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
——重塑工匠精神

2022-02-10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技艺工匠精神

宇 恒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全方面提高自身实力。“中国制造”必然承载着用综合实力领先的强国梦想。中国工艺美术应责无旁贷地担此重任,深挖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作品,让务实、多元、变革、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复兴起来。要实现这一跨越,需要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倡导和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

一、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及现状

中国工艺美术按政治朝代更替及社会经济发展线索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古代逐渐繁荣期、近代半消亡半继承期、现代蓬勃发展期、当代发展瓶颈期。

中国工艺美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已具有较高水平。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工艺美术品类不断增多,技艺精湛。负有盛名的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漆器、玉器、珐琅、金银制品及各种雕塑工艺品,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以其生动的神韵享誉国内外。

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外敌入侵,民生凋敝,工艺美术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机器生产方式的到来,以皇家宫廷工艺为主体的中国工艺不得不流向民间,不少宫廷工艺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宫廷工艺与民间美术相结合,给中国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世纪前期中国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像上海、广州、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的工艺美术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阵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艺美术生产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迅猛发展。产区不断扩大,新产品大量涌现,艺术水平日益提高。在保持和弘扬工艺美术传统特色和艺术水平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把精湛的手工艺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使必要的手工操作同机械操作并存,生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内销工艺品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此基础上又扩大外贸出口,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工艺美术发展以国内为主的庞大市场开始全面培育起来,高、中、低档的产品进入艺术资本市场。与此同时全国各类工艺展会、博览会也紧跟时代到来。政府部门也推出了相关保护政策,如1997年施行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3年文化部推出的非遗保护的规则和条例,以及一些措施。另外,2007年工艺美术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而且从2005年开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制都得到恢复,且能够按照制度正常进行。国家对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对工艺美术需要保护的品类都给予了资金、土地、政策的充分保障,社会各界对于工艺美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极大的重视,各个媒体上报道工艺美术的栏目也特别丰富。

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源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观念层面的相应的认识水平,由于多年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使观念层面的工艺美术处于社会认识严重缺位的状态,导致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新思路是持续发展、地域发展、特色发展。

二、解析工匠精神

何为工匠精神?大意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执着和信念。其核心内涵就是专业、专注、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工匠不但在技术层面对作品进行完美的追求,在精神层面更是超脱了常人的观念,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入殓师》这部日本影片获得了奥斯卡奖,讲的是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殡仪馆当了一名为死人化妆的殡仪师的故事。主人公通过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把一具具遗体打扮得就像活人睡着了一样,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殡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就要和它建立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中国的工匠精神历史悠久,堪称鼻祖。古人就曾用“鬼斧神工”的妙语赞叹工匠技艺超群,更用“独具匠心”来评价工匠独特的创造才华,几千年前就设立了“百工制度”。从古至今,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从未缺少过匠人的参与,“工匠精神”更是随着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增强不断完善与发展。新石器时代的制陶、编缝技艺就鲜明地展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工匠们在造物过程中把实用性与精神性融合起来的结果。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陶瓷、漆器、丝织品就是工匠们继承原始文化传统的美学新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使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唐代是工匠们发挥技能的全盛时期,陶瓷、金银器、漆器、印染、织锦、木工等都彰显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能和超前的思维意识。宋代工艺美术有着完美的范式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尤为突出。元代受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新的文化和科学影响,棉纺、陶瓷、金工、家具、织锦、漆器和建筑装饰门类得到全面的发展。明代工匠们继承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发展。清代工匠们受上层贵族审美趣味的影响,技艺更加精湛,以技取胜的造物观念成为主流。纵观历史不难看出,工匠及工匠精神一直伴随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不断前行。北宋的柳宗元在《梓人传》中描写了一段亲身经历:一位连自己家的床腿都不会修的木匠,在工程报价中却令人咋舌,柳宗元以为他是一个“贪禄嗜货”的木匠,后来在指挥施工现场与他不期而遇,终于被他杰出的管理和设计才华所折服,由衷地赞誉他是“智者”,喻为相国之才。几千年来,中国工匠能留下名字的人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文人士子依照中国古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行事,能够欣赏、把玩精美绝伦的器物,却不愿意正眼看待制作器物的工匠,如此一来,有时我们缺的不是工匠,更不是工匠精神,而是能够重视匠人及工匠精神的意识、观念、良知。回归工匠精神,重拾大国制造,找回自信尤为重要。

