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课堂: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活
2022-02-10王东敏
摘要:当下,“90后”“00后”的教师愈加需要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光影课堂”就是一种方式。电影对人的价值塑造是发乎心的、自组织的,格外有生命力。学校可以基于儿童成长、著名导演、文学名著、特定国家和历史文化等设立主题,建设关于教师成长的电影课程。
关键词:教师成长;光影课堂;集体生活;电影课程
现今,很多“90后”“00后”的教师常自嘲“社恐”,不愿意跟家长交流,遇到一点事就焦虑、失眠,还动不动“崩溃”,这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人是群居动物,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活,能起到“心灵港湾”“播种机”“加油站”的作用。教师也不例外。一次偶然事件中,“光影课堂”成为我校教师过“有意义集体生活”的重要契机。
一、 缘起:看场电影吧
“王校,不好了,小司老师快撑不住了,她焦虑得整夜睡不着觉,已经好几天了。”一大早,迎面碰上的谢主任告诉我。
学校刚分配来了三位语文老师——小周、小司、小路,任教一年级并担任班主任。因为疫情,开学前他们无法到校进行岗前培训,正式开学又延后半个月,面对一群“长假”归来的“神兽”,考虑到她们会手足无措,还特意安排了资深教师做贴身指导。没想到开学才三天……我了解到:三位年轻人都很要好,备课上课、管理孩子、沟通家长、管理班级事务,从早到晚,忙个不歇。可是,做不好不说,还做不完,一天下来身心俱疲,夜深人静,想着明天,焦虑来袭,失眠了。小司老师最严重,脸色难看,没有精神,让人心疼。从学校到学校,这群“00后”,家里的惯宝宝,哪能一下子面对这么多问题?得请他们喝碗“心灵鸡汤”,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只是,这碗鸡汤该怎么熬?交流谈心、现身说法,或沙龙研讨、头脑风暴?难走心!谁都不能代替他们,重要的是自己“走”出来,“站”起来。在校园里边走边想,刚好走到图文中心的“梦想小影院”(校园改造时专门建造的准专业小影厅)处,心里一亮:看场电影吧!当晚,我请一群年轻教师观看了印度电影《嗝嗝老师》。
《嗝嗝老师》改编自身患妥瑞氏综合征的美国教师布莱德·科恩的真实经历。科恩先天患有妥瑞氏综合征,但他立志做教师,经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从“被视为怪物”到“被校长接纳”,最后成长为“全美最佳教师”。之后,科恩出版了自己的传记小说《叫我第一名》。2008年,同名电影在美国上映。十年后,印度宝莱坞再次根据科恩的自传改编拍摄了《嗝嗝老师》。《叫我第一名》与《嗝嗝老师》都以人物个体经历为重心,表达出“成长励志”的主旨。《嗝嗝老师》没有生搬硬套好莱坞电影的剧情,而是基于印度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借传记人物设定,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纳入电影文本中,故而呈现出比原作更大的格局,是一部教育励志电影。
影片开场,拥有教育学学士学位、理学硕士的女主角奈娜,因为患有妥瑞氏综合征,说话时头部会不受控制地向右侧抽动,并发出响亮的“嗝嗝”怪声,紧张时尤甚;5年中经历了18次面试被拒,却始终不放弃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通过面试中遭遇的冷眼嘲讽,影片以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带出她成长中经历过的种种歧视与挫折:同学学她怪叫;被老师赶出教室;先后被12所学校劝退;公共场合被围观;父亲嫌弃;父母因她离异。直到圣诺特克斯学校可汗校长“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你”的接纳,让奈娜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等,也在奈娜心中播种下当一名好教师的梦想。
当拒绝过奈娜5次的母校聘用她担任教师时,奈娜迎来了更大的挑战——9F班。因土地引发的教育平权,圣诺特克斯这所高级私立学校,不得不接收一定名额的原本应该上公立学校的贫民窟的学生。虽然这些贫困学生最开始认真努力,渴望融入学校,但中产及富裕阶层同学的冷眼、歧视和教师的冷漠,让他们越来越叛逆,不僅不爱学习,还经常恶作剧,以致成了无可救药的“差生”。于是,学校安排他们单独成班。急聘的奈娜,已是该班14名学生七个月来的第八位老师。这群公认的“坏学生”,能在奈娜的努力下变好吗?被认为无法胜任教师职业的奈娜,能战胜疾病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吗?影片高效建构的双重戏剧冲突随后交织展开。一方面,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个体叛逆,而是印度社会种姓制度导致的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和教育资源分配等尖锐现实,矛盾的不可调和,阶层、观念固化引发的偏见,把贫困学生逼成了“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奈娜的病体更揭示出印度社会对于“异类”与弱势群体的歧视与傲慢。对9F班学生来说,贫穷是社会性的;对出身富裕家庭的奈娜而言,疾病是生理性的——两者的困境都难以摆脱,两者的相互拯救,给观众奉献了励志的感动,影片也获得了商业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巨大成功。
