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农业产业模式探索与创新

2022-02-11王进明董孔军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

王进明 董孔军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发展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靖远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的分析,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目标和要求,总结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指出了靖远县巩固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大资金投入;联动优化,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协作;重视人力资源培育;推进品牌战略,加强宣传营销;建立协调机制,完善扶助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模式;衔接;探索;創新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2)03-0197-06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2.03.001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Model that Effectively Connect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Jinming 1, DONG Kongjun 2

(1. Jingyuan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Baiyin Gansu 730699, China; 2.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lies i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and achieving all-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Jingyuan Coun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ummarizes the new way to effectively link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Jingyuan County,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aspects such as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linkage optimizatio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East West cooperation model, devoting attention to talent training, promoting brand strategy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marketing, establishing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policy suppor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model; Connect; Exploration; Innovation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使贫困群体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1 - 7 ]。近年来,靖远县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把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在遵循乡村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着力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1   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分析

1.1   独特自然条件孕育特色产业

靖远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县域内水、热、光照等自然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现已形成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沿黄灌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和露地蔬菜较为集中;高扬程灌区土地资源丰富,枸杞、玉米等多种产业优势明显;干旱半干旱山区旱砂西甜瓜、中药材、文冠果品质优良[8 ]。靖远县已成为兰白都市圈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1.2   脱贫攻坚铸就良好基础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靖远县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批”部署,深入贯彻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计划,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县域特色产业优势,精准谋划、科学布局全县90个贫困村的主导产业,确立“6+2”(蔬菜、肉羊、枸杞、硒砂瓜、大枣、中药材6个优势产业和文冠果、生猪2个特色产业)脱贫产业体系,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2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依托特色种养产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 312戶,占总脱贫退出户的76.48%。建成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191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2 994户93 815人。2021年,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 81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2个万元大关,达到28 324元、11 307元,年均分别增长7.0%、8.7%,产业增加值达到35.19亿元,同比增长6.0%。

1.3   资源优势蕴藏广阔前景

靖远县注重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重点从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入手,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等品牌优势,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为契机,优化布局蔬菜、肉羊、枸杞、旱砂西瓜、果品、中药材、文冠果、生猪等八大特色生态产业,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融合发展[9 - 12 ]。全力打造肉羊养殖加工、生猪养殖加工、文冠果种植加工、综合性农产品营销4个百亿级产业链,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上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打通从“地头”到“舌尖”的订单和从“田间”到“餐桌”的配送通道,构建覆盖生产基地到消费终端的物流服务体系。

1.4   短板弱项释放发展潜力

靖远县农业发展长期以来处于缺乏创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既是劣势,也为现代农业发展留下更大空间。脱贫攻坚以来,通过坚持不懈努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逐渐提高,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篇大文章才刚刚开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广阔,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后劲十足。同时,持续深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加速布局落地。全面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畅通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实施中部生态移民供水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进一步扩大农业优势适生区覆盖面、拓宽种养产业规模、提高粮食总产量。此外,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一批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蓬勃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为该县优势特色产业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和要求

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特色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2.1   促进产业聚集

依托黄河过境优势打造黄河沿线高效农业示范带,着重发展设施蔬菜;依托过境国省道,打造国省道沿线特色农业产业带,着重发展高原夏菜与特色瓜果;依托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建设以特色农产品加工、贸易为重点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区;依托白银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在沿黄乡镇建设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高原夏菜、食用菌种植为主导的设施农业产业区。持续提升打造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高原夏菜生产基地、中药材(枸杞)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畜禽和水产养殖基地、特色林果种植加工基地、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集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建设品质优、体量大、融合度深的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经济圈。

2.2   促进技术集成

加快建设省市级农业产业园,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积极示范推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成套技术和成套装备,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鼓励支持企业家、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农业服务人员建立农机合作社,培养一支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队伍。

2.3   促进要素集聚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农业建设用地,创建涵盖羊、果、蔬、药、文冠果、生猪养殖以及其他优势特色产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所有乡镇,推动4个百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快速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合作社通社道路建设,确保原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加快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加快农产品流通、交易市场、仓储保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建设产业上水平、企业有利润、农户得实惠、风险有保障,长期稳定持续的产业发展格局。

