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简约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主张

2022-02-12黄吉鸿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文| 黄吉鸿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厚重、复杂,语文教材的丰富、多样,语文教师的感性、博杂等诸多因素,必然带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繁复、艰难和堂奥。语文课难教,要教好语文课,难上加难。尤其是在当前特殊的教学语境下,教师更有这样一种感觉。

首先,“双减”政策的严格实施,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味着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其次,统编本教材的全面使用,使得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迎来又一次全新的挑战;再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的全新出台,所提出的一些重要教学理念和行动措施,必将有力地冲击语文课堂教学。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课堂教学是每一次教育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假使教师的课堂不变,也意味着教育变革没有真正落地;反之,只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变了,变得更加合理、科学、高效、优质,才是最终目的。

基于以上种种思考,历经团队的反复思考、研讨,并展开了深入、持久的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新主张,意在新时期教育语境下,寻找一条更加适切、完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新路径。

一、课堂务求清简、大气

既然语文教学有其复杂性,那么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简约课堂”之“简”,意为清简、大气。我们主张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清清楚楚地教,学生要明明白白地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大特征:

1.课堂要去“控制化”

尽管多数教师都知道教学要追求“学为中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但是,知道未必做到,说到不一定做到。实际情况依然不尽如人意。据笔者观察,大多数时候,小学语文课堂被教师“控制”,学生没有自由度,学习缺失活力。

且不说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业练习的布置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都是从教师角度出发,无不体现着强烈的教师个人教学意志,单以教学环节设计来看,通常的语文教学可以说安排得满满当当。“揭题导入、学习生词、梳理内容、深入分析……”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往往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如同“蜘蛛织网”。这不是说不好,问题在于,教师的设计过于精密、精细,可谓“环环相扣,密不透风”。学生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都设计得“天衣无缝”。用教师预设的教学效果来说,就是“一切尽在掌握”,守住“这张网”,只等学生往“网”里钻。我们听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学有板有眼,学生学习亦步亦趋。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严重不足,极其狭隘,那种感觉,就是学生似乎被装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一节语文课,环节设计得愈是紧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就愈是缺失。而一旦缺失了自由度,学生的个性、灵性和智性得不到充分的张扬和释放,又怎么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呢?

“简约课堂”就是要追求粗线条、搭框架、板块式的设计,精简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减掉不必要的较为琐碎的教师提问。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和课堂的“控制”主要通过问题设置来实现。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加以变革。一方面,把提问的权利、机会还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有核心问题意识,一节课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寻求“一课一得”。教学要变“实”为“空”,清新、简洁,充分保证学生思考、表达的时空,把课堂的实践机会更多地还给他们,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真切切地获得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变“控制”为“预设”,在前教学阶段,充分了解学情,大胆假设,做出周密的判断。在教学中,要化“预设”为“生成”,能够根据课堂中学生的真实表现,及时地应对、点拨,助力学生的学习行动,努力追求一种灵动、大气的教学境界。

2.教学要去“模糊性”

有教师戏言,数学课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语文课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也不无道理,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课程标准因素。和其他多数学科教什么较为清晰不同,语文的课程标准并没有清清楚楚地规定一节课具体要教什么,只是提供了年段教学的大致内容和方向。具体某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一线教师自己去拟订。这是语文教学复杂、难度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2)语文学科原因。自上世纪以来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一度左右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再加上语文课本内容包罗万象,跨越古今中外,课文体裁丰富多样,使得语文学科不知不觉间成为边缘学科。一不小心,语文课上成道德与法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等也不是没有的事。好在统编本教材自三年级开始以“双线组元”结构编排,明确规定了每个单元的“人文元素”和“语文要素”,这对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来说有着革命性的意义。但是,“语文要素”也仅是“简明扼要”的设置和提醒,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还需要教师自身加以细化落实。

(3)语文教师缘由。富于感性既是语文教师的优点,也是缺点。缺点就是造成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都是仅凭一己经验来想当然地加以确定,弱于理性地思考“为什么教这个”。理性的不足源于对理论学习的排斥,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线语文教师对专家理论难以真正吃透和领会。比如,一段时期,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就存有严重偏差,误以为课堂要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是,一节语文课中,教师这个也要落实,那个也要抓住,教学就显得庞杂、繁复了。

