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02-10姜佳昕松梅关哈福特王萍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热点可视化

姜佳昕 松梅 关哈福特 王萍

摘 要:本文以2009—2020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010篇公共体育服务为主题研究的核心期刊、CSSCI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 V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量化归纳解读。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研究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持续增长的态势,上海体育学院、苏州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聚集地并已形成几大高发文量作者群,但作者间合作多停留在同事与师生层面,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急需拓展;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供给模式”“体系”“均等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等相关议题。建议:拓展研究视角,聚焦动态需求;丰富研究方法,提升成果质效;创新研究内容,加深跨界融合,以期更为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状态,为未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提供有关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动态;热点;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2)01-0054-08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1010 core sports journal and CSSCI journal literatures on the theme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collected by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from 2009 to 2020 as research objects. Using CiteSpace V to chart a knowledge map and launch a quantitative inductive interpret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hotspots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research. The findings are concluded that the amount of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China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a wave-like manner in the past few years. 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 Soochow University,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etc. have become important research gathering places in this field and have formed several high-volume author groups, bu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uthors mostly stays at the level of colleague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ooperation are urgently needed expand. Hot issues mainly focus on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public sports service concept”, “supply mode”, “system”, “equalization”, and “government purchase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Suggestions: Exp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focus on dynamic needs;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epen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achieve innovation. This paper is aimed to grasp more accurately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vide relevant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China.

Key words:Public sports services; Dynamics; Hotspots;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Visualization

2019年末,国家颁布《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文件内容紧扣时代主题,要求提高对全民健身推动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并增强对作为全民健身基础的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水平,从增加供给到促进消费两方面发力,通过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延长、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制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录和标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健身项目和体育指导服务。这充分体现了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从战略层面对其未来发展理念做出了明确定位,使之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

公共体育服务可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体育用品、设施及场所等,实现体育的均衡发展,确保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此亦成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价值取向。在新时期研究背景下,如何深入剖析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脉络,成为一个重要课题[1]。科学知识图谱以科学知识为计量对象,将某一领域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发展過程和研究热点绘制成可视化图像,从而找到该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研究进展,探究发展方向,为梳理科学知识脉络、预测前沿动态提供可视化方法[2]。近年来,伴随政府职能转变与人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日渐丰满,运用科学知识图谱从宏观上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动态与热点进行分析,可以正确把握研究的现状、演进与前沿,对推动相关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发现,体育学术界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并未达成共识,尚存在着“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公共服务”两个趋同概念。但自2008年以来,我国官方文件开始正式使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十二五规划中亦正式运用了“公共体育服务”这一概念。故本文以中国知网为信息检索源,以“公共体育服务”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以体育类核心期刊、CSSCI作为文献来源,将支持基金、作者及作者单位设置为“模糊”,时间跨度设置为2009—2020年,进行检索筛选后得到相关文献1 010篇,将文献信息导出,作为本研究的最终样本。

1.2 研究方法

通过CiteSpace V软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采取研究机构分析、作者团队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等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洞悉国内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动态与热点。将CNKI中检索到的1 010篇文献数据导出并保存为refworks 格式,导入至CiteSpace V软件data文件夹中进行文本转换。新建分析任务时,将时间跨度(Time Slicing)设置为2009—2020年,时区切片(Year Per Slice)选定为1年,主题词来源(Term Source)处勾选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DE)、Keywords Plus(ID)四个选项,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作者、机构与关键词,选择每个时间切片上的前50项,运行软件生成知识图谱,依据图谱实际情况选取寻径(pathfinder)算法进行优化。最终,对所得图谱的内容与节点(Node)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得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

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动态分析

2.1 文献时间分布

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发文数量的时间分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共体育服研究的理论发展水平、速度与趋势。

