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幸福课程体系构建
——以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357”幸福课程体系为例

2022-02-12祝波王晨园林琳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流校本办学

■祝波,王晨园,林琳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正在向“上好学”迈进。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是提高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立足点在于学校课程建设,学校办学活力的激发实质是为学生提供有活力的课程。《意见》指出: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责任,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双流实小秉承“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质量观,构建了双流实小“357”幸福课程体系,在探索和践行《意见》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幸福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结合新课改理念与学校发展的实际,着眼于课程育人, 双流实小构建起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儿童未来发展需求的“357”课程体系,有机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科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一)“357”幸福课程体系的课程观

课程是学校的文化基因,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表征。不同的课程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思考和解答[1]。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把课程理解为经历和经验,强调学生的直观经验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2]。经验的习得源于活动,在以往的分科课程中,知识的总量有了保证,却停留在碎片化、缺乏逻辑性、无结构化的状态,因此很难与生活实际相连接。进入新时代,课程整合成为课程变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课程整合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办学活力,使学生享受到更具活力的课程。

课程整合是指将有内在关联的课程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以消除原各门课程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整体性地认知所学习的知识[3]。双流实小“357”幸福课程体系是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校本课程为补的一套科学整合的课程体系。它是在保障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既保证宏观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因素,又在微观层面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习惯等要素,同时延伸至家庭和社区,为学生提供学校、家庭、社区的全领域的教育课程。

(二)“357”幸福课程体系的发展观

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存在,具有完整的人格、思维及健全的心灵。课程建设应该关注作为完整个体的人。幸福课程建设依照“三个体现”:体现“尊重主体”——课程的价值是实现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通过课程的实施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体现“面向全体”——幸福课程的实施要做到每一个儿童都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关注个体”——学校充分关注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育,实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发展。

双流实小“357”幸福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丰沛学习力、融通适应力、真诚协同力、灵动创造力”的幸福实小学生为育人目标,建构了“尊重差异,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异彩”的学校核心价值文化体系,确立了“让每一朵花儿尽情绽放”的学生成长愿景。为把先进的思想转变为真实形态,学校提出了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的“幸福教育”发展战略。

(三)“357”幸福课程体系的实施原则

学校教育应该努力为学生享受幸福快乐的童年提供保证, 努力促成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让每一个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个性,有突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具备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为落实这样的课程目标,“357”幸福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坚持以下原则:(1)整体推进,即三级课程的整体推进, 深入推进全部课程的一体化构建,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2)规范协调,规范是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齐、开足、开好,齐全完备,协调是指课程之间的互补;(3)适合可选,即基于学校环境、条件、教师能力素养,以及“本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认知规律、成长规律进行课程建设。

二、“357”幸福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机制,保障国家基础课程的奠基作用,根据学校实际实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地方课程规范化”; 同时有机整合三级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应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双流实小“357”幸福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主、辅、补结构呈现完整的课程体系,保障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坚守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元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逐步推进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发展,建构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符合儿童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提升办学活力贡献实践经验。

图1 双流实小“357”幸福课程体系

三、“357”幸福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凸显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科内整合与跨学科融合的思路,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以国家课程教材为基本依托的校本化改造。重点研究学科内的结构化, 对单元内的材料进行重组和过程架构,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多课型融合的策略。延伸学科间的结构化研究,项目化、层级化地创新更多“融合式课程”。幸福教育课程体系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乐”为标志的学科特色课堂建设;“X+1”的学科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学习。

1.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

图2 双流实小幸福课程“乐”课堂

(1)以学科基础目标为圆心,注重学科的外围拓展。

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指南,对教学目标进行详细梳理和解读,构建隶属我校实际情况的,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新的学科课程特色。以语文为例,对教材内容的重组、整合、加工、再创造,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质的语文教学特色——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互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融,阅读与写作互融的“乐融语文”教学特色。

(2)以学科基础目标为原点,加强学科的纵向延伸。

在充分保障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凝练适应学生生长和发展的知识并进行纵向延伸。以数学学科为例,对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归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拉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轨迹,提高思维的敏锐度和创新度,构建“乐思数学”的学科特色。

(3)以学科基础目标为中轴,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联系。

学科课程整合是学校根据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联系,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再重组,使其效用最大化。通过学科整合,可以实现学生知识获得的渠道更丰富多元,从而建立起更充实的知识空间。将英语和科学两门学科进行整合,开设双语特色课程,将科学知识的习得和科学品质培养与语言转换同时发展,为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能力提供平台。

2.学科内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途径

综合实践课程最突出的特色是综合性,以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为工具,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科内相关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和拓展延伸。我校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率先实行“X+1”课时设置。以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为蓝本,实施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对三大学科实施校本化的二度开发。“X”是指国家课程每周确定的课时量,确保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1”是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开展每周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如,语文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如图3 所示。

图3 语文主题式综合活动

3.研究性课程实施途径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构建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环境,培养出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善于实践的幸福学生。尊重和保障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进行选择、参与、表达、思考和实践,研究性课程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的重要载体。

图4 双流实小学生研究性课程主题

(二)地方课程规范化开展

地方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我校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对《生命生活与安全》这门地方课程按照“规范化”原则实施,夯实地方课程。保证课时,为丰富这门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分解与再重组, 依托我校建立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到该体系中,建立成都市同步的“三生”(生命·生活·生涯)教育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扩充课程资源。对于安全教育,学校特设专任教师,开展常态教研活动,保证课程实施效果,每位教师都是一岗双责,确保安全教育在平时,安全落实在日常。

(三)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双流实小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让每一朵花儿尽情绽放。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资源,确立了校本兴趣课、小主人课程、“适性·幸福”体验德育课程。

1.校本兴趣课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确立了“1+1”的校本兴趣课实施模式,即每一位教师在承担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一门校本兴趣课的开发和实施;每一名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必修一门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成长, 实现校本兴趣课的多元化。校本兴趣课的开发不仅仅依靠学校内教师的力量,同时还借助家长、社会力量。例如借助家长资源,定期为整个年级提供青春期健康讲座、安全讲座等;在班级内,有所专长的家长提供植物课程、非遗传承的剪纸课、川剧文化与表演课程等。

2.小主人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果敢精神”,在体验中树立和发展主人翁责任意识,促进了学校管理主体的扩大,充分体现了学校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学校从每个班中征集各类小主人志愿者,采用自愿报名、自主申报、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成立校园“小主人”群体;开设多元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将学校管理工作、教师发展工作、班务管理工作公开化、透明化,让学生参与其间,真正实现学校管理主体的开放和民主。小主人课程的选修课程采用自愿申报、轮流上岗的参与形式;对小主人的评价采用星级评定制,兼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定性评价方式。

3.体验式德育课程

根据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学校开发实施“适性·幸福”体验式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生存力、自主学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未来人生奠基,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校、大社会”是学校连接社会的通道,整合社会功能性部门资源, 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参与社会事务,是学校体验式德育的载体和重要途径。体验式德育课程主要包括:校内德育体验课程和校外德育体验课程。在校内,全员参与,自主管理,人人都是小干部。学校对应“小学校、大社会”的十个部门,从学校和班级的层面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校外,对接社区,开展德育实践。

图5 “适性·幸福”体验式德育课程操作模式图

猜你喜欢

双流校本办学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双流板坯侧面鼓肚与边角挂钢原因与对策
双流机场一次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分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