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立体的阅读活动构建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
2022-02-13单永杰
单永杰
(河北省沧州市第九中学 河北沧州 061000)
培根说:“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可以造就一个准确的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是充满希望的人;那么,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便是充满希望的民族。读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爱好,更应该成为一种责任。组织多元立体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热爱读书,将读思结合,形成自己的阅读心理空间,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感悟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习进步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所谓的阅读心理空间,是指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欣赏的自由,包括选择阅读材料、解读角度、展示方式等。以外在的阅读过程和行为,还给学生自由的心灵空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对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这个作用有重要意义。新课改所面临的一个难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能力是多维的,包括知识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审美能力的提高等。阅读对学生获得这些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拥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就能提高语文能力,那么,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两个现象:一是让学生爱上教材上的课文有些困难。首先因为有不少教材内容离学生们的生活有点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感兴趣;其次课标要求学生需要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这就大大降低了课文的美感。但是,对文章的分析能力又必须是学生应该获得的。二是每个学生并非都热爱阅读。但是,使学生热爱阅读又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所以,我从课外阅读入手,采取多种方法,通过组织多元立体的阅读活动,让课内语文学习为课外语文阅读服务,让课外语文阅读促使学生到课内语文学习寻找方法支撑。作为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不但要通过阅读来“输入”,而且要通过思考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把读书所得通过恰当的活动展现出来,这就是“输出”,有入有出,学生头脑里的储备不但得到积累,还在不断更新。阅读活动的结果就是要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读者的思想。在课外阅读中,我引导学生链接课内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构建阅读心理空间。有了广阔高远的心理空间,课内语文学习就有了根本,学生的思想发展就有了源头活水。以搭建宽阔的阅读心理空间,达到促进学生热爱阅读的目的。
课外阅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头的名著阅读,主要是指初中阶段必考的篇目:《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还有推荐阅读的《平凡的世界》《草房子》《儒林外史》等。二是各具特色的时文阅读。名著阅读,即整本书阅读,如同一幅生活长卷,全面地展示彼时彼刻的社会生活场景;单篇文章也是文化的载体,大多只是文化的横截面,甚至只是某个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两种阅读各有各的作用。
经典名著经过时间的沉淀仍在人类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足以证明它的价值所在。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即使是一本不太厚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也是包罗万象的,创作过程更是经过了缜密的思考的。一本经典的著作,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一些事物的现象和人生哲理。整本书阅读,是一件古老的事情,但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件新生事物。整本书的阅读有两个境界,一是获得一些简单的知识、了解书的大意;二是聚焦思辨性思维,以“思辨读写”为核心,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走向理性与清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有益的活动,助推学生开启名著之旅。
一是竞赛性的活动。有竞争就会有压力,也会有动力。譬如,读完一本名著后,教师可以利用一两节课,开展简单的知识竞赛,用小小的奖品来激励学生,这对促进学生阅读很有作用。二是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既丰富了交流内容,又促进了亲子感情。同时,家长的阅历经验是长于学生的,在相互交流中,能够帮助孩子正确地理解名著内容。三是读完名著做手抄报。根据名著内容,具体规定手抄报的内容。一般要有对作者的简单介绍、对故事梗概的概括、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和读书心得等。除了作者简介,其他内容必须是原创,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是简单“输入”,输入到大脑里的东西必须进行加工,然后再“输出”。因为年龄和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人物及故事的理解未必全面、准确,不过只要学生用心思考就可以了。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的手抄报,足以反映出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四是对阅读成果进行现场汇报。针对某一部名著,布置好几个任务,将学生们分组,每组领取一个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合作交流,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可以现场交流。这样的交流是大家的智慧结晶,每个人的作用都能体现出来。例如,我们在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分三期进行“名著阅读汇报”。这部书总共有二十四章,学生共分为四组,每一期汇报时每组负责两章,主要任务是概述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具体采取何种形式,由小组讨论决定。学生在汇报时,有利用多媒体讲解的,有采用情景剧的,有采取问答形式的,方法不一,足以看出当学生用心做某件事时的潜力价值。五是将名著阅读与其他文化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融合。例如,寒假期间必然有读书任务,而又恰值元宵佳节来临。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宵节在《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中都有体现。而花灯是元宵节的象征性物品,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将花灯与名著结合起来必然是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学生用各种材料做成心仪的花灯,花灯上面图文并茂,不管是图画还是文字,都是名著内容的体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以花灯为载体,将介绍名著内容作为目的,就是换了个方式表达对名著的热爱。六是尝试跨媒介阅读,通过多种媒介的使用,使学生更容易读懂整本书,不同媒介的使用最终指向读懂这本书。
