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磅礴的山海经与卓荦的精神史 (二)

2022-02-12黄恩鹏

散文诗 2022年2期
关键词:河街

黄恩鹏

三、辩思《大地涅槃》

“天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与成理,是指自然天地,皆有秩序、规律或规则的存在。也就是说,皆有“道”与“理”的存在、自然性的本体与创造性的本体的存在。不辩之言,道不可言。辩之言,道可信。存在是可以言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一切存在都是自在。破除了这个自在,那么,就是无道无理。河街危殆,但是,已经在人心里永远存在。第三部《大地涅槃》的设计是“源自微信群聊”,有现代感、信息感。一是记录历史的客观性;二是文物生态保护的前瞻性;三是人的精神品质的证明与生态意识的觉醒。《小引:水流云在》其实也是对当年“河街多么美”的诗意陈述,在密不透风的赞叹书写里,诗人这样叙写唯美古朴的“河街”意象:发黑陈年老月的吊脚楼。火塘上方熏得醇香四溢的陈年腊肉。栏杆外晾晒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来往或泊在吊脚楼下的船只和歌谣。木楼与木楼间的栀子花、翠竹、枇杷。蓝印花布窗帘与半阕青瓷色月光。窨子屋高高的马头墙。有如戴望舒吟哦的雨巷。如同长髯飘飘的老太爷般的老城墙老城楼老城门。等等。如同画师勾勒出的简图,河街是怎样的一个美丽古朴而又高贵的河街啊。接着又是晚上的河街景象。人类离不开唯美而优渥的生活环境。人类在这个世界的某处生活,风水好地,至关重要。比如一些建筑的形成,一直有着拓展性。它与周遭的居所有相互依存关系,更不能离开自然而独在。太阳朝向和风,以及星星的方向,当地的白昼与季节周期冷暖的关联,以及与已经消亡的事物及遥远的地方之间,通过记忆所形成的存在。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联系和对立都得考虑。风水学是一门大学问。而所谓的古建筑,是祖辈智慧的产物。通过我们祖辈的智慧加以塑造,与梦想融为一体的存在。河街的模式和理念,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赏心悦目与本态的生活品质。“河街是一把年长月久颜色变暗的铜锁,挂在南门外;是靠着城墙的戏台子,走马灯似的,上演形形色色的故事;是小学校那台旧风琴,一溜溜青墙黑瓦是那一排排黑色琴键,弹奏着水流云在”。如此美轮美奂,才有众多的维护者。主题沿着“抢救河街”进行。现代性的网络交流必不可缺,也都让诗人“拿来”或者“借用”,以此来增加文本的涵容。结构以网络元素呈现:“萍踪侠影”作文本的启引,提纲挈领,眉批主题;“链接”是现实,叙写事件,叙写人物,多是往昔的生活场景。随后,“微友跟帖”来“口述历史”或者回归现实思考。“微友跟帖选”是打造文本的一种形式结构,每章的结束,都要有此种文本。格式、形式与结构,令人耳目一新,也是维护遗产的“民间发声”,尽管这种“民间发声”效果微乎其微,但终究是一种草木声音。要知道,大风总是从草木的身上获知其力道有多大。正常说话,其实更难。难言,才有言的必要。明心见性,穷理知天。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多途,理为一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但是,百姓偏要说的,说道,说理,说态度。判断当言不当言,需要思量。当言终比沉默好。罗马人查看一地如同打量人脸,其认为,山水灵气为一地生命内在精神的外部显现。穴居阴黯山洞的人,脸色绝不会红润。美好的地域,纯净的山河,是生命的守护神。“郭家爷爷家后院的菜地,轮回着四季风景。露珠爆芽。星星开花。萤火虫泄密瓜果的梦话。上半年:豆角、黄瓜、丝瓜、南瓜、蛾眉豆,藤藤蔓蔓春光蓬勃,夏日喧哗,任着性子翻墙。下半年:萝卜、白菜、冬苋菜、莴笋、蒜苗、豌豆苗,根根叶叶读得懂霜降的箴言,雪飘的诗行。”(第一章《打捞窨子屋》)老河街惬意,农事诗闪亮。其乐融融的乡土温情,人与人的关爱。街坊有福,窨子屋有福。第二章《河街十二拍》,叙写“河街”。中国古代风水学认为,大地遍行自然灵气。大地的隆起代表苍龙(阳),大地的下伏代表白虎(阴)的存在。楼宇和园林的吉位构筑,可在风行水动、阴阳际会处觅得。精准定位,方得吉脉。河街的卫官巷、吊脚楼、南门口、伏波庙、银鱼井、万寿宫、大悲庵、福音堂、半边街等等,都有着相当美好的存在印象。