如图1所示,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领域的文献量呈波浪式增长,共迎来了两阶段研究热潮:第一阶段为2009—2013年,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热潮影响,大众体育发展迅速,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与供给都大幅增加,学者对此领域的关注度也随之提升,此阶段的发文量为310篇,占总量的30.69%,研究从基础理论逐渐发展到应用性、实践性层面。第二阶段的研究热潮为2014—2015年,201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热潮再一次来临,仅2015年一年的发文量就已达121篇,占发文总量的11.98%。此后,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研究呈稳步发展态势,每年发表文献均在100篇左右,在政策导向的指引下,让此领域继续成为体育学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不断饱满,且相关的论文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2.2 科研机构知识图谱

运用CiteSpace V软件对科研机构的共生现象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反映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主要力量和影响[3]。在软件主控界面将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可生成公共体育服务科研机构共现分析图谱(见图2),进一步分析共现图,并对同一组织机构内不同部门进行合并,如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合并为“上海体育学院”,统计出发文量在14篇以上机构分布表(见表1)。

從科研机构发文量出发,通过表1和图2可知,上海体育学院(99篇)、苏州大学(60篇)、北京体育大学(50篇)、武汉体育学院(45篇)与华中师范大学(42篇)是发文量排在前5位的机构,这类机构是国内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主要力量,为此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科研机构性质分析,排名前18位的科研机构中,体育院校占9所,发表论文共计322篇;师范类院校占4所,共计发文111篇;综合性大学占4所,发文共计110篇。从上述结果可知,体育类院校为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领域的主力军,而师范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因其良好的人文学科研究基础与学科门类交叉优势也为研究贡献了较大力量。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来看(见图2),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已出现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苏州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等几大研究中心区域合作关系,其他节点因受地域限制,机构之间合作趋势并不明显,说明研究机构跨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尚未建立,故应拓展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规模。

2.3 核心作者知识图谱

通过CiteSpace V软件进行核心作者共现分析,可反映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作者的产出能力与合作关系。在软件主控界面将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可生成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作者共现分析图谱(见图3)。由图3与表2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研究作者发文量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王家宏发表论文数量为22篇,排在首位;其次是刘玉,发表论文21篇;第三位的是王健,发表论文16篇。其中,发文量20篇以上的作者有两人;发文量10~19篇的作者有9人;发文量6~9篇的作者有21人。体现出学术界对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关注度较高,发文量较高作者论文产出量持续稳定,这对于及时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动态起着积极的作用。

科研团队是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主要方式,是实现研究资源优势互补的重要途径。图3中,节点代表发文作者,节点大小与作者论文发表量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接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接越粗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越频繁。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研究作者的共现网络密度较低,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不高,只形成了少数几个研究团队。主要有以郇昌店、肖林鹏、李宗浩与杨晓晨为代表的天津体育学院团队;以戴健、曹克强、郑家鲲、郭修金、张林、唐炎为代表的上海体育学院团队;以王健、陈元欣、胡庆山为代表的华中师范大学团队等。除上述团队为研究贡献力量较大外,王家宏、刘玉、樊炳有等学者也为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总之,国内的公共体育服务领域需要不断加大多个领域、多个学科的融合,推进方法创新。

2.4 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关键字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总结、凝结,可以准确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 V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生成,得到公共体育服务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结果(见表3与图4)。图4中,节点表示关键词。每个节点的大小与共现频率成正比。频率越高,节点越大。节点间连接的粗细表示共现强度,突现值越高的关键词代表出现频次增长越快,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学者对其关注程度也越高,可认为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从图4与表3可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领域所出现的高频关键词的排名中,公共体育服务出现频次281次,位居第一;其次是具有相近概念的体育公共服务,频次为218次;再次为体育管理,出现频次为112次。由值排序分析,体育公共服务,10.97的突现值,排在首位;其次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突现值为6.38;第三位是供给,突现值为6.31。将关键词进行整合,基于高频词与突现性的双重考虑,本研究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为2009—2020年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热点。

