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红陶传统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研究

2022-02-10王春伟韦锦业利成世南宁学院

天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杨村活态南宁

王春伟 韦锦业 利成世 南宁学院

一、南宁红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历史

南宁红陶是南宁诸多陶器的代名词,在学界、业界并未正式命名,但已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1]。南宁红陶因民间制陶人取邕江两岸含铁量较高的红土泥料烧制而成的陶器色泽呈暗紫红色而得名。南宁红陶泥土细腻、杂质较少,富含铁、硒元素,多气孔,耐高温,可承载电、气、柴等多种高温烧制[1]。南宁红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邕宁区顶蛳山贝丘遗址发掘出土的陶片,距今约13000年,可谓传承悠久。目前南宁红陶制作的地点主要分布在邕宁缸瓦窑村、横州市栾城镇杨村、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等地。其中位于南宁横州市栾城镇杨村的杨村红陶烧制开始于宋代,目前村中仍保存有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窑址,杨村红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兴旺发达,产品销往国内各地和国外。宾阳县邹圩镇的陶火始于明代末期,传承至今,目前在下窑村仍有70%左右的人口从事与陶瓷生产相关的工作(如图1)。南宁红陶相比钦州坭兴陶缺乏品牌和知名度,产品多以单一的日用陶瓷为主,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产品销路较窄,从业者的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人大都觉得做陶辛苦而回报较少,愿意从事南宁红陶生产的年轻人较少,南宁红陶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2015年和2019年南宁制陶技艺先后被列入南宁市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激发了南宁众多陶艺相关从业者传承和发展南宁红陶的热情。

图1 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柴烧窑址(图片来源:作者摄制)

二、活态传承的相关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相对于传统的博物馆静态传承而言的,是充分考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本质特征。活态传承就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特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对传承主体进行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民族民间文化空间的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加强立法保护和制度建设;重视公众的参与意识;注重合理适当的文化产业开发[2]。通过活态传承的内涵可以看出,要实现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重视传承人的培养;二是使技艺重新进入生活,实现生产性保护。

(一)重视传承人的培养

技艺的活态传承需要通过代际进行传递,因而培养传承人至关重要。许多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缺乏生存空间,需要政府进行保护性传承,为其传承、延续提供空间,更为主要的是提供资金扶持,为其培养传承人提供良好的传承条件和营造尊重传统技艺的社会环境。

(二)使技艺重新进入生活,实现生产性保护

我们要使技艺重新进入当代生活,实现生产性保护,使非遗技艺制作出来的产品能在与工业化制品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由于传统技艺制作在生产效率及劳动成本等方面存在劣势,所以要求生产制作者要充分发挥传统技艺手工制品富含人文情怀、人性化、个性化等方面的特长。此外,还要利用手工技艺制作灵活多变的特点,发挥创造性,把更多的设计创意注入产品,使其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从而可与工艺制品相抗衡。

三、南宁红陶技艺活态传承实践

面对南宁红陶发展面临的困境,院校、企业、行业大师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共促南宁红陶的发展。

(一)院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正契合非遗活态传承的要求,可以在非遗人才的培养和产品创新研发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传承南宁红陶制作技艺,南宁本地高校南宁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积极引进行业大师传承非遗技艺,培养红陶人才,联合研发新产品。其中南宁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为贯彻学校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重点打造南宁市活态传承平台,通过平台引入行业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开放式办学,对接行业、协会、企业,实现传统工艺发现、挖掘、保护、传承、研究到创新的全过程,利用对接产业链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为构建工艺美术活态传承的平台,南宁学院先后引入了五名工艺美术方面的行业大师,其中陶艺方面的有两人,分别是擅长贝雕及陶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利成世,擅长陶瓷彩绘的江西省首席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曹琳,并建立了设施齐全的大师工作室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如图2),通过这一平台不定期地引进行业大师开展技能培训、学术沙龙、联合作品设计开发、联合申报南宁红陶相关项目等活动,成果丰硕。2021年,两件学生作品入选中国四大名陶(4+N)展,体现了应用型南宁红陶人才培养的质量。

图2 南宁学院传统技艺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一角(图片来源:作者摄制)