以上介绍的是针对大部头名著阅读组织的活动。通过整本书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我认为名著阅读犹如美味大餐,营养十足,但是费时费力。老师能干预的部分较少。面对分量十足、令学生难以消化的名著,老师还得从侧面下点功夫,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向,使学生热爱阅读。所以,我们坚持每两周一次的时文阅读。这等于在山珍海味之外增加了一些开胃小菜。所谓时文,广义是指流行于一个时期、一个时代,能够为人们所喜爱并阅读的文章。狭义的时文,专指当下新进发表在报刊、杂志上面的一些顺应时代潮流而作的散文、随笔、小品等。时文不局限于题材或文体,在深刻彰显语言文字艺术的同时,更能深刻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脉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累鲜活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总之,时文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具有时代气息。时文阅读为什么不是每周一次呢?因为每隔两周还有一个写作精讲课。时文阅读和写作精讲每次占用两节课,交叉进行。在惜时如金的初中阶段,我们不能够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课上阅读,必须是精选、精读。
从阅读方式看,时文阅读可分为时文速读、时文朗读、时文美读、时文精读。这四个概念略有不同。速读主要针对时事材料;朗读主要指全班齐声朗读,形成一种气势;美读指的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有感情地朗读;精读侧重指的是对文章的欣赏分析。从发展阶段上来说,包括两个阶段:教师主导阶段和学生主讲阶段。老师主导阶段大概用时一年,在七年级开展。老师主导的含义是:这个阶段由老师负责时文阅读,从选择文章到确定文章的阅读方式,都由老师负责完成,目的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文章来源主要是受众面较大的《智慧与思维》《读者》《作文素材》等杂志。总的选择标准是:弘扬正能量、有时代气息、能启迪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帮助。根据文章内容,我把这些文章粗略地进行分类。第一类文章的内容是热点时事。选择这类文章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大事,拓宽学生眼界,普及科学知识等,对于这类文章速读即可,读完能说出大意就行。第二类文章是名家访谈类。这类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能让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了解名人成长历程,获得人生启迪。如果说,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言传”,那么,传记留给我们的就是“身教”了。读传记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人生榜样,树立远大理想。这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例如,季羡林的《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北大学子荣一泽:如何从高一90分逆袭高考139分》《助学路再长,长不过37码半的脚》等。这类文章的主人公,既有名家,也有普通人;既有年老长者,又有青春少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具有普遍意义。对于这类文章,我要求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看边听,之后交流心得体会,学生无一例外会从中汲取精神营养。第三类文章被我称为“引航佳作”。学生写作文时,往往苦于缺乏写作素材,殊不知,生活中处处有美,只不过是学生尚缺乏发现美的能力。例如,《善润童年》《有一种画面叫乡愁》《窗外》《品味咖啡》等。这类文章有的就是学生作品,有的是成人以学生口吻写成的。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要仔细推敲。教师让学生先集体默读,然后一生朗读,接着从写作角度对文章进行赏析,借他人的眼睛来看生活,以期打破学生在选择写作素材时的局限,最后将这样的文章留作作业,大声朗读并自由赏析。这类文章是要精读的,对语文学习最有直接作用。第四类文章是趣闻轶事。如《多少大诗人只是工具人》《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等,这类文章很有趣,而且也有历史渊源,读读也罢;但是必须在课堂上大家一起看,这样便于及时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这样的文章很受学生喜欢,在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传统文化。第五类文章多是激情澎湃的演讲稿或掷地有声的议论文。这样的文章往往以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笔见称于人,如荣一泽的《拳拳爱国心,忠诚报国行》《愿你披荆斩棘,磨砺成自己的榜样》等。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必须在课堂上齐声朗读,让琅琅的读书声震撼年轻的心灵。第六类阅读材料,这些内容已经不是完整的文章了,而是名人名言。这些名言警句不是常规用来教育人的名句,很有道理,不为大众所知,但是的确出自名人之口或是出自某部影视作品,时代感颇强,很受学生们喜欢。例如,“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你可能不是真的想放弃,你只是需要休息”等。这些文字被汇集在“微写作之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里,经编者解读,确实很有意义,既新颖又有生活的气息,符合学生心理需要。
经过一年的训练,时文阅读进入到第二阶段——学生主讲阶段。模式保持不变,只是老师来到了幕后,学生走到了台前。学生为了主持一节时文阅读课,课下必须做足准备。例第一期主持崔同学,她在《读者》杂志中选择了彭敏写作的《我的文字之缘及汉听之旅》。彭敏的文字率真随性,不浮饰,不娇气,情绪四溢。为了让大家接受这篇文章,崔同学搜集了彭敏的个人资料,并洋洋洒洒地写了很多文字来注解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中出现不少生僻字,崔同学一一注音解释,做得非常到位。这样的阅读活动必须坚持下去。
教师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方式的阅读,培养学生主动追求阅读广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稳定的读书习惯,有助于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使思维能力进阶、增强审美创造的能力。
阅读能够提升人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滋养人的精神发育,使人自尊自重、自立自强,使人有底气、有自知,能从容镇定地面对生活。可见,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人在书中走,如沐春风。但阅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软技能。让我们通过多元立体的阅读活动,将学生引领到奇妙的阅读之旅,帮助学生建构起广阔的活动空间,促使他们会读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