观影结束,我没多说,只是嘱咐大家回去路上注意安全,早点休息。第二天早晨巡视班级,看到小司老师眼里有了亮色。我长舒一口气。
二、 剖析:电影之于教师成长的价值
电影很复杂,综合了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电影也很简单,就是用声光色讲个故事。不过,只要故事够伟大,哪怕虚构,也一定蕴含着本质的真实,能给观影者带来生命指引。而所谓的“生命指引”,往往又是主观的、神秘的、多向度的。我们组织年轻教师,在专业的小影厅有仪式感地集体观看《嗝嗝老师》,是考量了影片可被规范化衡量或界定的确定性的。期冀的意义生成和价值实现,一定源于教师自身的内在体悟。来看几则教师的感想——
小葛老师:昨晚看完电影,感触很深,以至于今天凌晨4点就醒来,在床上翻来覆去,思绪万千……比如班上的李同学,因为父母的离异、父亲的漠视,成绩一落千丈。作为老师,我从她的诸多表现中,推测出了她的状况,但只是听之任之,未能提供帮助……还有刘同学,父母离异,妈妈不知所踪,爸爸常年不归家,爸爸后来又结婚、离婚并丢下第二个娃,都扔给爷爷奶奶照顾。一次家访才知道她家情况,一间昏暗老旧储藏室隔成两段,4口人挤在里间,靠外间的馄饨摊维持生计……
小姚老师:今早一踏进教室,只见讲台边的单同学,腿伸得老长,半躺在椅子上,懒洋洋地倒拿着语文书。看着他的样子,再想想他平时作业笔画松散、歪七扭八的书写,真想大声呵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嗝嗝老师》电影中的台词让我作出改变。我缓缓走近单同学,摸了摸他的头,笑着示意他调整坐姿。单同学胆怯地看着我,对我的反常表现有些疑惑,又有些害羞。接下来的教学,单同学目光专注,还接连举手发言。原来,只要我们作出改变,学生就会给我们惊喜。
小司老师:现在每个年级都有抽动、怪叫、发育迟缓、自闭的孩子。毫无疑问,在“正常的家庭”,上“正常的学校”,最利于他们成长,但现实是这个群体面临着被家庭和社会“丢弃”的双重危险。《嗝嗝老师》警示我们,为“使受教育者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做教育,才是教育者的第一信条。
小张老师: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奈娜母亲对患病不治的女儿不离不弃,坚持让奈娜上普通学校,过正常生活。可汗校长对“怪叫连连、影响演出”的奈娜的包容接纳,诠释了“伟大的老师会开创学生的人生”这一道理。当9F班学生捣乱毁了圣诺特克斯中学争取科学博览会三连冠的作品而遭停课时,奈娜崩溃到捶打窗户,不停抽搐、打嗝,反复咬着手,疯狂扇自己嘴巴,她没有归因学生顽劣,只是怨恨自己无能为力。奈娜的父亲虽打小嫌弃女儿,却始终坚持认为“奈娜是自己女儿,要为她解决问题,要让她快乐”,当目睹“孩子们诉说奈娜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并渴望回到奈娜身边”时,父亲意识到“奈娜为孩子们做的,自己没为女儿做,也永远没机会做了”,终于向女儿表露“我以你为荣”,父女走向和解。9A班的瓦迪亚老师,学术能力强,教优秀的学生,但思想狭窄,充满偏见,总想着把9F班学生驱逐出学校。但当得知是自己班学生故意泄露错误试卷陷害9F班学生时,毫不犹豫地在众人面前揽过错误,并说出“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以自责自省。
小周老师:如果奈娜不是生在一个富足家庭,那么她将不会有机会接受教育;如果她的母亲不是一位知识分子,不是一位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人,就不会在奈娜父亲放弃的时候,有能力独立培养奈娜……但穷人的孩子,明显没有这种幸运,他们会在教育资源奇差的公立学校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有些东西在印度无法跨越,但不代表在中国无法跨越。在中国,只要努力,只要拼搏,就会活出精彩。
小许老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嗝”,贫穷、疾患、自卑……有的是身体的,有的是心理的;有的是外界贴的标签,有的源自自己的认知。自我伪装,自我麻痹,自怨自艾,只能让自己越来越边缘化,最终被“嗝”打败。奈娜的经历和行动、9F班学生的经历和行动,让我认识到,敢于接受自己的“嗝”,敢于与自己和解,一定比站在原地好。很多时候,你改变不了别人,但能改变自己,这不是屈服,而是生活的智慧。
……
教师的体悟从影片走向生活,从影片中的角色走向自己,从影片中的故事走向当下社会,有时代的宏大,也有人性的纯美,这就是电影的价值。再细加分析,由观影引发的体悟有这么几个层次:共情,投射,自居,关联,价值塑造。
共情,也称同感、同理心,指葆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即与影片中的人物、影片中的故事产生共鸣,建立情绪、认知、观念的连接。
投射,指观影者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倾向转移到片中角色和故事的发展上,希望影片的推进与己同拍。
自居,就是把自己带入片中情境,让自己成为片中角色,自己演绎片中情节,自己叙说片中故事。
关联,是指把影片呈现的真善美、假恶丑和自己的生命、生活连接起来,进入真实的思考,这份思考,有意识层面的,也有潜意识层面的。
价值塑造,则是电影艺术的终极追求与探索,意在荡涤心灵、濡染人性,把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爱,融入每个人的血脉。
当然,观影的感觉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体悟的层次并非逐级产生,而是交融混沌的;对人的影响有短时性,也有深远性,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有确定的,也有不确定的。
