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2022-02-12白丹凌莉萍赵华
白丹,凌莉萍,赵华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河南 郑州 450016)
冠心病是心内科临床治疗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推测其发生可能与季节变化、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及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典型的胸部疼痛,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发热及眩晕等症状[1]。早期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心功能恢复效果不佳,因此针对此类患者制定合理的干预方案,加快病情恢复,改善预后结局尤为重要。研究[2]指出,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认知功能与心功能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分析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3~76岁,平均(58.65±6.13)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5~77岁,平均(58.73±6.22)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 《冠心病诊治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沟通交流正常;③知晓本研究内容,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并发其他危急重症,需立即进行治疗;②多项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③并发全身性感染性疾病;④预计生存期限<3个月;⑤临床资料缺失。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用药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并根据医院科室相关规程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与饮食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措施为:①认知重建: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分析患者对疾病及自身病情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表统计结果对患者进行遗漏知识补充,后续对患者进行定期考察,针对患者存在的相关问题予以解答,纠正其错误认知,提升患者对冠心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②行为干预: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督促患者每日按计划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血脂及心功能常规指标;另外还可结合患者自身耐受性制定相应的早期运动方案,可通过深呼吸、身体放松训练改善其整体健康状态,促进病情恢复。③针对性的情感调节:在日常护理方案开展过程中对患者心理状态变化进行细致观察,结合患者现阶段情绪变化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结合患者兴趣爱好调节其负性情绪,针对部分情绪改善不显著的患者可延长陪护时间,针对性一对一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进行心理建设,改善其后续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
1.4 观察指标①心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d),检测仪器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评价时间为护理前与护理后。②自我管理能力:于护理前后采用冠心病自我效能评估表[4]评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包括症状管理、角色功能、情绪控制、沟通能力4个评价项目,单项评分0~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护理前,两组的LVEF、LVEDD、LVP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PWd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n LVEF(%) LVEDD(mm) LVPWd(mm)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0 43.26±4.71 52.77±5.60 64.52±7.04 51.22±5.92 12.81±1.15 9.24±0.98对照组 50 43.19±4.68 49.26±5.15 64.29±6.97 58.44±6.13 12.76±1.20 10.73±1.03 t 0.075 3.262 0.164 5.991 0.213 7.411 P 0.941 0.002 0.870 0.000 0.832 0.000
2.2 自我管理能力护理前,两组的症状管理、角色功能、情绪控制、沟通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症状管理、角色功能、情绪控制、沟通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s,分)
时间 症状管理 角色功能 情绪控制 沟通能力护理前 3.73±0.52 3.44±0.40 3.96±0.42 4.11±0.45 3.69±0.41 3.31±0.38 3.98±0.45 4.09±0.47 0.427 1.666 0.230 0.217 0.670 0.099 0.819 0.828护理后 6.97±0.71 7.22±0.75 7.81±0.80 7.96±0.85 5.14±0.58 6.24±0.71 6.29±0.74 6.33±0.76 14.115 6.710 9.863 10.108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50 50 t P观察组对照组50 50 t P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自身危险程度较高,住院期间还可能出现各类严重并发症,最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其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针对冠心病患者多采用吸氧、利尿、扩血管并配合介入治疗,但部分患者临床治疗后病情恢复效果与预后结局较差,因此还需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进而不断改善患者病情,改善预后结局。研究[5]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促进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及预后改善。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属于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方式,可通过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升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掌握程度,并使其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另外,针对性的行为干预还可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通过早期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加速患者病情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LVPW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促进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恢复。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更加注重患者自身感受,多项护理措施均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因此更具合理性、针对性及有效性,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持续改善。本研究结果亦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症状管理、角色功能、情绪控制、沟通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陈娟等[6]的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确保后续护理方案顺利开展,进而加快病情恢复,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状态与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