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总复习

2022-02-1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9期
关键词:双减

杨 晴

(新疆和田市第五中学 新疆和田 848000)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校内教学、校外培训都有了更为明确、规范的要求。作为教师,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减负不减质”,提升总复习效果,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1]。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考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的重点、难点,提高复习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对中考试卷进行分析,掌握中考试题的特点和命题规律,以及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一、近三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命题特点

近三年来,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反映现实生话和学生成长的新材料、新情景为载体,立足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基础知识,重点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注重能力考查,突出创新,按照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实现教学评价与导向的统一。命题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时代性。关注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纵观近三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都大量植入社会生活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时代感强,材料鲜活,立意深刻,既坚持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考查的有机统一,又力求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国家的发展,反映现实问题。

2.生活性。关注学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近三年来,中考命题始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强调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体验、情感的提升,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既考查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具体行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2]。

3.基础性。立足教材内容,把握基本观点。教材是教与学、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教学时提倡活用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但教材上的基础理论、基本观点必须牢牢把握,试题考查的都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所有命题的答题要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要点回归教材,能够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

4.能力性。拓展学生思维,注重能力立意。中考命题遵循“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总体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突出过程方法,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注意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考答题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近年我校学生中考道德与法治成绩统计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对客观题的答题正确率相对较高,主观题答题正确率相对较低;优秀率、良好率整体偏低,中间力量薄弱;低分人数较多,低分率较高。

1.教师层面。道德与法治专业教师紧缺;部分教师对课标理解研究不到位;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够,一些教师没有建立起道德与法治的专业学科体系;部分教师对学科的重视度不够;课堂复习效率低,在教学中出现问题不善于自我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审题、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训练较少;日常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掌握,对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等。

2.学生层面。对学科性质不理解,重视程度不高;对课程内容不够熟悉,找不到答题方向,盲目翻书找答案;部分学生不懂得概括精简答案,照抄教材或复习资料,以至于答题不完整;相当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不理解题意,不会找关键词,答非所问;时间分配不合理,答题不规范等现象凸显;还有极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作答或乱答等。

三、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的策略

教师可通过分析近三年中考试卷,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果,轻松应对中考,为学生迈向人生新的台阶储备知识、提升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

1.研读课程标准,增强复习的针对性。《课程标准》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复习目标与任务,走出简单重复复习的误区。在备课组活动中,备课组教师通过集体研讨《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以及通过学习具备的核心价值。“了解”“知道”“认识”等主要是对基本事实、原理、概念或观点识记或再现的能力;“理解”则是在“了解”“知道”“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或转换能力;“感受”“体会”“体验”等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在体验;“尊重”“养成”“形成”“践行”等则落实在学生道德与法治品质的养成与行为的落实[3]。

2.充分研读教材,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年级备课组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出教材知识脉络,从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入手,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这样在复习中就会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使中考复习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复习中,不能只注意到“点”,还要重视到知识间的“线”与“面”,也就是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与挖掘知识的内涵或与社会生活的结合。针对某一主题寻找贯穿知识点的隐形的主线,打破章节界限,通过联系、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看其一点,连一线,带一片,一般从“是什么”(含义、表现、特点、内容等),“为什么”(原因、作用、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等),“怎么做”(要求、方法、建议、措施等)三个角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总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好教材资源,全面把握相关知识点,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观点,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这就避免学生在答题时“看着就会,做着就废”,盲目翻书的现象。

3.夯实基础知识,提升整体思维能力。中考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的比例为8:1:1的考查要求可以看出,在教学和复习中要“以本为本”,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观点的掌握,尤其是每一章节、单元中的主干知识要花时间识记。能力的提升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离开了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提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卷的第一部分是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与基本结论的识记和理解程度,属于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三年中考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提升对背景材料中的核心信息进行提取和归纳的能力。例如,2019年第18(12)题:运用“少年有梦”的相关知识分析吴希明的追梦经历对我们实现人生梦想有哪些启示?2020年17(2):请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概括出材料二揭示了哪些道理。解答时要对所给的材料仔细分析,提取材料中关键词与核心信息,找准答题角度与知识点,组织答案。

第二,提升紧扣情景材料有效信息对某一主干知识进行演绎分析的能力。

例如,2019年第20题(2):假如你参加“讲好中国故事”比赛,请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选取一个故事主题,并简要说明选取的理由。解答时,必须将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或核心意思与考查知识点具体内容的结合,明确试题需要对某一主干知识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说明。

