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10苏瑞莹黄美凤
苏瑞莹 黄美凤
摘 要:我国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现实背景下,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着力实现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大量优秀“工匠”无疑是关键之策。基于此,文章在深刻探析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新内涵和新要求的基础上,从文化铸魂、机制聚才、教育引领、实战成军等四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融入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路径探析。
关键词:工匠精神;内嵌融入;电力行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70-04
自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一词以来,2017年至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到“工匠精神”,尤其是在2019年,强调应“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提出的背景下,再提工匠精神,凸显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既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全民共识的价值诉求。
作为承担国计民生能源保障、肩负重大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大型国企,亟须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且具备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用户至上理念的人才队伍,而这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吻合。伴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倡议的提出和实施等,作为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國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能源基础行业——电力行业,其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着力探索出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电力行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新路径就成为现实所需。
一、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千百年来,作为一种信念,“工匠精神”己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以及灵魂之中并且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虽然依靠手工劳动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务实力行以及精益求精的丰富内涵依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并深入地探索新时代所赋予的“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一)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
关于工匠精神,就工作完成的精确程度而言,从60%提高到99%与从99%提高到99. 99%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这与科学研究时脑海中的“灵光闪现”不同,因为从99%提高到99. 99%,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十年磨一剑”以及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更多地表现为工匠们的一种信仰与追求,即愿意为某一项技艺的传承以及发展贡献出毕生精力。
《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些描述均充分体现了工匠们代代传承下来的“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
(二)开放协同、分工协作的共赢意识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承袭下来的工匠文化,是以传统小作坊作为其基本生产经营单元。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是工匠将毕生所学以及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技能传授给徒弟。在这样的一种经营模式中,中国匠人们始终秉承并坚持以专业铸就品质取胜,以及以获得良好口碑相传的经商之道。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之间,其分工协作更加地紧密。为此,树立开放协同、分工协作的共赢意识,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三)爱岗敬业、专注专业的执着追求
爱岗敬业不仅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获得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对从业人员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敬业与专注专业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皮尔·卡丹曾经对他的员工说:“如果你能真正地钉好一枚纽扣,这应该比你缝制出一件粗制的衣服更有价值。”更深一层地理解这句话应该是: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否做好了你的工作。孔子所说的“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实际上就告诉我们敬业是立业之本,是人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依据。
《大国工匠》这部大型纪录片所讲述的八位“工匠”,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同时还有錾刻人生、为 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以及捞纸大师周东。他们身上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工匠精神。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技术神话。他们以默默无闻、波澜不惊的“技术奉献”和特有的“匠心”,书写着劳动者的品质,用他们的精巧绝技向我们诠释爱岗敬业、专注专业的深刻内涵。
(四)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工匠的能力不止于“造物”,还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现存的事物在充分地融入创新理念的基础之上制造出某种新的东西,从而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价值追求。如我国古代工匠人物的代表黄道婆、庖丁以及鲁班、欧冶子等;国外工匠人物的代表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以及怀特兄弟等。他们对细节力求完美的极致追求,通过大胆突破传统窠臼并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探索,实现对更精致产品与服务的追求。
二、“工匠精神”融入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电力行业与传统的手工制造业有所不同,其对安全设施要求较高,且对现场作业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做到精细、量化且标准化的重要行业。为此,要激发广大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安全第一、质量为上的理念。
(一)文化铸魂,培育“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曾经强调:“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为此,转换企业文化模式,培育“工匠精神”,实现以文化铸魂。
1.发挥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在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最大化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质量至上、精益求精”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而这种核心的价值理念不仅仅要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同时也要体现在企业管理者面对企业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作出的决策之中。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特别是核心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2.建立、健全高质量标准体系。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无论是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还是产品周转流程,每个环节都有质量标准。且这一质量标准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国颁标准或者部颁标准,而应该是以世界范围内同一行业的先进标准或者领先标准体系中所具有的严密程度、完善程度以及覆盖程度来进行衡量。它是得到有效制定并被严格执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成为所有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循的一种行为范例。而这一种行为范例能有效地为培养工匠和发挥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坚实的平台。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质量标准体系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指标。而所作出的评价结果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以及改善管理举措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激励约束的依据。当员工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以及管理能力时,不仅总能获得企业制度性的物质奖励,同时又能获得精神上的回报时,那么,这家企业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工匠文化。