由于电影对人的价值塑造是观影者发乎心的、自组织的,所以格外有生命力。想想我们20世纪7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可以说“三观”是在搬着自家板凳一次次赶着露天电影的场子中实现的:好人坏蛋,爱憎分明,是非清晰,一部电影会让小伙伴们争论好多天。而当下的影片更加多元,要考虑商业价值,要考虑视听享受,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影片显得难能可贵。不过,用心甄选,总能找到适合教师观看学习的优秀影片。
三、 探索:属于教师成长的电影课程
讲到“课程”,马上会想到“体系”,我们能否简单点,做出课程。像“嗝嗝老师”就能做成一门课程——了解印度这个国家(包含历史经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发展、教育制度、风土人情等),了解印度教育,了解宝莱坞,观看《嗝嗝老师》,谈印度教育和印度教师给我们的启示。顺着这个思路,关于教师成长的电影课程建设,不妨先梳理主题,再根据主题选择影片,然后围绕经典影片组织学习讨论。
一是基于儿童成长,以儿童成长的曲折蜕变组织课程。
如德国影片《海蒂和爷爷》,讲述了出身苦难的海蒂,以她的纯洁、阳光、率真、善良“治愈”了山里孤独倔强的爷爷,让城里条件优渥、双腿不能行走的小姐妹重新站起来的故事。影片中,阿尔卑斯山脉旖旎的风光,群山绿野间质朴丰富的生活,相信也会治愈观影人。这部影片告诉教育者,最好的教育在大自然,回到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课程,才是童年最好的滋养。
二是基于著名导演,以导演刻画的时代变迁组织课程。如在“娱乐至死”的后现代生活里,带着教师研究谢晋导演的作品。谢晋是真正的世界级大师,导演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从早期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啊!摇篮》,到20世纪80年代的巅峰之作《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乃至后期的《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他总能在影片中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聚焦人性与人情,在历史中讲述人的历史故事,为时代“画像”,替时代“立言”。在谢晋的电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文关怀,那些人道主义思想的表达,告诉大众什么才是真善美。
三是基于文学名著,以同名电影的思辨观赏组织课程。把名著搬上荧屏,用视听语言再现文字语言,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名著与名片互为佐读,能有效提升教師的学养。以《飘》为例,原著讲述美国南北战争、女权运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一代人的成长史和奋斗史”,“一部令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与内心的冲突中走向成熟的过程”。作品气度恢弘,故事生动曲折,情节真挚感人,连男女主演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都成了影迷心中永远的神。这方面的代表作还有很多,如国内的《茶馆》《雷雨》《阿Q正传》《家》《骆驼祥子》《城南旧事》《边城》《人生》《流浪地球》,国外的《傲慢与偏见》《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雾都孤儿》《纯真年代》《黑暗的心》《安娜·卡列尼娜》等。
四是基于特定国家,以该国电影的系列赏析组织课程。比如印度的电影,其主题的深刻性、人物的矛盾性及画面的高质量,在亚洲,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除了前述的《嗝嗝老师》,《摔跤吧爸爸》《起跑线》《新同学》《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等都极富感染力,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五是基于历史文化,以反映古文明的历史进程组织课程。
东西方文明史,今天的年轻人应要有所知晓。以影视片的观赏来展开学习,更易接受也更高效。比如央视推荐的《中国通史》《中国十大王朝》《楚国八百年》《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河西走廊》等纪录片,再现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值得一看。再看西方史,不同时期都有代表影片,如反映特洛伊战争时期的《特洛伊》,反映罗马时期的《角斗士》《斯巴达克斯》,反映埃及历史的《埃及艳后》……看过影片之后,如果再佐以文字阅读,教师的人文素养将有较大的提高。
光影课堂,是“有意义集体生活”的一扇窗。推开这扇窗,教师是自由的,自觉的,自律的,自省的,自发的,也是自主的。
(王东敏,江苏省南京市竹山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近年来,把自组织理论引入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自组织”教育教学观,开展“自组织课堂”“自组织教学”“自组织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