3   促进稳定脱贫的途径探索与创新

靖远县委、县政府紧抓重点、强攻焦点、找准特点、总结亮点,在诸多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子,积累了新经验,成为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3.1   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强力支撑, 抓实了“增收脱贫、 振兴乡村”的新基础

立足靖远县蔬菜、畜禽、瓜果三大特色传统产业优势,按照“产业到户、达标到人”的原则,扎实开展产业脱贫行动,实现了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达标覆盖。同时,依托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行“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专合组织”五方联动机制,以及“流转集中、连片发展”“统一种植、分户经营”“入园务工、保底分红”“资金入股、收益提成”等模式,着力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脱贫产业园,引进扶持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精心打造了“靖远枸杞”“小口大枣”“靖远羊羔肉”“靖远黑瓜籽”“大庙香水梨”“靖远旱砂西瓜”“靖远文冠果油”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附属品牌,农业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兴旺的坚强基石。

2017 — 2020年,靖远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和统筹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18.9亿元,建设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国家级现代生态枸杞示范园、种养殖一体化基地等9个农业产业重点项目。根据各乡镇区域优势,发展蔬菜、枸杞、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生猪、肉牛、肉羊等种养殖产业,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补助,助推贫困户脱贫增收。通过入股配股,按年8%的比例向贫困户定期分红,分红年限为3 a。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通过保底分红、市场信息咨询服务、订单收购、吸纳贫困户务工、技术培训等方式,与贫困户(优先保障残困人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开展产业合作,带动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如:在石门乡以靖远阿西娅牧场养殖有限公司为入股配股承接主体,带动裴堡村、路庄村、老崖村、二合村等100户以上贫困户发展滩羊产业;在北滩镇以甘肃海旺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股配股承接主体,带动红丰村、景滩村、东滩村、南滩村等100户以上贫困户发展四季豆产业;在东升镇以甘肃启升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股配股承接主体,带动小塬村、柴辛村、上淌村等的100户以上贫困户发展枸杞产业。通过扶持文冠果生产加工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订单采购、技术指导、基地务工等方式带动了东升、五合两镇建设万亩文冠果脱贫产业基地,带动贫困人口700人增加收入。

2021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投资1.9亿元,在东升、石门、刘川、北滩、三滩等乡镇建设标准化日光温室蔬菜基地3处300座,建设标准化肉羊养殖基地1处,配套供水、供电、管理用房、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蔬菜、西瓜育苗基地2处,食用菌新品种引进示范点3处,带动脱贫户发展肉羊、蔬菜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3.2   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治本之策, 实践了“走出大山、 摆脱贫困”的新模式

针对贫困群众深居大山、自然条件严酷、脱贫基础差的现实困难,靖远县立足当前,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性工作,坚持先抓点示范、后整体推进原则,着眼长远,主动担当,争取政策,用心用力为群众谋划脱贫大计。近5年来,累积统筹安排若笠乡、石门乡、永新乡等贫困地区1.8万多贫困人口实施整乡整村异地搬迁,扶持发展设施香菇、日光温室蔬菜、肉羊养殖等特色产业;积极统筹整合农业资金18亿多元,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订单收购、吸纳贫困户用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貧。如2019年实施的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区产业合作项目,在糜滩镇碾湾坪建设脱贫产业园,总投资1 210.5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扶持移民点539户贫困户发展设施香菇产业,实施“五统一”模式,即统一配股资金,统一建设大棚,统一采购菌种,统一参加培训,统一经营销售,由若笠乡政府、靖远县农投公司联合推进实施,吸纳带动移民点群众开展设施香菇生产经营。目前建设香菇产业日光温棚74座,年订购菌种190万支,年产香菇13.8万kg,产值达455万元。通过易地搬迁,解决了全县近三分之一贫困群众有效脱贫,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贫瘠土地,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劳作,社区居住、园区就业”的脱贫梦。