诸多因素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依托单元语文要素,深入解读相关课文,了解学生真实学情之后,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这节课“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个”,然后再思考“要怎么教”。一定要教得清楚、明白,只教应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这样一来,教学自然就变得简洁、清晰了。

3.学习要去“低效度”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文述及的一节课想要给予学生的太多。语文教师总是“心太好”,也是“心太急”,误以为一节课中自己教得多,学生就一定能学得多,于是看到这个要教,看到那个也要教。教得多而杂的结果是,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各个内容只能是浮光掠影般地教过,导致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和学会。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要反思,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有限,短时间内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过多。另外,语文学习是有规律的。真正要掌握一种语文知识、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尤其是语言学习,它更需要反复加以实践运用,方能真正内化、习得。“学而时习之”,“时”就含有经常、常常之意。

因此,如果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准确聚焦,要少而精,多目标等于无目标。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里提及的“好课的最低标准”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二是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三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其中“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就包含了一节课不宜教得过多,不宜让学生学得过多的意思。只有教得精准,教得适度,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和“会学”,实现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

语文教学要念好“简”字诀,追求清简、大气,这是方向问题,方向决定成败。

二、课堂也需深刻、精致

然而,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关注“简”字,单单追求教得清简、大气,是不行的。“简约课堂”不是“简单课堂”,“方向决定成败,细节造就精彩”。“简”是方向,“约”就是细节。“简约课堂”的“约”有“深刻、精致”之意,教学要追求一定的深度,要借助具体细节的打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厚度、宽度。

1.要教学生不知道的

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课堂上没有获得感。正如孙绍振先生说的:“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的确,多数时候,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过于浅显,教来教去,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一来二去,长此以往,学生又怎么能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呢?陈寅恪先生教学时有著名的“四不讲”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由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四不教”原则:“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不教;非语文学科的内容,我不教;非本年段、本单元学习的目标,我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我不教。在此基础上,我只教学生不知道的。”

试想,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我们的课堂还会浮浅吗?我们的课堂还会看似热热闹闹,实则风不生、水不起吗?

2.要教课文最精彩的

统编本教材所选的文章,可以说每一篇都是精挑细选,每一课都出自名家。自然,每一篇课文也都有着普通读者不易察觉的秘妙所在。选入教材的课文都自带两种价值:一是原生价值,二是教学价值。显然,从教学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挖掘的是教学价值。教学价值一般分三个方面:思想情感、阅读策略、表达智慧。从学生的学习水平来看,课文里包含的表达智慧,可能是他们最难发现和理解的,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正如歌德所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这一秘密,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文本秘妙”,正是一篇课文最有教学价值的精彩所在。教师要凭借自己专业阅读者的身份,从语文学习和学生视角出发,敏锐、智慧地发现一篇课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发现、品味、理解、积累或迁移运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文的“教学价值”,实现编者选入这篇课文的真正意图。

一篇课文最为精彩之处,是它在表达上的个性,而非共性。多数时候,教师仅从课文表达上的共性出发,所教肤浅,学生所得自然有限了。王荣生教授指出,散文教学要抓住“这一篇”“这一个”,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简约课堂”之“约”,就是“约取”,就是发现、提炼一篇课文作者在言语表达智慧上的精华部分,教给学生。取其精华,得其精髓。

3.要教语文核心素养

2022 年版课标亮点之一是,引入高中语文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说,这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有着重大的战略转折意义。小学语文不再姓“小”,它是“大语文”,它不再仅仅是工具。它势必摒除功利,不再仅仅是为考试、为分数而教,它指向的是人的成长,指向生命的幸福,它以文字为基础,以文学为土壤,更以文化为精神气质。

(1)语言习得。对于一篇课文里作者的精彩语言,要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要追求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境界。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品读课文,对关键词句深入品味、推敲、咀嚼,要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通过“发现—品味—理解—积累—运用”这样一条语言习得的链,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言语经验,真正习得语言。

