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语言例谈
2022-02-13张莉
张莉
摘 要: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课堂语言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从教师的课堂语言入手,谈一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语言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都在数学知识、解题技巧的传授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式、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等也逐渐受到高度重视,教学水平逐步提升。然而,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对数学教学语言不够重视。实际上,合理运用教学语言,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深化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反之,教学语言过于死板、生硬的话,会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不利于吸引学生,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就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展开研究很有必要。
一、以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且数学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因此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很容易开小差。部分教师习惯了以严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训导,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师生关系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不佳,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师生之间难以维持和谐的关系,自然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的时候,教师以幽默的语言进行调侃,往往能够快速吸引学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能够令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拉近师生距离,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以幽默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1公顷有多大吗?”学生纷纷摇头,回答不知道。随后教师张开双手,做出环抱巨大物体的动作,继续问学生:“我这样双手环抱,能够抱下1公顷的范围吗?”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有的学生回答不可以。此时教师调侃道:“如果我双手能够抱下1公顷的范围,那我就是奥特曼了。”通过幽默风趣的话语,学生的兴趣瞬间被教师激发,纷纷集中注意力听讲,想要弄清楚1公顷究竟有多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亲切感,师生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通过打比方降低教学难度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无法理解知识内容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在打比方时,一定要做到足够生动、简单和有趣,起到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改善实际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为了引导学生快速、准确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机制,在教学中就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下算式“14-6=?”,并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少吗?”学生纷纷举手,得出了正确答案:“8。”笔者继续提问:“那么,你们能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吗?”接着在黑板上写出对应的竖式,并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向学生讲解:“14是10和4相加的结果,十位数上的1就代表着10。假如十位数上的1和个位数上的4是‘兄弟’,现在用4减去6,那么就可以从它的‘哥哥’那儿借一位数,也就是借了10。10减6等于4,再将减后得到的4与原本就有的4相加,就得出最后的答案是8。”通过这种打比方的方式,笔者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了退位减法的运算机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以生动、详细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部分数学概念较为抽象,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生动、详细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尽量贴近生活,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描述简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伸出左手和右手,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的左手力气大还是右手力气大呢?”学生纷纷回答:“右手。”教师又说:“我们的右手力气大,小数点向右移动,数会变大;我们的左手力气小,小数点向左移动,数会变小。只要记住哪只手的力气大,就能记住小数点位置移动对小数大小变化的影响规律了。”通过这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学生快速、准确地记住了该知识点。
四、故意出错,深化教学互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适当故意出现一些错误,如用错单位、说错计算结果等,以此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深化教学互动,确保教学成效。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对学生说:“我记得20196年的时候,我才17岁。在2月30日晚上7点,我买了一个生日蛋糕庆祝生日,你们生日的时候会吃生日蛋糕吗?”学生听到教师的话后不由得哄堂大笑,七嘴八舌地指出教师的错误。教师让一名学生回答哪里错了,学生笑着说:“老师,现在才2021年,你根本不可能在20196年过生日,而且不可能出现2月30日。”通过这种故意出错的方式,教师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培养了学生时刻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五、合理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数学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找不到方向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合理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根据已知的内容对未知的内容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等。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大量的加法运算式,包括“14+5=?”“5+14=?”“9+27=?”“27+9=?”“21+15=?”“15+21=?”等。教师让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这些算式的答案,并询问学生:“你们是不是计算了一半,就得出所有答案了?”学生回答:“是。”教师继续问:“为什么只用计算一个式子,就能知道另一个式子的答案呢?”有学生举手回答:“因为另一个式子和计算的式子是一样的,只是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教师继续说:“这么说,在加法运算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最终结果不会变化,对吗?”学生回答:“不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和把握新知识。
六、以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励学生
语言的力量来自热情、诚恳、激励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激励性、鼓动性、期待性,这种富有激情的语言会迅速转化为学生探求知识、提升技能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以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励学生,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很好!”“有进步!”这样简简单单的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亲切、和蔼地对学生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这种话语既激励了回答错误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全体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由此可见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总之,教师的语言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教师要采用恰如其分的课堂语言,才能促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成长。让我们行动起来,在不断的探索中感受师生交流的魅力,开创课堂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蓉.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70-71.
[2]黃红.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优化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4):158-159.◆(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