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习作中配角语言的描写支招

2022-02-12金灵敏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配角自然段妹妹

文| 金灵敏

写人的作文,是小学生常练的作文类型。这类作文,可有许多人物,其中主角是重要的人物,而配角也有其重要性。主角不方便“出面”的或难以表达的,由配角“出马”,以突显主角的地位和作用。正所谓“鲜花”还需“绿叶”配,“大人物”离不开“小人物,“主角”不能没有“配角”。学生大多知道,写作文要让“故事中的人开口说话”,却不太明白怎样取舍主角与配角的对话,如何巧妙运用“直接说话句和间接说话句”等方式来描写人物语言。这是常见的问题。这问题,需要解决,也容易解决。

一、第一招——学会“取”与“舍”

小学生写作文,一大苦恼叫“字数”。是否达到字数要求是作文完成与否的显性标志。平时训练、语文检测中的作文,基本上都有字数要求。有要求,自然会有应对办法。大部分教师会教学生几个方法——让人物张口说话、勤做动作、捕捉内心等,字数自然就不愁了。的确,多让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说上一大段,说个不停歇,保准能让文章变长许多。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可能会“走火入魔”,主角出来说上一通,配角出来也跟着说上一通,“胡说八道”“东拉西扯”也跟着来了。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语言做出取舍:哪里有话,却要“藏”着不说;哪里无话,可非要好好“说一说”。

1. 学会“取”

配角的语言,该怎么取呢?

配角,不同于主角。配角之所以为配角,是为了配合主角,突出主角。因此,配角的语言也应当为主角而“言”。四年级上册第17 课《爬天都峰》一文的主角是“我”和老爷爷,爸爸是配角。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爸爸语言的句子: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这个句子是爸爸这一配角仅有的一次张嘴说话。这段话表面看是写爸爸,实际衬出的是主角“我”和老爷爷,彼此鼓励,互相鼓舞。配角在此处开口说话,点明了“我”和老爷爷能爬上山顶的原因,同时给读者以启发——在困难面前,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配角的语言,突出了主角,升华了主题,该写!以教材为范例,让学生学会“取”!这是一条捷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感悟并尝试运用。

2. 学会“舍”

描写配角的语言,会取还不够,还得会舍。

四年级上册第26 课《西门豹》,最后第2 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神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西门豹用妙计铲除了巫婆,惩治了官绅,教育了老百姓。一直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切的老百姓们“都明白了”后,肯定有很多话要说:“原来,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真是该死啊!”“可怜啊!那么多的姑娘白白死了!”“西门大人,您太了不起了,为我们除了害!”“西门大人,您真是我们的好官呀!”……作者为什么不写?不写,有不写的道理。如果写了,老百姓这份心知肚明的意味就被破坏了,西门豹那一箭三雕的智慧就被淡化了。

学生学完,明白了配角的语言,舍得其所。他们写作文也会“舍”了:

哥哥大叫起来:“鬼!”紧跟在他身后的我也大叫起来。这时,哥哥快速打开手电筒,忍不住哈哈大笑。原来,我们看到的不是什么鬼,而是一件在风中飘着的长裙子。——学生作文《哥哥笑传》片段

正在这热闹的时候,班主任李老师来了。王念祖慌了神儿,本想从桌子上爬下来,不料却摔了下来,来了个“屁股蹲儿”。同学们哄堂大笑,本来一脸怒容的李老师,顾不得生气,急忙把王念祖扶起来。摔疼的王念祖一边龇牙咧嘴,一边还不忘做着鬼脸。——学生作文《淘气的表演家》片段

故事的配角没有张嘴发声,因为没有必要。在《哥哥笑传》片段中,“我”在看到“鬼”和“我”知道“鬼其实是一件在风中飘着的长裙子”时,没有说话;《淘气的表演家》片段中,“同学们”和“李老师”面对“王念祖摔了个‘屁股蹲儿’”时,也没有说话。这和《西门豹》一文最后第2 自然段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第二招——学会“直”与“转”

这里的“直”,是指带双引号的“直叙句”(即指“直接说话句”);这里的“转”,是指不带双引号的“转述句”(即指“间接说话句”)。描写配角的语言,“直接说话句”和“转述句”能随意写吗?当然不可以。学生写作文时,能驾轻就熟地运用两种写法,知道哪里用转述句,哪里用直叙句,习作中的人物语言就一定精彩。

1. 学会由“直”变“转”

小学生写“直接说话句”,擅长!张嘴即来,无需多思考。但是,写“转述句”,麻烦!因为还需要进行一道程序加工——把话语中的人称等进行转换,得换位思考。我们读小学生的作文会发现,他们写说话句大多用的是“直接说话句”,而不是“转述句”。还有一个原因,写说话句,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用“转述”,什么时候“直接说话”。因为,他们不懂得“直接说话句”和“转述句”之间的微妙变化。请看:

下课了,徐校长来到我们教室,径直走向黄易,俯下身来问:“你在看什么书呀?”黄易眼不离书头不抬地作答:“《昆虫记》。”徐校长笑着直起身,拍了拍黄易的肩说:“喜欢看书,非常好!”黄易吐了吐舌头。徐校长接着说:“可也要注意,让眼睛休息休息。”黄易继续盯着书,说:“哦!”最后,徐校长问黄易:“你就是班里的小书虫吧?”黄易忙着往下翻了一页书,有点不耐烦地说:“嗯!”——学生作文《书虫黄易》片段学生写的这一片段,几乎都是直接说话句。主角这样,配角也这样。从习作的题目来看,片段中的黄易是主角,徐校长是配角。这一段话,黄易说了三次,徐校长说了四次,配角比主角说的话还要多。而且,两个人一说到底,连成一段,显得多而紧,读来也索然无味。不妨改一改:

下课了,徐校长来到我们教室,径直走向黄易,俯下身来问他看什么书。黄易眼不离书头不抬地作答:“《昆虫记》。”徐校长笑着直起身,拍着黄易的肩,以此表扬他,还让他注意眼睛。最后,徐校长问黄易:“你就是班里的小书虫吧?”黄易忙着往下翻了一页书,有点不耐烦地说:“嗯!”

为什么让徐校长的前面三次话转述一下呢?一则,配角徐校长的话,不太重要,用转述。二则,给主角和配角之间太紧密的说话句留一个“空白”、一个“缓冲”,句段简洁了,主角地位凸显了,读起来也更舒服。

2. 学会拿捏“直”和“转”

把“直接说话句”改为“转述句”,是小学生经常碰到的练习题。如:

妈妈微笑着对我说:“这个周末,我带你去参观科技馆。”

改为“转述句”:

妈妈微笑着对我说,这个周末,她带我去参观科技馆。

“直接说话句”和“转述句”,意思基本一样,可以互改。这样的练习,学生易学会,但学会的意义并不大。如果把“直接说话句”改为“转述句”,或者“转述句”改为“直接说话句”,用在文章里,意义就大了。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 课《唯一的听众》,文中对妹妹这一配角有三处语言描写——

第一处(第1 自然段):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第二处(第9 自然段):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第三处(第10 自然段):“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具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这三处语言描写,很微妙。前两处,作者没有直接让妹妹开口说话,由“我”这个主角转话、提及,是间接说话;第三处,妹妹才直接开口说话。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仔细推敲,因为妹妹是配角,配角的话,可以不直接写,由“我”这个主角转话、提及,突出了主角地位。同时,妹妹前两次说的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只提及、转述,语气趋向平淡,自然引出“我”拉小提琴前后由不自信到自信满满的变化,文章也显得简洁。当然,配角的话,如果一定要说,那就直说,正如妹妹第三次的直接说话。因为,配角的话,关键时刻直接开口,为的是升华主题。

三、第三招——学会“省略”与“提示”

说话句,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提示读者话是谁说的,是怎么说的。描写配角的说话句,要注意提示语的运用,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该放在句子的哪个位置。

1.学会“提示”

描写配角的说话句,提示语的位置常见的有三种。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一样。

提示语在句前:为了强调提示语。

提示语在句后:为了突出说的话。

提示语在句中:为了突出前后说的话。提示语还作语气、意思上的停顿。

说话句的提示语放在句子的前、后、中间,需要结合主角的“说话句”、文章的行文连贯与主题等。学生懂得了这一点,人物的“说话句”就会写得灵活、生动了。

2.学会“省略”

描写配角说话句的提示语还有一种,就是省略。

如六年级下册第7 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最后是这样写的:

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

“怎么了,孩子!喂,快来人哪!快拿杯水来!”

有人拿过一杯水,一下子泼在了汤姆的脸上。

“啊,现在没事了。你怎么了,汤姆。”

“怎么了,孩子!喂,快来人哪!快拿杯水来!”“啊,现在没事了。你怎么了,汤姆。”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学生都说是“镇上的人们”说的。那是一个人说的,还是人们一起说的?学生含糊,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人说的,也可能是某几个人一起说的。没有提示语,学生读了,不知道究竟是谁说的。那么,作者这样写,可以吗?当然!文中的“镇上的人们”,是故事中的配角,不是主角,这里的对话,是哪个人说的不重要。省略提示语,显得文章简洁、干净,连贯、紧凑。

综上所述,描写配角的语言,是有讲究的,也是有招数的。学会取舍主角与配角的对话,能巧妙地运用“直接说话句和间接说话句”,还会用好提示语,慢慢地,学生也就能成为写说话句的高手了。

猜你喜欢

配角自然段妹妹
我的妹妹不爱我
一个三角函数配角公式及其应用
秋天
我的妹妹 等
“配角”也点睛
最佳配角
带妹妹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