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3.1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当前,国内学者研究公共体育服务的关注点不同,对于其服务的理解、概念以及探讨也产生了多种角度,有学者从“公众”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如肖林鹏、李宗浩认为从社会实践活动分析视角,对公共服务中政府、组织和个人等构成要素等进行剖析后,认为其概念是指公共组织为按需为公共体育提供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4]。从“服务职能”的角度看,戴永冠、林伟红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在供给体育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能,且对体育领域内的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具有形成良性服务保障制度的战略意义[5]。从“需求”的角度,郇昌店、肖林鹏等提出公共体育服务是为实现公众体育需求的满足而进行各种体育服务和活动供给的总称[6]。一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拓展研究思路。

3.2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3.2.1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是以政府为导,向广大市民提供相关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产品和系统,以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体系。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中,有学者从构建原则角度进行探讨,朱征宇、付强从政府功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迫切需求出发,分析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公众受益、区域均等、注重效率、尊重文化的原则,以求最大程度地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7]。有学者就如何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分析,王占坤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认为应加强政府政策法规的保障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发挥部门间协同配合机制、形成多元化资金保障格局等方式完善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8]。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完善与最终服务水平能否达到预期社会价值休戚相关,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所在,如何切实完善与提高体系功能及效益的发挥,其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的深耕细作。

3.2.2 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

绩效评估对于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改进和完善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愈发受到相关学者的注目。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的学术成果并不丰富,大部分地区从公众满意的维度进行实践研究,完整的评估框架体系并未建立。构建体系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王梦阳的公民满意度指标体系[9];刘亮、刘元元等的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10]与韦伟、王家宏的运营效果指标体系[11]。有些学者将自建的指标体系与特定地区实践相结合,如梁金輝、傅雪林等人将首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满意度与需求度相结合进行绩效考量,加强了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的合理性,实现了首都服务供给的良性发展[12];韦伟对其按照“资源利用—效益”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主要采用江苏、广东与江西三省为样本,得出提高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水平的方式应为开发能被公众直观感知的测量指标[13]。以上绩效评价体系的开发与实践,均有利于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提出客观绩效评价。

3.3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的矛盾问题叩待解决,如姜同仁就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表述我国公共体育供给存在事业经费与财政支出间、设施数量与面积占有间、服务需求与实际承载间等的不均衡发展现状,并伴有内部结构、分布上的偏态发展畸症,矛盾问题诸多显现[14],这些都已无疑成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阻力。因此,如何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与调整逐渐成为研究重点。目前,学术界较被认同的是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组成的协作发展模式,曹克强、俞林在其发文中表示,现阶段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应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逐步深化“一主多元”的供给模式,并可朝市场主导的服务模式转变,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良性发展目标[15]。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对策进行研究,如王艳发表了相关观点,认为政府供给观念应放管服,产品结构应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机制则应由垄断向竞争转变[16];赵慧娣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分析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面临的主要困境有供给发展欠充分、供给效率低下、供给质量偏低以及体系欠缺活力等,提出了体系共建共享、创新供给模式、完善协同治理体系等对策[17]。综上,学术界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已形成规模,对策的深入探讨更有利于指导实践。

3.4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3.4.1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原因及路径

实现均等化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最终价值诉求。从这一角度出发,学术界主要研究均等化实现情况的现状、原因和路径。张利、田玉普对官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中国不同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总量、城乡、区域类别存在明显差异[18];郝利玲、方新普等人发现,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呈现出非均等化的发展趋势,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认为主要由于城乡发展中财力投入不均衡政策所致,产生了欠发达的农村区域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短缺的差异化现象。另外,认为在发展中过度注重效率也会忽视公平问题,以及各地不同经济发展差异与政府投入不足均能造成不均等问题的产生[19]。对于实现均等化发展问题,部分学者通过构建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将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不断深入化、具体化,这些都对丰富实践研究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3.4.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重点主要落脚于发展情况、对策和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两个方面。其中,针对现象与对策的研究,范围区域主要覆盖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我国中东部地区,有学者认为区域内存在基础设施、组织管理及指导能力匮乏,经费支持单一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可以从健全组织建设、优化场地设施、丰富经费来源与加强体育活动指导等方面形成改进对策。而对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以及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相关的实证研究非常薄弱,不利于此领域研究理论体系的形成。在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蓝国彬认为可以从建立与完善的城乡统筹供给机制、政府财力分配机制、农村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与绩效评价监督机制方面着手,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差距[20]。时至今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研究数量仍比较欠缺,此后的研究方向应更侧重于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例进行结合,深入探索出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为早日解决均等化发展问题做出理论贡献。

