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宁紫砂工艺创新性设计

2022-02-10张雅晴

天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紫砂工艺

伊 宝 张雅晴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乡宁紫砂工艺历史源远流长,被称为“红砂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制陶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古代陶瓷;秦汉时期,乡宁地区的红砂陶瓷繁荣兴盛;明清时期,更是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喜爱,被列为贡品,达到了鼎盛阶段。之后,乡宁紫砂受外部环境的纷扰几度衰败,但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响应国家积极发展轻工业的号召,乡宁紫砂作为临汾地区重点发展的对象又一次受到了广泛关注。1974年,乡宁的第一家紫砂车间组建完成。1977年,乡宁紫砂厂正式成立。随后,开启了乡宁紫砂近三十年的辉煌时期。王致明、王树生、李秋萍等人都是这一辉煌时期著名的乡宁紫砂工艺的领头人和手艺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宁紫砂响彻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乡宁紫砂更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辉煌,有着“南宜兴、北乡宁”的美誉,成为乡宁乃至山西面向全国的一张名片。可惜好景不长,乡宁紫砂行业由于山西整体“煤化转型”等原因开始逐渐走向没落。2008年乡宁最后一家紫砂厂宣布停业,为乡宁紫砂画上了句号。现如今,青年企业家王建华等人接过乡宁紫砂发展的接力棒,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传承、发展、振兴乡宁紫砂的事业当中,不仅深入挖掘其材料优势,包括对烧制技术和紫砂产品造型进行了迭代,同时还创立了国内最大的单体紫砂产品生产车间,共有大师以及设计师 10余人。

一、乡宁紫砂工艺的思想探析

紫砂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起居生活,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紫砂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和传承性民族精神,已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在《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总序中曾谈道:“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历史悠久的紫砂传统工艺所传达的并非只是紫砂器物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使用价值,更多的则是体现出紫砂工艺是中国古今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完美融合,表达出传统工艺艺术与科学的跨界结合,构建出紫砂艺术独特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价值。

自古中国传统工艺思想主张“道体器用”,即以道为体(主体),以器为用(现象),对于工艺造物,古人常以“器用”相称,便是把它理解为一种现象性的存在。而“以器为用”中的“用”主要指的是“以人为依”的作用或功用。古人在《易经》中就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的传统工艺思想也表明,现实中具体事物的体用关系表现为实体和作用的关系。而紫砂作为一种“美”的具体表达形式,是按照“美”所规划设计出的一种艺术工艺,是“造物者”与“物”进行的一场对话和思想沟通。因此通过紫砂工艺不难看出人文思想的折射以及工艺与科学交融的丰富内涵。

任何传统手工艺都不能摆脱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只有在限定的情况和一定的衡量标准下,才可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长久性,紫砂工艺也不例外。“用”是“器”的发展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实用价值,器物才会具有最基本的价值。而“美”和“精致”是依附于“用”存在的,“文”与“质”的统一和谐是造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并不是说装饰的“美”完全没有意义,不同的器物有各自不同的美的形式,而器物之美往往多是由其自身用途衍生而来的。

张道一曾说过:“对实用性和鉴赏性的两种工艺品强分尊卑,以后者为‘高级’,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偏见,违离道本,不仅损伤了工艺美术事业的正常发展,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将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现实是人们往往狭隘地认为艺术品仅适合于收藏并不实用,而我们日常所需的日用品则相反,只有实用的使用价值而没有艺术收藏价值。日用品与艺术收藏品二者之间仿佛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兼具二者性质的器物也越来越少了。而紫砂这类传统手工艺品却很好地结合了这二者,“实”与“美”并蓄,在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表现出可被收藏的艺术之感,古朴端庄,大气精美。

二、乡宁紫砂的工艺剖解

对于乡宁紫砂壶的创作而言,一件作品的内在文化属性尤为重要,这一属性是被创作者所赋予的,而不同创作者受当时的社会及地理环境影响,在创作时无意或有意识地塑造出属于自身时代色彩的紫砂作品。而由于科技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创作者不再拘泥于一隅,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接收到世界前沿的造型设计构思,便捷地查阅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紫砂创作的思维开始拓展,创作题材无穷无尽。

(一)乡宁紫砂《云纹壶》

云纹紫砂壶,顾名思义,壶身上或流把等处刻绘有中国传统“祥云”纹样,象征“吉祥如意”,因此而得名。《云纹壶》容量为320毫升,素雅端庄,平淡中品线韵之妙,通体设计更能平顺地释放茶香。《云纹壶》在设计和制作上遵循了紫砂本源的特征,质朴大气,纹样素做,将泥料本身的质感发挥到极致。紫砂纹样并非越繁重华丽越好,而是需要选择出最能够彰显主题的装饰手法,要以足够简洁大气为佳,以此搭配和凸显紫砂材质本源的特征。同时一改传统的祥云紫砂壶壶身以圆为基调,创新性地使壶身圆润之余凹陷几处,摒弃传统壶身的圆润笨拙之感,整个壶身搭配祥云装饰,显得厚而不重,转折之处有圆润亦有棱角弧度,既耐看又实用,刚柔并济,彰显出乡宁《云纹壶》独有的灵动之美。

