作办学是顺应时代潮流、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各大高校“落地生根”,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渐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重庆市也紧紧围绕国家倡议,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8月,重庆市已有28所高等学校与海外48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合作,共同举办了多达58个的中外合作项目,重庆市也凭借这一办学总位数在直辖市中跻身第三位,但中外合作办学所呈现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对重庆市高校中外办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
一、重庆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现状
重庆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已经位居中西部前列,但整体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说,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方案有缺口、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以及中外合作教学程度有待加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1.人才培养方案有缺口
中外合作办学肩负着为世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有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庆高校其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缺口,并未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一些高校只看重出国率,为吸引更多生源,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国内知识的教学和提升雅思考试分数上,既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忽视了学生适应国外生活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利于人才的全方位发展。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未看到国际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仍只是从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入手,且教学依然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致使学生并不具备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灵活应变能力,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较浅层面。当进入外国文化视域中,学生普遍会因文化差异以及自身能力不足,产生孤独、焦虑、难过等情绪,无法快速适应国外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文化震荡症”现象[2]。
2.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重庆市高校合作办学教学模式普遍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层面,主要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主对课本内容进行的知识传授,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所欠缺。从课堂状态和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有负期待。教学模式的单一和僵化,既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重庆市高校学生普遍存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尚可,但听说能力不容乐观的现象,中外合作办学对英语虽有所重视,但从实际教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课时安排只相比其他高校多,作为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时间来说,还远远不够。从教学效果来看,许多学生仍未满足国际社会对国际性人才的语言要求。教学模式的固化是影响英语听说表达的关键因素。有的学校仍然采用中式传统教法,通过对英语教材进行讲解,采用集体式英语问答或一对一英文问答的提问形式,无法使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3.中外合作教学有待加强
重庆市高校中外合作教学有待加强。有些学校虽然引进了外籍教师,开展了外教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丰富了课堂,但外教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与学生以往所接触的教学有很大不同。然而,学校并未做好国内外不同教学的良好衔接,双方各自位居互不交叉的教学阵营,呈现中外教学“两张皮”的状况,需要学生自己把握双方重点,吸取双方各自优势,进行整合,还要根据中外教师的差异进行随堂切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些学校没有从实际出发,并未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学生特点以及现实需要,甚至失去了教育教学的独立性,一味照搬外国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成了外国学校的翻版。这并不是合作,合作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是双向学习,而不是单向模仿,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失去自身特色,也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损害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培养出与时俱进、具有审时度势眼光的创新人才,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3]。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重庆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为区域间的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跨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也对教学模式所呈现的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
1.“一带一路”倡议为重庆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提供机遇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也为重庆市一些特色专业教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既有利于扩大重庆教育在我国和世界教育中的影响力,也有利于促进重庆市高校教育的开放与对外交流,促进本市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将会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来重庆旅游、留学、教学、就业、定居,不仅能够为重庆市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也能为重庆市高校教育教学提供外教人才,而优秀外教人才的加入,让学生在课堂就能感受纯正的外语教学,也能较早地让学生拥有跨文化交流的经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认识中外差异,在未来更好地适应国外生活,降低产生“文化休克”的几率。另外,外籍教师的加入,必然会对本校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产生影响,促进本校教师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一带一路”倡议给重庆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带来挑战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跨国工程项目也逐渐增多,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在我国外包项目中的占比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交通运输、电力、建筑等领域,因此需要大量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与沿线国家建立并加强教育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也提出高校要将学校的特色专业推出国门,也要将优质资源引进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需要的不仅是高水平的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的人才,且这些人才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满足国际工程等项目要求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等。这必然是对学校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高校教学在新时期背景下所必需要应对的现实挑战,一定程度上会倒逼高校以新需求为方向和标准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4]。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重庆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优化,离不开高校、教师、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而中外双方要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育人机制,只有多方力量协同共进,中外合作办学才能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1.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学生具有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实践应用能力,这必然需要高校快速捕捉市场动态,紧跟时代潮流,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人才要求,高校要充分了解国际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根据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主动与合作方共同更新、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及商讨、交流方案实行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以提升学生和学校的国际化水平。高校要积极与国际对接,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到国外合作的学校培训进修,以增进其对国际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了解。
2.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开放背景下的新要求,需要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高校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引导作用,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多组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改变原有的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并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水平,并将双语教学以恰当的方式融入专业学科的教学中,以促进学科与英语的双向融合,重视对学生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加大英语教学力度,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双语学习平台,以扩大学生英语练习时间,以“线上+线下”的双平台模式,最大可能地营造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增加学生与英语接触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下得到英语的熏陶。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国际视野。
3.构建中外合作共赢的育人机制
高校要积极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学校保持良好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外方高校的校长、老师、学生到中方进行实地访问或视频连线等形式的定期交流,热情邀请外方协同构建符合中外育人要求,并能促进中外共赢的育人机制,培养符合国际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在教学安排上,学校要实行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课前,中外教师合作备课,充分利用中外教师在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优势,让中国教师对专业知识或英语知识进行细致讲解,外方教师负责发散学生思维并及进行场景模拟,把握思维和知识的双重重点,发挥中外教师的双重优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上,由中方教师利用中方擅长的条理清晰论述和整合学习资料,带领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由西方教师负责开展辩论、讨论,分享国外背景和现状,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际世界,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课后评价,利用中方教师习惯的考核式评价,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效果,利用西方习惯的形成性评价,考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和参与度,弥补单一性“唯分数论”评价方式的不足,形成对学生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综合性评价,以推动学生全面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体验感和积极性[5]。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下,无论是学生还是区域都对中外合作办学寄予了一定厚望,学生希望走出国门,在开拓视野中和出国深造、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而区域也希望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为区域经济输送大量高质量人才,促进区域的更好发展。因此,作为承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庆高校,肩负着培养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口语交流能力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道德素养的国际化人才的责任与义务。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当前中外办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革,既需要高校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把握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高校教师审时度势,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还需要中外双方主动参与、积极落实,构建合作共赢的育人机制,共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和效果的节节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