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园艺专业优化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基于扬州大学园艺专业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22-02-11缪旻珉张治平陈学好齐晓花

现代园艺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园艺

缪旻珉,张治平,陈学好,齐晓花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2019 年9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为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年6 月28 日,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在安吉召开,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对新农科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9 月19日,“北大仓行动”奏响了新农科建设的“第二部曲”,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12月5 日,新农科建设的“第三部曲”——“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召开,让新农科在全国高校全面落地生根。在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园艺专业与现代信息、绿色植保、人工智能、机械作业、园艺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产业链进一步向上下游延伸,已经成为新时代园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

1 园艺专业“新农科”建设内涵解析

1.1 园艺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安吉共识”中提到的“新农科”建设的两大使命。园艺产业主要由蔬菜、果树、观赏植物、茶叶、中草药、香料植物等产业组成。其中蔬菜产业虽然在全国的种植面积仅为2000 万hm2左右,但产量已达到7.2 万t 以上,总产值约2.2 万亿人民币,进出口金额分别为9.6 亿美元和154 亿美元,其产值已超过粮食作物成为第一大农作物[3]。其他果树等产业近年来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与其他农产品相比,从事园艺产品生产可在单位面积上创造更多的产值,从而可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往的园艺产业大多在城市郊区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展较多,在经济贫困落后地区开展较少。要想让园艺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在偏远落后地区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因此,园艺专业“新农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情怀,培养的目标不仅仅要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更要针对贫困落后地区。

1.2 园艺产业可以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其他种植、养殖业涉及的动植物相比,园艺植物大多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园艺产业的这一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其必将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从事园艺作物生产(观赏植物生产除外)往往只重视其产量、品质等方面,一般不会考虑景观方面的效应。如果想让园艺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则需要切实加强园艺作物种植科学与技术中的美学研究和教学。另外,观赏植物本身的栽培目的就是美化生活环境,而以往美化的环境多为城市或经济发达农村。因而如何在边远落后地区因地制宜地配置观赏植物,在维护原生态的同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将会是园艺专业未来的研究和教学热点之一。

1.3 园艺产业不仅仅涉及乡村振兴,还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农产业的主战场一般在农村。园艺产业与其他涉农产业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都市发展也需要园艺产业。阳台园艺、屋顶园艺、室内园艺、家庭小型植物工厂等新型园艺形态目前在城市中十分流行,市场潜力巨大,这要求我们要在园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

1.4 园艺产业智能化、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与大田作物栽培相比,园艺作物栽培的智能化、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但这也意味着园艺产业在这方面可挖掘提升的潜力较大。园艺植物具有种类和品种多、茬口复杂、栽培形式多样、单种作物栽培面积小、多次收获等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园艺作物栽培智能化、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和大田作物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机械化教学的不同之处,必须成为学校在“新农科”建设的研究和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园艺生产就会处于简单体力劳动的低级层次,很难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安心留在农区开展工作。

1.5 园艺产业是传统农业与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等新农业业态相互融合的重要载体

安吉共识提出,“新农科”是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要走“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改革新路[5]。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考虑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和融合。与其他涉农产业相比,园艺产业在与上述领域交叉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园艺产业往往是休闲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疗法需要将园艺业和医学、心理学等学科深度融合;园艺景观的成功塑造需要在掌握园艺知识的同时还涉猎美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等领域;对一些废弃工业设施进行生态修复时可注入园艺景观因素等。

2 传统园艺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升级对策

2.1 培养目标调整

传统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侧重于知识和技术层面,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专业科技人才。“新农科”背景下,培养目标的广度应在区域定位、知识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等几个维度进行延伸。如:应通过课程思政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的真实状态,培养“一懂两爱”情怀,让学生在中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中“愿意干”“留得住”;在知识结构上,以往培养目标过分强调园艺产业链的“生产”环节,新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全产业链,在重视生产环节的同时,对新农科中可能与园艺产业交叉整合领域的知识掌握提出新的要求等。

