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逻辑分析和系统建构

2022-02-12张巧玲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摘    要: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归属感,群体政治认同教育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命题。大学生党员具有特殊政治身份,其政治认同教育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认识其政治角色差异,关键在于培育政治角色意识,教育内容在于党员角色规范,最终实现大学生党员主动担当政治责任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组织育人;组织协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08-03

政治认同不仅是普遍性很强的心理倾向,更具体为在政治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已有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和行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提升党员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方面。群体政治认同教育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使命,特别是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已经成为实践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

政治认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优势,对于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教育成为高校党建的重点。

(一)政治认同教育的內涵

认同的词源是“idem”,即相同,是指相同性和相似性,引申为人们心理上的一致性和主观认识上的趋同性。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衡量和定位,具体为个体归属感。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正面感情,是对政治运作的一致性、肯定性态度,以及相应的政治行为,具体为人们在政治生活实践中基于一定的政治身份,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的认可和坚定。

政治认同教育是基于政治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理性的需要,传递社会政治制度、理念,并影响群体和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使个体确立与群体、与社会一致性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提升政治稳定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

认同是一种共享的、集体性表征,认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对个体身份不同所带来的角色差异的认识,在于对其政治身份的认识。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身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大学生党员政治身份具有无产阶级属性。大学生党员是共产党员,这一政治身份的角色差异首先在于阶级性的差异。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阶级性是政党的首要属性。阶级是个人对自我所处阶层的定位,是大学生党员政治身份的基本立场,是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性基础和阶级性基础。政治认同教育首先是“阶级的教育”,是对阶级政治理想、指导思想、政党使命的教育。

2.大学生党员政治身份具有根本的国家立场。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是在中华文明孕育中成长的、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中不断成熟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人民选择的党,是深受人民拥护的党。民族、国家意识是大学生党员政治身份的根本底色和立场。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和提升对民族、国家利益的认同,加强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道路、政治理论的认同。

3.大学生党员政治身份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大学生党员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优秀青年学生,是整个党员队伍的新鲜力量。青年时期的政治认同,是以政治认知为基础,以政治感知为体验,通过一定的政治意志,藉以实现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价值体系的承认、认可和赞同[1]。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教育要实现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的自觉性、纯洁性,要转化为政治态度、情感和信仰,是提升其实践自觉、内化政治责任的教育。

对于大学生党员政治身份的认同是开展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基础,是准确把握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关键,也决定着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二、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关键

现代社会,人们多元身份的获得是客观性的存在,但与身份密切相关的角色是个体主观性感受。角色的主观感受来源于身份的客观存在,但主观与客观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一)角色意识缺失与政治认同教育的可能

现实来看,主观角色意识与客观身份的不一致情况普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身份的外生性存在和内生性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角色意识产生具有过程性,不是在一个时点全部产生的。就政治身份而言,政治角色无意识或者少意识的情况更为普遍。“在大多数政治体系中,对政治事务极感兴趣,关心并了解政治,活跃于政治事务者在成年中所占比例不大”[2],客观上,部分人未实现政治角色意识的自觉。

政治生活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生活,社会利益调节、人们利益的获得和调整都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展开的。政治的权威性和权力性使得人们愿意参与和接受政治认同教育,这是人们价值理性和政治利益的需要。政治认同教育活动是以满足国家、政党和个体的双向主体需要为前提的,有利于实现受教育者的政治价值追求。

(二)培育政治角色意识是进行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关键

从社会现实来看,深刻影响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的正是其角色意识不足。社会发展平稳时期,人们政治生活意识较为淡薄,青年人政治阅历不足,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差异性较大。大学生党员对政治有一定的关心,将入党作为一种荣誉性追求,愿意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内容上不知道关心什么,在方式上不知道如何关心,成为党员后,由于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差异,政治认同教育实际情况与应然要求有差距,党员的角色意识不能完全自我实现。

政治认同教育现实性地解决了大学生党员政治角色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的问题。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一定的认识,认同的基本立足点和核心在入党后要实现突破和转换。通俗来说,是要实现从“向党组织靠拢”到“我是党员”的转变;根本来说,是要不断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具体来说,是要增强党员的“四个意识”;长远来说,是要在实践的历练中不断坚定政治信念、政治追求。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教育,要从主体的基本属性出发,立足政治身份,找准教育的核心,启发大学生党员主体内在本能的自发反应,倾向于思想共鸣,具有双向性和动态性,满足政治认同教育的主体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实效。