3.5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趋势,符合当今我国服务型政府与市场化改革的新时代发展背景,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新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21]。目前,此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与实践对策两方面,在方式的探讨上,刘玉提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应以政府为主要驱动力,可广泛发动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力量以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其中[22]。在实践对策方面,冯欣欣认为,可以通过构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体系、明确范围与职责、培育多元的供给主体及完善评估体制的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23]。王占坤通过对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四地的实证分析,认为政府解决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可从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政府按需并遵循社会融合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以及提高质量监管评估机制的方向着手解决实践中面临的挑战[24]。综上,此研究领域为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新兴方向,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发展,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研究发文数量总体呈波浪式持续增长的态势,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发文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缺乏对公共体育服务学理角度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内容与视角有待深化与创新。

(2)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体育学院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聚集地,但整体机构间合作并不密切,合作形式多仅局限在两两之间,未形成跨区域合作规模。

(3)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已形成几大高发文量作者群,但作者间合作多停留在同事与师生层面,作者校际间合作网络并不突出、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急需拓展。

(4)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聚焦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等相关研究方向。

4.2 建 议

(1)拓展研究视角,聚焦动态需求。捕捉时政热点下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研究动态变化,如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冰雪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冬奥会后公共体育服务遗产的再利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视角下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与健康中国的关系、“体教融合”与“体医融合”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等,增强研究的实用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2)丰富研究方法,提升成果质效。从领域内常用的研究方法看,基于理论探讨的质性分析较多,而基于个案模型的量化分析相对不足,这难以形成较强的学术说服力。因此,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应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定量研究进行广泛调研取证,通过定性研究进行理论阐述支撑。

(3)创新研究内容,加深跨界融合。国内现有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涉猎的研究内容多以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过于单一的理论背景展开研究会产生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因此,通过与政治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的相关理论融会贯通,可进一步创新研究内容、拓宽研究思路、深化研究意义,实现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研究的系统化、全面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李宏斌,蔡靜.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4):16-22.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研究,2015,33(2):242-253.

[3]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8.

[4]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5]戴永冠,林伟红.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结构及人本思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0):5-10.

[6]郇昌店,肖林鹏,李宗浩,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评述[J].体育学刊,2009,16(6):20-24.

[7]朱征宇,付强.我国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5):6-9.

[8]王占坤.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科研,2017,37(5):32-47.

[9]王梦阳.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以上海市为例[J].体育科学,2013,33(10):63-70.

[10]刘亮,刘元元,王鹤,等.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5):13-18.

[11]韦伟,王家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7):35-47.

[12]梁金辉,傅雪林,王实.满意度和需求度二维耦合视角下的首都公共体育服务评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6):496-502.

[13]韦伟,王家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7):35-47.

[14]姜同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与结构优化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3):1-7.

[15]曹克强,俞林.国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及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1):11-15.

[16]王艳.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的创新途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2):12-15.

[17]赵慧娣.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8,39(2):20-26.

[18]张利,田雨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37-141.

[19]郝利玲,方新普,刘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分析与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4):46-50.

[20]蓝国彬.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0,31(2):63-66.

[21]朱亚成,季浏.全民健身的时代变革与实施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1):33-37.

[22]刘玉.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转型与现实选择[J].体育科学,2013(2):11-21.

[23]冯欣欣.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5):44-49.

[24]王占坤.政府購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地方实践、问题及化解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12-17.

收稿日期:2021-06-06;修回日期:2021-11-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GJB1421449);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编号:2021KYYWF-FC13)。

作者简介:姜佳昕(1989-),女,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通信作者:李松梅(1969-),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服务热点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4月高考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