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国际话语的五个维度

2022-02-12欧庭宇

求知 2022年1期
关键词:政党话语受众

欧庭宇

政党形象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在对内层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担当和人民拥护程度外化的客观表现,在对外层面是国际受众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主观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为建构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发展思路。按照话语要素的构成,可以从话语主体、话语资源、话语形态、话语平台、话语评价等维度入手,来推动建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国际话语。

一、担当执政话语角色,增强党的政党形象的话语感召力

第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做好党的政党形象的“辩护人”。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共产党需要以强大的执政能力,去捍卫和完善形象,坦然应对和引导国际社会中的各种言论质疑。要驰而不息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零容忍”态度遏制腐败行为,健全党管干部和选贤任能制度、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度,形成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长期化和制度化,引导党员干部塑造依法运用公共权力和服务人民的廉洁形象。要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运用网络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等功能,广泛汇聚民智民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引导党员干部塑造为民奉献和与民谋利的亲民形象。由此,在建构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中,我们党拥有更加过硬的执政能力和良好的真实形象,从而更有底气去回应国际舆论所传播的质疑声,履行好为党发声、为党辩护的职责。

第二,树立党的领袖形象,做好党的政党形象的“代言人”。国际受众群体往往将一个政党领袖的个人形象作为认知一个政党形象的“捷径”。政党形象的国际化离不开政党人格化,当国际社会逐渐认知政党领袖的领导智慧、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政党的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我们党的领袖,通过国际访问、参与国际会议和论坛交流等,向世界发表了一系列關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执政理念的讲话,以平易近人的话语风格、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形成认知和认同。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用拿破仑的“醒来的狮子”的典故重塑中国共产党形象,用“和平”“可亲”“文明”三个词汇有力回击“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威胁论”,带动了国际社会对我们党政党形象的认知提升与正向评价。

第三,培塑意见领袖,做好党的政党形象的“引导人”。建构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除了组织媒介的舆论引导,也离不开意见领袖的引导。这些意见领袖往往由党政领导、高校学者、媒体名人等群体组成。若让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意见领袖为中国共产党“发声”,就需要以意见领袖的人格魅力引导国际舆论朝着真实、客观、鲜活的中国共产党形象靠近。要鼓励和支持意见领袖运用新媒介与国际受众群体展开自由、开放、平等的交流对话,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回应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精准脱贫、“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舆论热点,持续向国际社会传递真实、全面、立体、公开的形象。

二、汲取丰富话语智慧,增强党的政党形象的话语感染力

第一,不忘本来,深入挖掘传统话语资源。中西方在历史背景、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给党的政党形象话语的国际传播带来障碍,需要寻求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和认同我们党所倡导的中国特色执政话语体系,使党的政党形象更能走进国际受众的心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表现,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譬如,向国际社会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时,可以借鉴《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之道来强调了解国情、体察民情的重要性,进一步表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执政理念,从“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来阐明我们党尊重世界各国的多样性,从“义利双成”的义利观来阐明我们党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国际合作原则等。

第二,吸收外来,辩证吸纳外来话语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政党,伴随综合国力提升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以不排外的态度、不媚外的格局坚持自身的执政话语,将外来话语借鉴吸纳进自身话语体系中,并将其转化为中国风格和国际气派兼具的执政话语。在建构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过程中,要善于寻求中西方话语的共通之处,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以此消除国际社会对我们党形象产生的思想迷雾。譬如,针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曲解与抹黑,尤其是“反腐败就是权力斗争”的错误言论,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西方国家的政党形象话语来诠释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性质和形象,即“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铁腕反腐的坚定决心和净化政治生态的铿锵步履。

第三,面向未来,持续创造新鲜话语资源。与时俱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理论品质,需要面向改革发展的未来。近年来,我们党的执政话语融入生活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为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提供了新鲜话语资源。针对国际社会充斥着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误读,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的生活流行语,表明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国情与特点探索的现代化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与历史的选择,有力回击了将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等同起来的思维误区。与此同时,通过巧用网络流行语,提升了国际受众群体对我们党的政党形象的认识。譬如,习近平总书记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用“蛮拼的”“点赞”“累并快乐着”等,既表达了对工作和生活的乐观态度,又拉近了与国际受众群体的心灵距离。

三、完善多样话语形态,增强党的政党形象的话语推广力

第一,将宣传性话语转换为故事性话语。针对国际社会对我们党的政党形象的质疑与困惑,既要向他们讲好民族复兴、中国道路、文明交融等“大故事”,还要讲好革命先烈坚定信仰、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小故事”,为他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促使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形成心灵共鸣。譬如,在讲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的国家话语时要突出个人奋斗的意义,在国际社会形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民意基础”。对于“小故事”,应立足人物行为的鲜明特征,刻画出共产党员为坚定理想信念而具有的奋斗、廉洁、担当的形象特质。

