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视角下陕北地区面花艺术的造型特征研究

2022-02-10张晓蓉张丽媛

天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上梁陕北寓意

张晓蓉 张丽媛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面花流传于以耕种小麦为主的北方汉族地区,是由广大的农村劳动妇女所创造,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神祀祖、寿辰满月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面花又称面塑、礼馍、花供、捏面人等。在陕北,面花又被称为“老馍馍”“子推馍”,是陕北特色节令面食。陕北面花造型独特、题材广泛、装饰丰富,不仅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餐桌上的美味和馈赠友人的礼品,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民俗活动的媒介。可以说,面花艺术集中体现了陕北的面食文化与民间风俗,承载着陕北的人文历史,散发着黄土地的气息,在陕北高原绚丽绽放。

陕北面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的集食用和观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造型生动、装饰丰富、色彩艳丽、制作精巧细腻等特点,其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每逢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重要时刻,面花都是必备之品,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对生命的礼赞以及生殖崇拜的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陕北地区的面花艺术逐渐成为民俗活动的产物以及民俗文化的载体。面花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保护(如图1)。

图1 陕北面花

陕北面花扎根于陕北,主要集中在洛川、黄陵、富县、府谷、神木、子洲等地。这里的面花在塑造方面更加夸张,装饰精美、色彩浓艳,并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面花俗称“面羊”“面虎”“面人”等,相传是我国古代由金石礼品和图腾逐渐演化的产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果腹需求转为节日祭祀,久而久之,逐渐演化成地方文化习俗,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每逢四时八节、生、婚、寿、葬,人们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用白面揉捏出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猪、狗、鸡、人物、建筑物等,拙朴生动,与陕北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相对应,蕴藏了陕北人的朴素美学观,寄托了远古以来陕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福。

一、初生礼馍

在古代社会,人类遭遇自然灾害和意外危险的概率比现代人要大得多,加之卫生保健条件恶劣,初生婴儿的成活率是较低的。刚出生的婴儿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弱小的生命需要很多外力的扶助和呵护才能完成他的成长并完整地走完一生。礼馍的原始意义是用来食用的,是保证生存的,它自然被赋予了保证生命健康和延续的神奇魔力。因此初生礼馍就具有了呵护生命与关照生命的民俗意义。

陕北民间孩子过满月或百天时,亲朋好友会送一种名为“曲连”的礼馍作为贺礼,这种礼馍外圆中空,呈环状,上面装饰有花草图案,或者装饰有几何纹样,亲朋好友用红绳把“曲连”成对连接并挂在孩子身上,用来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成长;初生孩子的外婆和舅家除了送“曲连”外,还要送一种满月花馍:如果是男孩,便送“老虎馍”,又称为“老虎混沌”,祝愿孩子虎气生生,富有阳刚之气(如图2);如果是女孩,便送“兔儿馍”,祝愿女孩乖巧可爱,同时也祈求家族兴旺。

图2 老虎馍

二、婚俗礼馍

结婚是人生大事,在陕北民间习俗中,订婚时女方父母要送给未来女婿一对“老虎混沌”,祈愿其得到虎神的保护,充满活力;男方父母要送给未来儿媳一对“插花混沌”,寓意新人婚后的生活幸福美好。结婚时,由男女双方的亲戚捏制,在大喜之日送给新郎、新娘一对“混沌礼馍”。一个面龙、一个面凤,上塑有龙凤、鱼戏莲、凤戏牡丹、蛇盘兔等形象,再装饰以各种花鸟鱼虫,寓意阴阳相合、子孙繁衍,寄予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如图3、图4);舅舅还要送给外甥一对名为“展腰虎”的面花,装饰在新房内,寓意外甥像老虎一样强壮,早生贵子。

图3 混沌礼馍

图4 婚俗礼馍

在新人未进洞房之前,新房中的炕上要头靠头地竖放两个枕头,在枕顶上放两只面做的小白兔,白白的身子、红红的眼睛,非常可爱。新娘进洞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枕头推倒,让兔子滚到炕上,表示她愿意到这家落地生根、生儿育女。在炕上还要放一对盘成馄饨形的面团,上面捏上各种鲜花、蝴蝶、蜜蜂,还要放上四颗核桃。馄饨表现的是圆满和混沌初开的意思,鲜花、蝴蝶、蜜蜂和核桃则表示生育力旺盛。