3.3   坚持把共建帮扶作为有益补充, 走出了“东西协作、 工农互补”的新路径

注重在脱贫攻坚中既用足“内力”,又借好“外力”,在抓好专项扶贫的同时,大力发挥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作用。充分利用天津市和平区帮扶资源和资金,建产业园区、引龙头企业、办扶贫车间、上帮扶项目、销特色产品、促消费扶贫、推支教义诊,在产业、教育、卫生、人才、商贸等多个领域开展帮扶协作,深化了两地合作交流,打开了开放开发窗口,双方交流在协作脱贫的基础上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不断迈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中省、市帮扶单位和白银公司、靖煤集团、银光集团等帮扶企业坚持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大力支持贫困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群众生活。鼎鑫农业、陇原生态等一批新兴企业秉承以工养农、农工结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县委、县政府要求,流转土地集中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工农融合发展探索了新路。2018年以来,由靖远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实施的东西部协作产业扶贫类项目共计15个,共投资6 042.175万元,其中协作共建园区8个,园区带动就业人数220人,人均月增收2 500元,入股配股分红人均年增收800元;共引进落地中大型企业11家,通过订单收购、基地务工、技术培训、配股分红等方式与贫困户(优先保障残困人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发展肉羊、四季豆、枸杞、文冠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稳步脱贫增收。

3.4   坚持把移民脱贫作为底线任务, 打造了“灾后重建、 安居乐业”新样板

靖远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稳定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岷漳灾后异地安置工作。针对定西市岷县、漳县地震灾后异地安置群众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地域差异等多方面的变化和不适应,认真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先稳定后发展、以发展保稳定的思路,前两年各方帮助支持、手把手培训生产生活技能,后两年示范引领、大力发展脱贫产业。自2017年以来,在富坪、新坪2个移民村累计投资1.4亿元建设日光温室1 400多座,以发展温室黄瓜产业为主,以玉米、小麦、中药材等产业为辅,成立技术专家指导组负责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示范、技术指导工作,同时聘请本县有种植经验的农民技术员为种植户手把手指导。从2019年开始,每年筹措日光温室建设补助资金900万元,对北湾镇富坪村、新坪村新建日光温室给予补助奖励,配套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如2020年在北湾镇移民点实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对北湾镇富坪、新坪村新建日光温室给予补助奖励,补助标准为250元/m2,每户不超过20 000元。其中2020年在富坪村共建日光温室173座,覆盖贫困户173户865人,投资324.375万元;对2019年建成未全部奖补的885座日光温室(其中富坪702座、新坪183座)进行奖励补贴,投资70.080万元。通过5 a的不懈努力,改变了以往跨区域移民只有经过10 a才能完全适应迁入地生产生活方式,才能稳定发展的惯例,实现了生产上由雨养传统农业向高效设施农业的转变,生活上由移民向居民转变,情感上由他乡向故乡的转变,观念上由“靠要生活”向“自我发展”的转变,短期内有力有效解决了移民中诸多难题,实现了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稳定发展的预期。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虽然靖远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但与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小康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4.1   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近年来,按照省市要求,靖远县将整合后的涉农资金绝大部分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且县级自有财力仅为10%,造成部分非贫困村亟须解决的道路、渠道等投入严重不足,产生了新的不平衡。

4.2   产业发展层次不够高

产业带动缺乏大龙头,贫困村特色种养业除枸杞、硒砂瓜、滩羊等少数品种有一定的规模外,大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个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后劲不强,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目前每个深度贫困村都有2个以上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但规范化运行程度还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融合程度浅,附加值不高。

4.3   巩固提升任务还比较艰巨

靖远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尽管这些年花了很大气力,基本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解决了许多农民群众期盼已久的难事,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要彻底改变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还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全面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

4.4    个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从全县范围看,少数贫困户依旧存在“等靠要”思想,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动力不足。甚至个别贫困户隐瞒实际收入,不愿退出贫困户队列,存在“等着扶、躺着要”“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

5   对策建议

5.1   加大资金投入

公共财政应大力度向“三农”倾斜,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支持,依托涉农整合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土地增减挂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现有财政资金渠道,进一步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做到应整尽整,并建立稳步增长机制,支持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涉农资金的50%以上用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对接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优先用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围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符合县级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条件的农业产业项目。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支出比例达到50%以上,若计提数小于土地出让收入8%,则按不低于土地出让收入8%计提。