第三章《与河为伴的日子》叙写“河流”。“链结”篇有如散文诗体小说,全是思忆:“身边的河流”“我在一场大水中出生”“父親曾经是弃婴”“教会院落的西北角”“鲤鱼洲”,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味道。栩栩如生的是拂不去的沧桑岁月,用故事凸显“河流多么美”的主题。第四章《远隔重洋的采访》。记忆直击,伸向了域外,网络传播快捷,河街被拆,也让世界那边的游子知道,传回来的痛楚思念,将是最难抑的。记忆是有声音的,也是有色彩的,更是有品质的。“河街”的品质,蕴含在石头、土地、流水、草木、建筑、光影、声音和气息里,蕴含在五百年的窖藏里,蕴含在老街老巷子的浓浓郁郁的气息里,蕴含在人与人的美好的温情里。河街的品质也是文字的品质,有线索之美,更有生命秩序之丽,是艺术化的生态中心主义。第五章《河街九张机》写植物写人写事。人对树的牵肠挂肚:“整个下午,他让太阳陪着,坐成一块石头,痴痴地望着连香树发愣。天黑下来,他让月亮陪着,坐成一块石头,痴痴地望着连香树发愣。”(《进城的树》)连香树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不可分割的是所负载的历史记忆。树应该在它本来的位置生存。我们见过太多对树的砍伐和在移植中的死去。生态是大课题,约翰·缪尔有“生态中心论”,利奥波德有“生态道德论”。消灭了树,也会消灭了人类最初的记忆,自然之道是人类生存的方法论,文本较好地体现了这点。第六章《“告别河街”演唱会》。“一瓣老蒜”说的是心里话:“只剩下空壳的河街,被红蜡烛的喘息撞伤几根肋骨了。”“被狼追赶的一群牛,仓皇中,跑进洞穴崖壁上的岩画里去了。羊群躲开了雷电和风雨,躲开了青草和粪便,却没能躲开恐惧和厄运,因为狼也追进岩画里来了。这则寓言式故事的潜台词,是宿命。”任何事物遇到了某种事情,便触及道理。糟糕的事情,辨析其道又有何用?但是,不论我们如何改变大地,自然性与人性一定是相互牴牾的。第七章《不眠之夜》类似伍尔芙小说《海浪》或《墙上的斑点》。所排引的意象密不透风,全是本土话语语境:“雨籁,千真万确是雨籁——恍若如吟如诉的一把大提琴,缓缓流溢于听觉、视觉与感觉之间。屋檐水以大提琴式的如吟如诉,讲述河街是掌故,是传奇,是乡愁,是‘三下锅’,是线装书,是越老越值钱的中医郎中,是一笑倾城的资深美女,是一卷不打标点的旧体诗,是一盘老少咸宜乐此不疲的花灯调或者三棒鼓,是一曲原汁原味的阳戏‘金钱吊葫芦’,是一溜曾经过尽千帆的老码头,是一支勒进岁月肩胛的纤夫号子,是一阕飞檐翘角封火墙的‘西江月’,是一排风月无边吊脚楼的‘摊破浣溪沙’,是一轴大湘西风韵的‘清明上河图’……”乡梓元素是宗教的存在,更是神性的存在。美就是秩序,就是存在。和谐的数量关系,则会造就大美。失去了和谐与秩序,也就毁掉了一切,驳杂,烦琐,离谱,乱套,无整体意识,那么,美轮美奂就不存在、消散掉了。第八章《河街文物惊呼“刀下留情”》。“直击”就是“在场”,就是批判现实主义。“偌大一座万寿宫,却要在推土机的碾压下、民工的铁锤下,死无葬身之地了!打量嵌在门墙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铜质牌子,突然想起田野上的稻草人。不。连稻草人都不如。”遂想起20世纪的历史学家对“文化”和“文明”作过的有趣区分。例如相对而言:城市代表文明,乡村代表文化;集中代表文明,分散和多元代表文化;政治和法律代表文明,伦理和信仰代表文化;正史和宫廷艺术代表文明,野史和民间艺术代表文化,等等。文明经常以物质的形态得以体现,文化则可以是一种哲学或一种生活态度。我在一篇文化随笔里这样定义城市所谓的文化其实就是“一朵塑料花”。现代文明建设,让诸多的文化殒灭,多么悲哀。第九章《外公外婆的家族传奇》由《济生堂药号的一把火》等8章组成,回忆历史,外公、外婆、姨妈、大舅、小舅、小舅母、母亲、父亲,每个长辈,都附着故事。老物件与生命的体温,与时代的联系,跃然而出。一块黑皮血骡膏,一双缠满了纱布和绷带的手,一只绣鞋垫,一个笔记本,一段陶乐的悠远回音,一双演奏钢琴的手,都是那般恸彻心肠。而这些超现实的元素,都融入了古老的河街。每一个老物件都是生命。精神的微茫,隐跃而出。第十章《溯流而上的日子》是一个长组章。苦竹寨、马桑树、岩画,老司城、旧司城、新司街、俄蒂城、麻寮司、土王城、寮云寨、古渡口,废墟里有忆说不完的往事。鸬鹚爷、覃幺公、覃光清、姨父钟云川、姨妈章若竹、巫师、老房东、九名红军寡妇,历史里有思不尽的痛楚。现实也是曾经的给“学生哥”(我)生命慰藉的雪花妹妹等等,都是那般鲜活。