4.创造良好环境,成风化人。概括说就是以文化的形式来建设文化,即应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理念。通过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定期组织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能够充分展示其技术及潜能的技能大赛活动,使“工匠精神”走入校园,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为国企的长远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支与之能够相适应、相匹配的高技能青年人才队伍。
(二)机制聚才,深挖工匠人才“蓄水池”
如果说强化价值引领是“工匠精神”文化回归之源,那么,建立制度化手段则是“工匠精神”回归的路径和桥梁。在产业转型升级这个战略机遇期,在国家相继提出振兴实体经济、“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重大战略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一种重要的核心力量。基于此,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建设一支具有职业意识以及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已成为现实之所需。
1.改革评价制度,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进一步突破年龄、学历以及资历、身份限制,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主要的考核重点,注重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质,管理科学、运行规范且基础扎实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2.重现人才培养,借鉴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法。师徒制是我国传统行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同样也适用于电力行业。电力行业有许多技能工种,实用技术都是经验的积累和学习,因此,要有效地在人才培养中借鉴师徒制的优势,将优秀經验传承下去。这是除专业技能之外,培养提升员工的“工匠精神”意识所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3.鼓励深耕细作,着力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工匠精神”需要重视,“工匠精神”更需要培育。在高速发展的市场当中,企业要想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应该引导企业员工专注于某一领域,培育员工的“工匠精神”。以电力行业为例,每位电力从业人员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工作领域,基于此,企业应该为处于不同工作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学习环境,要建立起一个较为有效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机制,让员工能够专注该领域、深耕该领域。
4.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质量检测工作最能体现“工匠精神”,以电力行业为例,电力设备制造质量不达标、线路维修工作不规范、电力调度不严谨等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企业要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不仅提升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应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
(三)教育引领,提升工匠人才思想品质
工匠的成长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塑造不仅仅取决于学校的教育和实践,还取决于其未来在专业岗位上的培训和晋升。但是,从当前企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更加重视的是对员工技术、技能、技艺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员工“工匠精神”的培育。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衰微”。为此,从国家、企业、员工个人等不同维度下探究构建“工匠精神”在企业员工培训教育过程中进行渗透的有效途径,对于有效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人文素质水平等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理念引领。根据企业特色,熔炼出体现本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中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使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系日益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自然形成的一种心灵契约,从而引导员工逐步形成一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职业道德意识,以真正实现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工作的极致。
2.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撑。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新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有一套能够与之相匹配且系统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能够使技术技能人才掌握大量必备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可以在充分地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导生产实践,从而为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更好地提升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起以“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为内涵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的考核和认证体系等,以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从而将匠人之道傳授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中,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实战成军,打造工匠创新“主力军”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是生产、建设以及服务的生产实践。为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或通过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等就成为促进“工匠精神”传承以及打造大国工匠创新“主力军”的重要环节。
1.实践出真知。将“工匠精神”融入员工的各项技术创新活动中,努力深化“发现问题就是成绩,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理念,践行“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服务宗旨,进一步推出“耐心、爱心、细心、用心、匠心”的“五心”优质服务模式,以更好地诠释企业品牌。
2.实战出铁军。作为培养以及选拔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劳动还是技能竞赛等,都是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应通过广泛地开展劳动以及各项职业技能竞赛,推动企业岗位练兵以及技术比武活动,从而逐渐地形成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以国内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激发技能劳动者努力学习业务、钻研技术、提高技能,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国技能人才的水平。
三、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更需要通过采取多方面的举措以有效地提升培育的效果。通过培育“工匠精神”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及氛围,共同推进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龙.弘扬工匠精神 建设质量强国[N].学习时报,2017-11-17.
[2]王靖.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9(5).
[3]苏瑞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北京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9(3).
[4]吕秀梅,周启杰.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浅析[J].理论观察,2012(1).
[责任编辑 包玉红]
收稿日期:2021-03-23
作者简介:苏瑞莹(1977—),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博士,主要从事法哲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工匠精神内嵌融入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20-QK-014);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助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JSZ19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