三、寿诞礼馍

人诞生的那一天为“生日”,即“寿诞”,也叫“寿辰”。生日是人生旅途的起点,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因此,人们习惯于在生日这一天举行庆贺活动,是谓“过生日”“做寿”,亦称“祝寿”。汉族民间寿诞风俗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指为老年人举办庆贺生日的活动。古代有持酒祝人长寿之礼,然并非行于诞日。于诞日做寿起于南朝,盛于唐代以后。一般自五十岁开始,民间重视逢十的诞辰,称“寿诞”。部分地区,男子逢九之数,提前举行。年满六十岁、八十岁,举行诞生日庆贺礼仪,称“做大寿”。五十岁以下之诞生日庆贺礼仪,则称为“做生日”。在陕北民间传统中,老人过了六十岁以后,儿女们要为老人过寿,本家儿女备好酒菜,女儿、女婿、外甥提上寿桃、美酒和肉前来祝寿。隆重者需设寿堂,燃烛结彩,做寿者称为“寿星”,于中堂受亲友的祝贺与晚辈的叩拜。献寿礼毕,入席共饮寿酒,吃寿面。老人寿诞之时,晚辈们蒸制寿桃贺寿,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以此表达对老人的孝敬之心。

桃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总与仙、寿连在一起,一直是长寿寓意的代表。比如《西游记》中,王母娘娘蟠桃园里有三千六百株蟠桃树,前面一千二百株,花果微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得道;中间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细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因此,寿桃寓意幸福健康、吉祥如意、延年益寿。把寿诞礼馍蒸制成寿桃模样作为庆寿的贺礼送给“寿星”,是非常适合的礼物,用以表达对老人的美好祝福,祈愿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如图5)。

图5 寿诞礼馍

四、节庆、祭祀花馍

除夕夜接灶神时,用一根回旋的面条两头盘枣做成卷子馍,再由十个或二十个卷馍堆砌成三角形的枣山,以枣山作为祭灶供品供奉在灶神左右,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步步高升(如图6);正月十五,各街道搭建灯棚并供奉神灵,灯棚前摆放色泽艳丽、造型生动的面花,称为“供儿”。一个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馍上,塑有各种颜色的花,有菊花、牡丹、莲花、梅花等,还有龙、凤、鸟、兔子、蛇、鼠、蛙等动物,各种花卉寓意生活像花一样美好,各种动物祈愿人们健康、快乐、吉祥,圆形花馍寓意生活圆圆满满,表达了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心愿。清明节时,要蒸制“罐馍”,“掰子罐儿”是用来祭祀祖先的,“人口罐儿”祈愿家庭人丁兴旺,“罐儿”代表着丰衣足食,体现着全家团圆,表现了陕北特有的乡土风情。端午节时蒸制的“烙鱼”,也叫“面鱼”,是一种先蒸熟再炕干的面花,意思是把江里的鱼已经蒸熟,再也不能去咬投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把“烙鱼”用线穿起挂在孩子胸前,祈愿驱灾避邪。中秋节的“枣儿馍”,由白面加红枣制作而成,寓意全家团圆幸福。

图6 枣山花馍

五、上梁立柱花馍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各地人民都十分重视“上梁”,无不举行“上梁”仪式,因为人们都视上梁为大厦落成之象征,故珍重之。据史料记载,造屋上梁立柱作为礼仪始于魏晋时期,到明清年间已普及全国各地。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凡事都讲究礼仪,建房造屋作为生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仪式自然必不可少。上梁立柱其实是一种祈福仪式,人们举行仪式的目的就是祈求房屋永固、生活美满。

民间建房的程序包括选址、立中柱、上梁、立门、竣工等几个步骤。其中“上梁”被视为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梁是建筑中架在立柱上面的横跨构件,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民间认为,上梁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结构是否牢固,还关系到居住者今后是否兴旺发达。民间有句谚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可见梁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性,所以每逢“上梁”都要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新房起架时,主人会用面团制作一个精美的插花“花供”来祭拜土地神,祈求房子牢固结实;新房入住时,主人还要准备精巧的“花供”来酬谢五土,恭请土地神安家,以表达房主诚邀的谢意。

六、结语

面花艺术是依托民俗而生的,因此面花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受到民俗活动的影响,成为民俗观念的一种体现。在陕北,无论是孩子初生、婚俗礼仪、寿辰、丧葬祭祀、上梁立柱,还是日常生活的礼尚往来,面花都是重要的礼品,陕北面花与陕北的民俗生活密不可分。因此,面花的民俗寓意与造型特征就成为研究面花的重要理论基石,对它的发掘、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拓展面花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也可以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借鉴传统民间艺术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上梁陕北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房子上梁那天
模仿老鹰的乌鸦
“抢”喜糖
Beams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