第三,提升从知识网络中提炼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20年18(3):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春的担当,你认为“青春的担当”应具有哪些优良品质?2021年第18(3):请写出你对自己2035年的畅想。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个问题为出发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复习效果。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复习)对教师的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对每节课复习内容、问题设置及复习环节等精心规划,提升复习效果。

5.精选练习,优化作业设计。为了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在“控量”上下功夫,根据复习的题型、内容,结合复习任务及学情,选择基础类、综合类练习巩固复习效果;要提前收集练习资料并认真试做,再由备课组集体研讨确定;还要确保所设计的练习有层次、有梯度,作业量不宜过大,避免布置重复性、机械性、惩罚性作业,努力做到“减量不减质”,否则,就与“双减”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6.关注社会生活,构建专题复习体系。绝大多数题目都以学生成长、社会生活为背景材料,通过设置问题将学生成长、社会发展等问题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根据材料反映出的核心内容,辐射教材内容,材料取之社会,考点源于教材。试题选用的背景材料千变万化,但通过材料考查的知识点还在教材上。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7.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方法、解题能力的提升直接得益于教师的指导。相同或相近的内容的题放在一起比较复习,总结答题角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涉及的考点内容等;在做题前要仔细阅读题干或材料,提取关键词和有效信息,找对知识点,找准答题角度,把握解题思路;答题时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答题后对重点题进行分析,总结得失,完善答案;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善于分析总结,对同一题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总结答题的规律,提高解题能力,这也是我们对往年中考试卷进行分析的原因、目的所在。例如,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排错法、排异法、排倒法、排重法),这是做选择题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非选择题一般采用“审”(审材料审设问)“联”(联系考点知识点)“构”(构建答题提纲)“组”(组织答案)的方法进行训练。在练习训练时,要严格要求,答题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晰;答题时要使用道德与法治学科术语,既不要说大白话,也不要抄原题[4]。

8.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开卷考试,端正考试态度。对于开卷考试,不仅是学生,就是部分教师也存在误区:“开卷考试都考不好……”“开卷考试,抄书都不会吗……”,如此等等。由于对开卷考试的认识出现偏差,有些学生复习时淡化了对教材基本知识学习,对教材不熟悉。教师在讲解、分析题时也不注意认真听,不用心学,只要在书上勾画了知识点,考场上翻书就能找到,答案抄得越多越好。这种对待开卷考试的态度,使得其在考试时盲目翻书,浪费时间;如对所给材料不加分析,乱抄一气,则会导致答非所问。教师要从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反复加以引导,让学生从“翻书找答案”的做法向“带着答案去翻书”转变。

9.设计合理的复习步骤,夯实基础,综合训练。根据近几年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复习积累的经验,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复习步骤。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即进行扫描式复习

此轮复习是我们进入复习阶段的第一步,复习覆盖面要广,每一个考点章节都要兼顾到。通过复习,让学生能进一步掌握道德与法治最基本的知识线索和最基本的知识框架,以便为后面的复习打好基础。中考试题基础知识的考查就占了80%,可见这一轮复习很重要。复习可按单元进行,先抓基础知识,再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总体把握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六册书的基本知识与复习要点。在此阶段的复习中练习要适当,练习题不要太多,也不要偏难,按册进行练习或测试。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即分块式复习

此轮复习要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的界限,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归类归纳复习,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这就是由知识“点”到连“线”的过程。例如,心理品质教育、法治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以及强化中华传统美德、价值观教育等作为专题进行复习。在此阶段,要进行综合练习和专题训练,还要有针对性地做两套模拟卷。

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也即“操练式 ”复习

“操练式”复习,就是在之前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分析归纳能力和考试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回归教材,自主复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查漏补缺,教师侧重点拨指导。在此阶段,学生要反复识记教材中的理论观点,有选择地做模拟试卷,并把每次模拟训练都作为一次实实在在的中考,通过练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套试题的题型、涉及的知识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题做得越多越好。对于遗漏或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一定要查漏补缺。

总之,“双减”的实质就是“提质增效”。我们一线教师要做“双减”工作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在道德与法治总复习中落实“双减”要求,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的角色,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夯实基础,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增强信心,提高复习效果,进而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