第二,单一性话语转向分众性话语。话语传播不能“吃大锅饭”,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群体而转化话语形态,这样才能保证党的执政话语深入人心。首先要考虑有哪些受众群体。以国家层面的关系为例,中国与巴基斯坦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与英国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显而易见,基于国家身份的区分来进行话语传播,有利于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认同感。在细分受众群体基础上,要注意受众群体在语言方式上的独特口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外交场合善用分众性话语,这也为话语形态转化提供了典范。譬如,他访问欧洲时用“狮子论”表达中国是和蔼可亲的狮子,在与中亚国家交流时表达了欢迎乘坐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在澳洲时指出中国是不会“撞人”“堵路”“占地”的“大块头”,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执政方式。

第三,将文本性话语转向通俗性话语。为了使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更加接地气,要站在国际受众群体的思维习惯、现实需求上思考问题,使我们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具有言之有物的“温度”与言之有理的“深度”。譬如,向国际受众群体阐述“脱贫攻坚”的文本性话语时,可以考虑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通俗性话语,既表达了脱贫攻坚战略与“三步走”战略的一脉相承,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一执政情怀。又譬如,针对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共赢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一平实性话语,表达了中拉合作时间愈久、彼此的信任感和人民获得感就会愈加深厚,从而赢得广泛的赞誉与认同。

四、优化国际话语平台,增强党的政党形象的话语传播力

第一,举办政党高层对话会,为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研究提供智库平台。近年来,中国举办了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会晤及世界政党大会等政党高层对话会,充分展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党形象。譬如,在举办G20杭州峰会过程中,将党的执政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方案紧密联系,通过向各国传递“走得更稳、更好、更远”的合作思路,凸显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的合作原则,使党的政党形象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肯定和认同。

第二,官宣媒介与大众媒介共同发力,打造疏通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舆论的重要平台。官宣媒介在话语传播过程中,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向国际社会展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向更多渴望“破解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的谜团”的受众群体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客观且全面地展现为民族解放开启新纪元、为国家繁荣创造发展奇迹、为人民幸福奋进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从而将国际社会的“受众口碑”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口碑”。与此同时,受国情和用户习惯差异的影响,还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与互动功能,助力建构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使大多国际受众群体产生较强的亲近感和信任感。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推特、油管等大众媒介的快速成长,为国际受众群体提供了认知和认同我们党政党形象的窗口。

第三,与国际主流媒体互动,扩充党的政党形象的对外传播渠道。借嘴说话,借筒传声,才能借船出海。尽管海外媒介合作已有许多成功案例,但在党政部门舆论宣传方面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导致党政部门、海内外企业、信息监管部门、国外社会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现象,使信息传播难以有效利用平台资源。若加强和世界各国主流媒介的磋商与沟通,深化网络互通进而促进民心相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将会有助于澄清国际社会对我们党的政党形象的误读。譬如,《今日中国》杂志社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积极开展合作传播,在西语世界最大媒体西班牙《国家报》、埃及第一大报《金字塔报》、秘鲁官方媒体《秘鲁人报》、埃及大报《共和国报》以及墨西哥主流经济期刊《宏观经济》共刊出12个党的十九大报道专版,以增进这些国家对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价值和执政原则等方面的认知,使党的政党形象更加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肯定。

五、优化科学话语评价,增强党的政党形象的话语执行力

关于“谁来评价”的主体问题,国际话语传播包括国外的政党、媒体、科研单位、企业、社会组织、人民大众等,对我们党的执政情况作出绩效评价的信息反馈。

关于“评价谁”的对象问题,至少包括党员干部日常表现、党组织绩效考核和领导力等方面。针对党员干部形象的评价考核,要抓好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这是为了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点带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面,建立日常考察、严管厚爱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党和国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针对日常评价方式,既要看到工作“八小时内”及纪检监察、政法等相关部门掌握的情况,又要看到工作“八小时外”的政治表现,考虑其在街道社区中的群众意见。针对党引领国家发展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时期的历史形象考察,又包括政党形象、廉洁形象、法治形象、改革形象、为民形象等现状考察,应具体到以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明程度、民生问题、环境治理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成效来检验党的执政能力。

关于“如何评价”的问题,要明确评价本身并非目标,而是通过评价对党的政党形象的完善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做到全面且有针对性。可以考虑做好事前形成评价方案、事中出具监督性评价、事后形成总结性评价。针对国际社会的评价情况,要成立专门的评价组织,依据全面且科学的形象要素进行权重分析与界定,找出国际社会对党的政党形象不够认可甚至造成误解的原因,由此可以使建构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更具针对性。同时,新媒体发展给政党形象“走出去”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可以畅通微信、微博、论坛、网站、邮箱、电话等多种公开评价反馈渠道,为国际受众群体提供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沟通机会。譬如,针对政府官员选拔任用公示、领导干部财产公示等方面的問题进行评价和监督,力争让我们党执政活动更加透明、公开,国际社会通过多种渠道与我们党取得有效联结,在交流互动中认知我们党所具有的坦诚自信、廉洁自律、担当作为等形象,有助于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理念认同和价值认同。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政党话语受众
画与理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德国《政党法》的精神内核和制度构造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雷人话语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雷人话语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