5.2   联动优化, 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坚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奖补“输血”式绿色扶贫的基础上,大力探索资源变资产“造血”式绿色发展模式。尝试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特色产业经营及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将金山银山变成增加群众收入的“金碗银碗”,最终形成绿色发展与产业脱贫的良性互动。也可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旅游+创业”“旅游+特色产业”“旅游+就业”“旅游+电商”等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加快形成高附加值创新型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拓展农业产业的功能,将其与服务业、金融业等有机融合,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有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9 - 12 ]。

5.3   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协作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我国贫困治理的独特性制度创新。“十四五”时期,要积极引导东西部扶贫协作向东西部协作的拓展,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引导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增强国内产业链的厚度和可控力,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东西部协作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内在要求,要通过东西部协作增加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东西部协作方面可以探索园区合作、劳务协作、供销合作等多种模式,参与主体可以从政府协作、部门协作拓展至企业协作、社会协作,强化市场体制在东西部协作中的作用。

5.4   重视人力资源培育

乡村振兴要做大蛋糕,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振兴是关键和基础。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推动人力的集聚,筑巢引凤吸引外部人才下乡,引凤归巢吸引劳动力回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实现就业的短期目标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变,通过“比、学、赶、超”大力培育內源型人才;重视农村代际人才的培育与人力资本提升,促进农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电商、家政、实用技术、乡村旅游等适合贫困群众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技能比赛,认真学习生产技能知识,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本领,增强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和能力。

5.5   推进品牌战略, 加强宣传营销

政府应该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美誉度高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品牌。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品质优先、品牌优先的观念,在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和全产业链发展方面加大力度,使全县蔬菜、旱砂西瓜、枸杞等特色产业有更好的发展。通过品牌建设,引导产业朝着“先进”的方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品牌带动力是推动产业发展、富民增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有了品牌建设,农产品就能更好地从产业优势转换成市场价值,往往也能赢得民心。

5.6   建立协调机制, 完善扶助政策

通过健全贫困户参与机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3 ]。通过为贫困群众提供表达个人诉求的机会,激发其参与产业项目的意愿,进而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和自主脱贫能力[14 ]。广大农民群众和致富能手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政策,积极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用自身的知识和资源,为贫困群众提供产业发展信息、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和个性化的就业扶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创业发展、增收致富。加快完善农业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15 ]。

6   结语

当前,靖远县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三农”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特色优势产业的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提质增效动能持续强劲增长。全县应紧抓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机遇,推动特色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全县各级各方面应乘势而上、奋发图强,凝神聚力、竭尽全力,扬长避短、发挥特色,激发潜能、狠抓落实,实现特色优势产业效益、规模、产量、质量大幅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

参考文献:

[1] 韩   瑶.  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产业发展“造血式”扶贫模式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商论,2020(6):218-219;245.

[2] 罗得宁,王建连.  普惠金融助力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  甘肃农业科技,2022,53(6):22-26.

[3] 贾宝华.  乡村振兴背景下济源市农旅融合发展探讨[J].  甘肃农业科技,2022,53(3):15-19.

[4] 高志成.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J].  甘肃农业科技,2022,53(2):10-14.

[5] 袁明达,周   方.  湖南省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及优化路径[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11):84-89.

[6] 史润玲.  定西市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现状及对策[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8):89-92.

[7] 谢   飞,覃湘芸.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7):85-88.

[8] 张   婷.  靖远县农技推广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发展,2015(8):109-110;112.

[9] 朱冯燕.  产业发展促进稳定脱贫路径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20.

[10] 李紅霞,汤瑛芳.  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10):91-98.

[11] 李红霞,汤瑛芳,沈   慧,等.  推进甘肃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甘肃农业科技,2020(1):60-66.

[12] 沈   慧,李红霞.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保障机制初探[J].  甘肃农业科技,2019(11):81-84.

[13] 赵   趁.  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及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2019(11):9-11.

[14] 李兴江,陈怀叶.  参与式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J].  开发研究,2008(2):94-99.

[15] 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 —2025年)》[J].  西部旅游,2020(7):10-23.

收稿日期:2022 - 03 - 14;修订日期:2022 - 05 - 22

基金项目:甘肃省委组织部第七批“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王进明(1984 — ),男,甘肃靖远人,硕士,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工作。Email: 448027805@ qq. com。

通信作者:董孔军(1979 — ),男,甘肃甘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小杂粮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Email:broommillet@163.com。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