(二)乡宁紫砂《菱花提梁壶》

乡宁地区出产的《菱花提梁壶》,整体形状浑然天成,菱花线条由壶底逐渐向壶中心延伸三分之一。乡宁秉承紫砂壶纹样素做原则,纹饰少而精,恰到好处,一改其他地区传统厚重铺满壶体整部的菱花纹饰做法,仅壶底花瓣几许和壶盖处突出的荷花心蕊寥寥几笔,却使壶正视、俯视皆为盛开的菱花,整体壶身浑圆,灵动而不厚重,饱含充沛的生命力,表达出创作者寓意清水出芙蓉,出淤泥而不染,形象秀雅出尘。而流顺提梁圆滑弯曲向上,丝毫不见棱角转折之处,和壶身的圆润和纹饰的顺畅两相照应,古朴典雅。此外,乡宁紫砂《菱花提梁壶》的提梁处在造型上消除了一般传统“提梁壶把”的居高临下可能给壶底足带来的压迫感,其恰到好处的距离和圆润弧度,使得整个壶更添空灵之感。

图1 乡宁紫砂《云纹壶》

图2 乡宁紫砂《菱花提梁壶》

现如今市面上能看到的乡宁紫砂工艺制品样式繁多,不仅仅局限于紫砂壶制品。在访谈原乡宁紫砂厂的第六任厂长王树生时,谈及乡宁紫砂的独特之处,总结为两点:原材料优秀及产品质美价廉。首先,在原料方面,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树生厂长就带领考察人员采集并对比实验乡宁本地的原料土质,历经半年多时间对比发现,乡宁本地土质矿物质含量丰富,可塑性极高,甚至百姓家打井、挖煤等开采出的土壤也都有这样的特性,真可谓乡宁遍地皆为“富贵土”。其次,在质量和价格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乡宁紫砂就在北京展览会展出,除设计创新样式功底与其他紫砂手工业发达地区相比有所欠缺外,质量方面得到参展地区一致好评,甚至价格更为低廉,尤其是乡宁的紫砂餐具制品全国出名。乡宁制作出的紫砂茶具能够保持茶叶原本的色、香、味不变,隔夜不馊,长期使用也不生异味与茶苔,而将酒放入其中密封12小时,口感更加醇香绵密,用所制锅具烹制肉类滋味蕴蓄不散,深受山西乃至全国人民的欢迎,甚至出口海外,得到世界各国紫砂爱好者的青睐。

三、乡宁紫砂工艺创新性发展

传统工艺技术作为文字记载典籍之外的一支活态性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造物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生动表征,也是民族乡愁的载体。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走出绝境,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乡宁紫砂历史源远流长,原材料资源取自本土,得天独厚,尽管几经起伏,历经繁荣与衰败,甚至数次沉寂,但最终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一)剖析困境,直面乡宁紫砂前行的绊脚石

在现代化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传统手工艺依旧面临着困境,乡宁紫砂也不能避免,在发展过程中仍秉持着“活态性”即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理念思想,但由于当代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其困境也逐渐凸显出来,同时与其他传统手工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短板,在主观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三低三难”。“三低”指的是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主打产品档次低,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低;“三难”则是指融资难、销售难、扩规难。这“三低三难”不仅代表了乡宁紫砂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是我国大多数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问题。

从客观层面上进行探析,机器流水作业带来的冲击,紫砂艺术传承人极度匮乏,这些都是乡宁紫砂手工艺不得不面临的巨大挑战。不可否认大机器时代所带来的便捷,但同样也在压缩挤压着传统手工艺人和手工艺制品的生存空间。现代化冲击的不只是手工制品的市场,还包括手艺的延续。

(二)多方出击,走好乡宁紫砂发展之路

乡宁紫砂产业要想走出困境就要以紫砂文化为支撑。“乡宁情,紫陶韵。”要将紫砂创作的快乐更多地传达给消费者,将乡宁紫砂融进千家万户,真正意义上产生共鸣和关联。

一是要在重视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创新是乡宁紫砂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现代创意和设计,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传统工艺,并推动其持续发展。一味地固守己见,遵守传统必然会走向极端化,从而被时代所淘汰。乡宁紫砂要挖掘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开发并在各景区出售具有乡宁地方特色文化的紫砂陶礼品,还可以结合现代化创意进行设计。但创新并非标新立异、割裂传统,要灵活掌握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度,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组合拳。

二是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注重人才。紫砂技术人才、优秀传承人是乡宁紫砂工艺传承下去的基础,政府要加大对乡宁紫砂工艺的扶持力度,改变以往单一的煤炭产业,出台“以煤促砂”等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建立和完善紫砂人才、产品信息数据库,实行减少人才流失政策,建立健全名师大家带领团队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乡宁紫砂发展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紫砂企业和传统工艺技术人才,扶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乡宁紫砂走上发展正轨。

三是要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宣传力度。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数据时代,产品质量是基础,要把好产品生产制作关,打造出高质量产品,树立乡宁紫砂的优质品牌意识。同时也要重视扩大宣传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好品质是不够的,还需要让更多人知道乡宁紫砂、了解乡宁紫砂。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宣传,依托现代化科技,打造独属乡宁紫砂的历史文化宣传片和相关纪念品,推出“紫砂文化节”,吸引全国各地爱陶人士或旅游者前来参观浏览,进而侧面扩大乡宁紫砂在全国的知名度。

任何“器”与“道”都是不能分裂研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紫砂壶的制作原材料、壶身形体结构外观、精神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制砂过程中手艺人往往喜欢将“返璞归真”“淡泊名利”等带有明显自身特点的人文思想元素融入作品之中,这也是一场“造物者”与“物”之间灵魂的沟通。品茶鉴砂,观砂品道。通过作品读懂创作者的思想内涵,以艺显道,由技入道。紫砂的制作要求手艺人要“静”,平下浮心,恬淡清净,才能真正将“道器合一”的制砂理念融入其中,方成佳作。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紫砂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