三、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

认同作为角色意识的心理过程并非凭空产生的。政治认同不仅是思想情感趋同的过程,也是行为趋同的过程。人们为实现归属一个群体的需求,在内在情感和行为方式上都表现为认同并践行群体的理念和规范要求。

(一)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内容的内在依据

人们从所归属的群体中获得视角、观点和实践,这种获得是在个体对群体的需求和群体对个体的规范的双向互动中实现的。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具有一定的热情,但存在片面性的问题,具有不稳定性。

政治认同内容在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是认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多年来,高校党建重点在于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回答了大学生党员即将加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成为党员后,大学生党员“怎么做”的教育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专题性研究。

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是在对政治体系产生归属感后产生相应政治行为的过程,认同的对象从对党的认识、情感的层面上升为理性、责任、担当的层面。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容的明确,是党员信仰的基础和素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党员在政治上更具辨识性、理智性,真正成为一名合格党员。

(二)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

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在于政治角色规范,具有与其政治身份相对应的一致性。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对象性内容是具有外在性和实践性的角色规范,是三个体系的有机整体。

首先是价值体系的教育,包括党的基本理念、宗旨、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等,是根本性内容。在价值体系之上确立的政治认同更稳定、更持久。大学生黨员政治认同教育的价值体系是对大学生党员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的规范性要求,是大学生党员应该具有的思考方式和思维基础,是基本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

其次是制度体系的教育,包括国家政策、党内纪律和各种规范性制度约束,是基本性内容。这些成文的制度和规范,是对大学生党员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具体规范,是政治体系为党员群体所设立的政治标准,也是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要求和规范准则。政党是由纪律规范保障其运行的,因此任何党员都要有纪律意识,而纪律意识、规则意识不是天生的,是在规范的认同教育中不断加强的。

最后是引导性内容的教育,其暂时不能形成制度,在实践中具有激励和引领的作用,包括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创新性党建工作、示范性教育机制等,是发展性内容。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任何制度都不能完全涵盖所有方面,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党员的先锋战士作用推动时代发展。就整体性而言,每名党员的先锋作用不能同步、同点实现,需要在学习借鉴中不断加深、优化。引导性内容的教育,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

四、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实现

政治认同是一种不断深入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其与归属感相伴而生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义务与责任,而政治责任是政治认同的实现形式。

(一)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责任

政治责任是政党与生俱来的使命和担当,是其产生的内在动因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政党的宗旨和追求。政治责任不是空洞的口号,是认知、情感、实践的统一,是主动担当、自觉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名共产党员都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3]。这是新时代每名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对于党员来说,践行政治责任是党员作为政党的组织成员从内心自然流露出的对党的真挚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要高度认同党的理论和纲领,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的决定[4],甘愿为党奉献自己的一切。

政治责任因群体角色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责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党员的政党责任。大学生党员是共产主义的追随者,共产主义理想和追求是其基本责任。对大学生而言,除了普通公民应尽的责任外, 必然蕴含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其次是大学生党员的国家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全党同志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要与党同心同德,这是每名共产党员的国家责任。因此,大学生党员要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后是大学生党员的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生党员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政治责任不应被轻视,更不能被忽视。对大学生党员而言, 责任就意味着奉献和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责任和政治素养提升已成为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教育更具现实性,要引导大学生党员主动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二)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实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做先锋、做示范,群众就会跟上来[5]。现实来看,大学生党员主动承担政治责任是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近年来,高校党建在塑造政治品质、增强党员责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尽管形式、载体不一样,但都是围绕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责任,为清晰地认识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目标奠定了实践基础。从理想信念养成到强化示范引领,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目标实现在于践行其政治责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政治认同是在实践中进行认同,是通过实践实现个人和政治体系之间的互联互动过程。从归属感到實践性,体现了政治认同教育要实现个体的政治责任。培育和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承担其政治责任,是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共产党员只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也不能例外。政治责任和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当好表率。

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仅表现为其在学习、工作各个方面的优秀,也不是在竞赛、校园活动中的个人成绩,而是发挥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通过自己的拼搏努力去感染影响身边的同学,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思想中、行动中,是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更有责任意识的模范作用,是能够顾全大局、任劳任怨的思想品质和愿意担当、奉献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9):31.

[2]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9.

[3]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2).

[4]林志友.论习近平的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17(5):13.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0-12-15                                                          修回日期:2021-03-09

作者简介:张巧玲(1980—),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南京审计大学党的建设课题“新时代高校党组织组织力和育人功能的共同提升机制研究”(2019DJYJ-YB12);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发展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组织协作育人机制研究”(2020JG193)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大学生党员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探赜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