(2)思维发展。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语言为依托,借助关键字词、句段,通过分析、理解、感受、体会等过程,让思维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的整个过程。既可以从主题思想上展开必要的思辨,又可以从写作角度思考作者这样写的规律、目的以及这样写的妙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引领他们从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的低阶思维向以分析、评价、创造为核心的高阶思维发展。

(3)审美视角。仅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讲究语文学习的有用,是为实用。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大用即指向精神,指向人的心灵生长。在确保学生学得扎实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刻画的精雕细琢,情节安排的扣人心弦,主题表现的荡气回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彩、独特的语言表达,体会其迷人魅力。

(4)文化浸染。余秋雨先生给予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我们今天教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借助一篇篇文学精品,引导学生沉入词语,深入思考,浸入文本的灵魂深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一篇篇经典作品中感受伟大的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破译文化密码,汲取智慧力量,帮助学生一步步构建起他们敞亮、纯洁的精神底子,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扎实基础。真正实现教学生6 年,看学生今后16 年,想学生未来60 年的教育初心使命。

而要实现上述的一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如庖丁解牛般熟稔解读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课堂教学时对关键细节的精准把握和挖掘上,必须于课文的细微之处品出伟大的绝响。作品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教学当于细微之处求精彩。

三、“简”与“约”的和谐一致

愚以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集“简”和“约”于一身,既清简、大气,又深刻、精致。在一节课堂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必然共同存在。“简”是骨架,“约”是血肉;“简”是枝干,“约”是树叶。教学如果一味求“简”,仅把“简”当作一种“简单”,则定然显得粗糙、肤浅。这样的“简”,会沦为一种空洞无物的语文躯壳。同样,如果教学一味地追求“精细”,设计得过于精致,这种过度的设计会让学生精神窒息,灵魂压抑。课堂终究变异为表演的剧场,上课也就成了演课、作课和秀课了。只有当大气和精致并存,清简和深刻同在的时候,上课才有可能令人欣喜地走向那种自然、自在、自主、自发的聊课境界。

要想实现“简”和“约”的共生共长,个人以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教学相倚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是,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个变量,具体要教什么、怎么教,都要根据实际的课文而定,并不是死板地遵循那种教条式主义。有时候,教师要让学;有时候,教师要讲授;有时候,教师要出手引导;有时候,教师要示弱,什么都不说,只作倾听、评价、鼓励。

一句话,简约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该放手时就放手。

2.浅深适度

简约课堂要追求深刻、精致,但并不是说教得越深越好,把初中的、高中的甚至大学的语文知识放到小学课堂来教,这不是深刻,这是晦涩难懂,这是故作高深,这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要求教师尽可能去深度解读课文,以己之力,凭己之能,解读得越深刻,发现得越丰富,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引领越多、越精彩。“浅出”,则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化抽象为形象,变堂奥为通俗,让学生听得懂,看得清,悟得透,想得明。在教学的难度把握上既不过深,也不过浅,恰到好处。

3.疏密交叉

一张一弛乃生命之原道,一疏一密乃课堂之节律。课堂教学内容过多或过少,目标过繁或过简,都会造成教学节奏的紊乱、无序。在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理性选择教学内容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的前提下,教师更要调适、安排好一定的教学节奏。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部分,做到重锤敲打,反复咀嚼,甚至敲骨吸髓,深挖细掘,非得读出个中滋味不可。而对于一般的教学内容或非重点环节,则一带而过,点到为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课堂的教学节奏要做到的“时而密不透风,时而疏可走马”。疏得大气,密得精致,两者错落交叉,如同生命的吐纳呼吸,学生定然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此外,还可以兼顾考虑这样几组关系:舍和得、少和多、宽和窄、虚和实。不管哪一组关系,无不遵循一个原则,“简”和“约”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内在上相互统一。课堂只有达到“简”的层次了,才有可能给“约”的境界腾出时间和空间。大气的目的恰在于追求精致,深刻的目的正在于求得清简,简约的课堂实为在努力追求语文教学上升到理性和哲学思考的一种智慧境界。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谈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大道至简。简约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