三、工匠精神在当代工艺美术中的作用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虽与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匠人”的概念有所区别,但二者所需的工匠精神却是一致的。

(一)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

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统工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快节奏的市场供给需求使得工匠精神被忽略,甚至被淘汰。然而,我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必然要求。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来自两方面:其一是社会上的共识,中国工艺美术中工匠精神的价值观不再是狭隘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崇“上”而鄙“下”的观念,要为工匠正名,使工匠不再是地位卑微的手工劳动者,而是创造产品乃至艺术品的大师。我们要认识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它绝不是被机器工业简单淘汰的过时产物,而是重要的文化要素和美学载体;其二是匠人的自我追求,工匠要有非利唯艺的纯粹精神,工匠精湛的技艺在于制作出优良的作品,追求的是作品的完美与极致。就像中国拼布第一人金媛善的作品《百花争艳》,创作灵感来源于施洞苗族衣片上的堆绣,共有349朵太阳花,综合运用了叠花、平针、倒三针、撩针等工艺,用了7万多块丝绸布块,历时7年才制作完成。一朵朵怒放的花朵造型,寓意对幸福与欢乐的憧憬,呈现出新春佳节家人欢聚一堂,烟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拼布艺人有着超乎寻常甚至近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被同行誉为“疯子”。就是这份笃定的精神和要求完美的情怀得到大家的赞许与共鸣。

(二)发展工匠精神的继承观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工匠精神需要继承这些优良的文脉。然而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些技能到现代却不如他国,究其缘由就是工匠精神的继承观出现了偏差。其一是师徒关系所体现的封闭落后的小农意识,因为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越是技术含量高的绝活,越是谨防失密。由此流传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观念。其二是维护封闭的技艺传授方式—子承父业。如“样式雷”“泥人张”都是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然而,遇到香火不旺,宁可把绝活带进棺材也不传授的匠人也大有人在,好多传统技艺从此失传。清代以制玻璃葡萄闻名的“葡萄常”,儿子浪荡不争气,不得已由五位女儿继承独门技艺,为了恪守家传,全部终身不嫁。当代工艺美术发展定要摒弃保守技艺这一现象,通过多种渠道让执着于工艺美术的人找到学习的方式。近年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传承类项目的保护和宣传推广,众多传统手工艺题材的纪录片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书籍代传、口传心授相比,纪录片以更直观的传播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了解说、展示、推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功能。这类记录手工艺的内容,形成档案式的记载,能够有效促进技艺本身及工匠精神的传播。与此同时,各类国家委培的工艺美术计划正符合工匠精神继承式发展的需求。

《七鹤图》 宇恒/作( 2019年) 200cmx200cm

(三)倡导工匠精神的创新观

工艺美术创作不是常人所认为的是一项简单、机械、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创造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技艺、产品进行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创新是保证工匠作品具有生命力的最佳途径,是工匠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作品是自我意志的表达。匠人可以依据自己的创意制作作品,通过双手来表达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工作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工艺美术的发展创新是尤为重要的,对于工匠来说,单纯地复制、模仿、抄袭某种艺术形式是站不住脚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真正要创作的意图、制作出具有灵魂的作品才可谓具有工匠精神。历史上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技艺娴熟,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具有创新的品质。鲁班被尊为木工的祖师爷,就因为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工具,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成为创新型工匠的代表。“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是敦煌的第一位专职修复工匠。62年潜心修复,86岁仍耕耘不懈。几十年写下一百多本修复笔记,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工序流程。独创了大型壁画整体剥离的巧妙技法,既不伤害上层壁画,又让掩藏得更为久远的历史舒展卷轴,无限增值。这种创新观念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中国工艺美术发展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拓宽了文字表达的范畴,更能直观地表达民族审美意识、人生价值观、宗教信仰等观念。让我们凭借专注、坚守、精准、务实的态度,重新缔造一个又一个标有“中国制造”的工艺美术作品。

猜你喜欢

技艺工匠精神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工匠神形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