2.2 课程设置创新

新的培养目标需要新的课程体系来支撑。针对新农科建设下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一,根据新农科中可能与园艺产业交叉整合领域,增设新课程。新的课程可能涉及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园艺疗法、森林康养、营销模式、农业美学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选修。第二,原有传统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能适应新农科建设的要求,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在栽培学中增加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新章节,减少传统耕作等旧内容;大力开展在线教学、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研究型教学、问题导向性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智慧教室,雨课堂等新的教学设备和手段等。

2.3 师资队伍补强

新的课程体系必然会对师资队伍提出新的要求。传统园艺学科引进的师资,一般集中在生产环节,对上述交叉融合的领域很少涉及。这些交叉融合领域新课程的师资,有条件的园艺专业可以引进对口专业的老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在同一学校其他学院或附近学校外聘对口专业的老师来为本专业授课,或对现有师资开展培训,更新现在师资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

2.4 实践基地更新

园艺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专业,实践性极强,而教学实践基地是开展高质量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传统的园艺教学实践基地也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6]。新农科建设自然也需要补充新业态的实践基地,如5G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在现代园艺中的应用基地,园艺疗法和森林康养基地,园艺产品电商营销基地等。关于学生如何在这些新业态基地开展实习,以及实习的具体目标、方案等,这都需要重新梳理、建立。

3 “新农科“背景下扬州大学园艺专业改革探索

3.1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

2020 年6 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发布,表明农科专业课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7]。对于园艺等相关专业,从2020 年起学校开始发动全系专业课老师,全面开展栽培学、育种学、设施园艺学等核心课程中的思政建设,从中提炼出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农业美学、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生态文明、三农情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勤奋毅力、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思政元素。

3.2 充实改进课程体系

根据新农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新增“现代信息技术在园艺生产中的应用”“园艺康养学”“庭院园艺植物栽培”等课程。另一方面充实提升原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如栽培学中增加机械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化肥施用等知识点;育种学增加农村本土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知识点;设施园艺学增加新型覆盖材料、LED 在园艺生产中的应用等知识点,努力促进园艺知识与其他领域新知识的交叉融合。同时充分利用扬州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配套针对这些新领域、新知识的师资队伍。在引进青年教师过程中,对于“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除考察其科研能力外,还应重点考察其教学能力和能够胜任的教学方向。把青年老师参加培训纳入常规管理,使之成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3.3 创新改革实习模式

“十三五”期间,在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排名等巨大压力下,大多农林高校引进人才时一般重点考察其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较少考察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向,导致大量青年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胜任栽培学、育种学、设施园艺学等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职称晋升的巨大压力下,这些教师入职后绝大多数时间不得不分配于科研,较少用于教学研究学习。这种现象在扬州大学园艺专业的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这一现状导致栽培学、育种学、设施园艺学等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仍由较年长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很难接手,或接手后教学质量较差,学生满意度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安排学生校外实习的同时,也安排青年老师驻点锻炼,一方面协助实习单位管理学生有序开展实习教学,另一方面也给他们提供了了解生产和产业前沿的机会。通过这一举措,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同时还起到了增进师生感情、师师交流的作用,提高了他们从生产中寻找科研方向的能力,一举多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 以赛促教成效显著

近年来,扬州大学园艺专业高度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高等学校蔬菜专业技能竞赛等,先后夺得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扬州大学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2019 年高等学校蔬菜专业技能竞赛”三等奖等荣誉。这些竞赛在专业层面通常采用全员参与、层层选拔,最终获得省或国家级别的奖项。这一组织形式,全面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指导教师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在指导过程中倾注大量精力,因而也切实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4 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高校中本科层次园艺专业的数量已超过100 个。不同高校的园艺专业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区位特点、学校优势等,认真梳理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各自新农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园艺专业的提升改造工作,为我国各层面、各区域的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园艺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奇葩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