这是小说的结构、散文诗的语境。故事纷繁,串起了溯澧水而上的那段日子,是“地理意义上的一次溯流,历史意义上的一次探源,生命意义上的一次追寻”。第十一章《拼命画郎》。或者叫“一位年轻画师的故事”。他用画来表达内心的色调。简练、单纯、淳净。匠心独运,笔墨之法,在于性灵之美。艺术之道是惟诚惟一。当然,年轻的画师不能不收获爱情,这是诗人的寄予和希望。“即便河街明天变成废墟,即便世界明天变成废墟,爱情,已势不可当地绽放鲜花!”爱情是一幅最美的人生画作,年轻画家在河街找到了。第十二章《京城来了视察团》,写“河街”何时能够引外界所注意。所说的注意,其实就是关注其命运。一个视察团,让河街有了古建筑保护的思考。此章看似新闻体,却以文化专题“剧本”形式来写。如“视频”和“同期声”,如“解说”和“介绍”等,都饶有味道。现如今随着资本的渗入,一些地方不再有人文符号了,全陷入了千篇一律的“改造”,或翻修的画蛇添足,或改造的不今不古。想想现在城市建筑,不讲环境,不讲风水,追求异端,示众鞭打,扭拧成结,弯曲变形,从而受到蔑视和惩罚。“当枯木渴望逢春,春风若在启程的路上多好!当石头渴望呼啸,洪流若在启程的路上多好!”河街的命运当如是。第十三章《河街网红榜》。“网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红”可以引领社会的风潮以及改变人生的价值观。写了诸多代表性的人物:宠物入殓师、荷兰来的摄影人、盲人少年阿亮、拾荒者退休教师甄叶芹、给久病的妈妈读诗的小郑渊,他们其实都是大美的人,也必是被社会所关注、所关怀的。文本写出了人物的真实性。所选取的这几个人物,也无疑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有着积极的人生精神和品质,乐其日常,胸次悠然,与天地同生。不见得非要高华,淡泊也是一种高度。“网红”入榜,被社会接纳和肯定。“微友跟帖选”是对“网红”的精神概说。“作者回复”智慧而准确。第十四章《河街十二帖》是一组大章。以“十二时辰”为结构,以名家诗句作题记,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盗梦者,梦游者,潜伏者,偷渡者,求爱者,归来者,打柴者,哭丧者,爱国者等等,好一个民间众生相。而每一个无不都像我们自己。生命之道与人类秩序,在此有很好的解析。笔意描绘的历史与现实,总是另种味道。第十五章《河街,渴望“凤凰涅槃”》。河街真是有福,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信息的力量,更是心灵的力量。“春天提前来到崇城。一夜之间,陌上的腊梅花笑盈盈开了。”事实上,春天真的来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变与不变,不变万变,事物的发展,总是向着这两个方向发展,不偏不倚,错落有致,均衡对衬,方得精髓,乃“正确”与“谬误”的区别。而人文的异化其实最可怕,因为它的天性是弱的,它让人无法摆脱一种负罪感。第十六章《顺流而下的日子》与第三章《与河为伴的日子》、第十章《溯流而上的日子》是互文的关系。从少年方水生澧水成长,到溯澧水而上行走的中学生方水生,再到顺流而下行走的大学生方水生的故事。成长与打磨,感受河流文化给予生命的滋育。他所寻找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历史的、现实的,被遮蔽了的、被淹没了的。为道日损。路漫漫其修远兮。河流是人类生存的衣钵,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恍如看见:他用内心擦拭干净每一朵浪花,让水光施洗自己的前生和来世。聆山水之壮美,看众生之匍匐。更要宽恕世俗的芜杂,以敬畏之姿,向河流鞠躬。他把姿态放低再放低,离水近些,让梦清晰。夤夜时分,那些无法拂去的水声,那些清风里闪着魅惑的水光,那些如同青瓷需要我们呵护的河流,必是浴在静漪闪闪的月色里。一脉浩渺清流在梦境里奔淌。故事的,独奏曲,或者交响乐,都是那般令人心醉。古老的梦想,现实的理想,从少年到青年,筚路蓝缕,寻找生命的涛浪,永无停息寻觅的脚步。

猜你喜欢

河街
晚清民国屯溪河街兴衰史
评弹夜
基于空间句法的商业街空间形态研究
——以常德市“德国小镇”和大小河街为例
老街嬗变
夜游大小河街
常德河街里的江湖味道
常德河街里的江湖味道
夜游河街
“古今穿越”式的“更夫消防”
院子里的枇杷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