(二)企业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传承和发扬红陶制作技艺离不开红陶企业的努力。广西杨村红陶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南宁制陶技艺重要传承基地横州市栾城杨村,为了更好地发展红陶产业,公司通过修复建设阶梯式龙窑和制陶车间,建设红陶产品陈列馆,还聘请了被誉为“中国红陶第一人”的卢权智大师到村指导制作陶艺作品。卢权智是中国书画家、雕刻家、工艺美术大师,在他的指导下,杨村制陶工匠的技艺不断提升,创作了不少好作品[3]。公司为提升技艺水平,还积极与院校合作,共同研发产品和培养人才。2019年8月,南宁学院与广西杨村红陶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同体,在专业建设、实践实训教学、产品开发和设计、非遗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校企合作以来,基地为学校师生提供了非遗项目学习和调查、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规划调研、地方传统制陶技艺学习和研究、传统红陶制艺实践训练、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制作、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活动,为传承南宁传统制陶技艺、培养应用型陶瓷艺术人才和新农村示范项目建设做出贡献。南宁学院梁娜老师2020年暑假带领学生到广西杨村红陶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红陶工艺品的开发,同年设计开发的红陶作品荣获2020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八桂天工奖”铜奖。

(三)行业大师

以卢权智大师为代表的南宁工艺美术大师积极研究和改进南宁红陶的制作工艺,不断突破传统制陶技艺的极限,烧制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型红陶器物,在区内外不断提高南宁红陶的影响力。以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黄剑为代表的陶艺人,通过校企合作,不断传承传统陶艺技艺。黄剑大师先后到南宁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工艺传承工作坊和红陶技艺讲座,持续培养南宁红陶的生力军(如图3)。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黄剑、魏振荣等陶艺人,研发设计南宁红陶作品,参加国内外专业竞赛屡获大奖,扩大了南宁红陶的声誉。

图3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黄剑指导学生作品创作(图片来源: 作者摄制)

院校、企业、行业大师三者发挥各自所长,通过通力合作,开拓了南宁红陶传承的新局面,使其在区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四、南宁红陶活态传承实践反思

在各方的努力下,南宁红陶的传承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反思其发展,将来要把南宁红陶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好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南宁红陶制作技艺历史文脉的研究

一个陶种的传承和打造,需要梳理清楚其历史脉络,使其更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南宁红陶虽然历史悠久,但对历史的某个阶段的发展史是缺乏记录的,导致目前南宁红陶整体传承上是散落的碎片,需要学界搜集相关历史研究成果,并总结和归纳,把其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发展链条。南宁红陶的历史文脉清晰了,其推广和传承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就更高。南宁本土的高等院校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新生代陶艺人才的培养

陶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而南宁红陶更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陶艺种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南宁红陶制作技艺大有可为。南宁红陶技艺从业者应积极申请传统技艺进校园项目,在中小学中推广和普及南宁红陶制作技艺,夯实南宁红陶制作技艺的群众基础;与高等院校持续合作,培养更多掌握传统红陶技艺并富有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从业者。有了群众基础和一批富有创意的新生代从业者,南宁红陶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才能成为可能。

(三)找准定位和市场空白点研发产品,推进产业的发展

陶瓷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既包括批量化生产的日用陶瓷、家居装修常用的瓷砖,也包括大量富有创意的手工茶具等。南宁红陶需要在庞大的市场中找准自身的特色定位,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南宁红陶烧制成后呈暗紫红色,具有古朴厚重、结实耐用、透气等特性,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南宁红陶的特性,找准建筑装饰材料和储存器皿的市场空白点。当今,在建筑装饰风格上,“新中式风格”和“古风”盛行,经久不衰,南宁红陶可以瞄准“新中式风格”和“古风”的装修需求,研发针对高档酒店、民宿、茶室等场所装修设计的肌理墙和现代陶艺产品[4]。横州市是我国著名的茉莉花之乡,茉莉花的产业链不断延伸,茉莉花被制成香水和茉莉花茶,特色农副产品正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包装和容器,南宁红陶可以发挥自身古朴、透气性好的特点,针对茉莉花制品设计相应的容器产品。

(四)文旅结合,共同促进红陶产业发展

南宁红陶制作技艺的两个主要传承基地横州市栾城镇杨村和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距离南宁市区均为一个多小时车程,正符合人们选择城市周边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可以结合两地的乡村景观,旅游搭台,文化唱戏。通过自然乡村景观和古龙窑等自然与文化景观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并开展陶艺传承体验活动,打造更多红陶旅游文创产品,通过文化和旅游结合,推动红陶旅游产品的销售和产业的发展。

五、小结

南宁红陶经历了发展低谷,但是在本地院校、企业和行业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其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逐步得到了恢复,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相关从业者更加紧密地协作,找准市场空白,不断壮大并形成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南宁红陶技艺才能真正实现生产性保护并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杨村活态南宁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数读南宁
眷恋南宁
城乡关系视域下的杨村乡村建设实验析论(1931—1937)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What do young people worry about
浅谈正方体在立体几何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