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稻播种量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022-02-10檀朝兵曹结红
檀朝兵,曹结红
(望江县高士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 望江 246255)
水稻秧苗素质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为了保障水稻秧苗质量,应当合理选择育苗方式、控制播种量、加强秧苗处理与科学施肥。当前大多地区的水稻插秧已经完全机械化,要想保证机械化插秧的质量,应适当减少播种量,节省育秧阶段的成本,培育出健壮、秧龄适宜的秧苗,提高插秧存活率。而在栽培过程中也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影响到秧苗的生长状态与水稻产量,如果播种量过大,则很容易产生分蘖数量多、有效株数多等问题,进而影响水稻的单株产量。因此,应当对水稻播种量这一因素展开分析,探究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选择同一水稻品种,如粳稻T-43,生育期140天,分蘖能力中等,抗倒伏、抗病虫害、抗盐碱能力强。所选择种植的土壤条件要保持一致,肥力中等。pH值在8.5左右,播种量可按照以下9种处理方式:A:4粒/穴;B:5粒/穴;C:6粒/穴;D:7粒/穴;E:8粒/穴;F:9粒/穴;G:10 粒/穴;H:11 粒/穴;I:12粒/穴。选择同种栽培模式与田间管理方式,记录不同播种量的水稻株高、生长情况、生育期以及分蘖等情况;并在成熟后,记录每穗粒重、空瘪率、千粒重、理论产量、成穗率等产量因素。
2 不同水稻播种量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1 不同播种量对苗高与叶龄的影响
通过对秧苗株高、秧苗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叶龄等多项生长指标的研究可以发现,水稻秧苗的最佳机插时间为秧龄20~25天,此阶段的秧苗高在12厘米左右,符合插秧要求[1]。通过实验可知,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叶龄随之下降,苗高增加(B~E处理方式),但如果密度过大(E~I处理方式)、过小(A处理方式),苗高则会随之下降。这也就表明了播种量的增加会对叶片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叶龄降低,影响到苗高。但在合理的播种范围之内,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秧苗高度反而增加,但秧苗整体较为弱小。
2.2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质量的影响
不同播种量会对成苗率产生影响,但不同种植处理方式的成苗率不会产生较大差异。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株高虽呈上升趋势,但叶龄、根长、根重等都处于下降水平。判断秧苗是否粗壮的主要指标为秧苗的苗重与苗高之比,随着播种量的上升,秧苗的苗重与苗高之比则下降[2]。20~25天秧龄的秧苗生长指标并无明显差异,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叶片生长会受到抑制,同时根部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秧苗整体较为细弱、素质较低。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机插秧苗的土壤更为疏松,更利于根系生长,但株高与秧苗粗壮程度却并不理想。
2.3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株高的影响
计算出25天秧龄的秧苗平均株高,在秧苗株高平均值的10%以内,将其划分为标准苗;根据秧苗高于或者低于平均值的10%,将其划分为大苗与小苗,并统计不同秧苗类型的占比。研究发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标准苗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而群体中小苗的占比则不断上升,尤其是随着密度不断加大,到G处理:10 粒/穴后,标准苗的占比仅为1/3。这也就表明:播种量小使得秧苗的生长空间能够得到保障,秧苗整体较为整齐且较为强壮,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群体间的竞争较为激烈,秧苗的整齐度较差,且存在弱小苗的情况[3]。但如果播种密度过高,标准苗比例会上涨,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密度的增加,水稻秧苗的生长空间会受到限制,进而抑制其生长,整齐度反而提高。
2.4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B处理方式中,水稻分蘖最多,I处理方式最少,到了水稻生长后期分蘖逐渐减少。一般在三叶一心阶段水稻进入分蘖期,开始出现分蘖,在四叶期后,分蘖较为普遍,在同种栽培条件下,不同播种量的分蘖数会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4]。播种量也会对水稻有效株数与有效穗数产生影响,采用D处理方式后,留苗株数就难以保证,I处理方式的有效株数占比最小,表明5~7粒/穴最佳,超过7粒以后,水稻分蘖、有效株数、有效穗数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最终产量。当超过7粒后,则会出现死苗现象,水稻虽然能够生长,但也无法正常发育,进而导致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数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有效穗数会减少,这就表明并不是水稻种植密度越大越好。
2.5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秆长与节间长短配置影响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合理范围内增加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能够有效提高产量。一般高产的水稻节间长短配置十分合理,穗下节间长占总秆长的35%左右,穗下节间长增长,更利于叶层在空间内伸展,提升光合作用,使得群体生物量有显著增高,进而提高产量。而且控制好基部节间长,能够有效控制无效分蘖。
2.6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当单穴播种量超过8粒以后,采取B处理方式的情况下,除了株高以外,其他影响产量构成的因素更便于处理,且差异明显。而其他处理方式的产量构成要素较为复杂,且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大值与最小值不一致。比如采取播种量为7粒的D处理方式的株高为最大值,播种量为11粒的H处理方式株高为最小值;穗长与千粒重等影响因素表现不明显;B处理方式的有效穗为最大值;穗粒数最大值也为播种量为5粒的B处理方式,其次为A处理方式,其余处理方式之间并无较大差异,H、I处理方式为最小值;B处理方式结实率是最大值,最小值为播种量为12粒的I处理方式。可见,在同种播种模式下,选择机械播种的单穴粒数应当在7粒以内。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与穗粒数也会产生明显影响,但对穗长与千粒重的影响并不大[5]。最终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播种量单穴为4~5粒时,能够使得单株分蘖数与产量增加;播种量单穴为6~7粒时,使得穗粒数与产量增加;播种量单穴为10~12粒时,会严重影响水稻的实际产量,导致产量降低;当播种量单穴超过8粒时,产量会呈下降趋势。
3 讨论与展望
在同一播种条件下,要想选择机械化播种方式,最佳播种量应当在5~7粒/穴,当播种量超过7粒/穴以后,对水稻的各个生长指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的产量呈下降趋势,同时也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实际播种过程中,相关单位可以选择不同的播种机械,通过对粒数的合理调整,保障水稻播种的合理性。随着播种数量的增加,水稻群体增长与个体生长之间的矛盾加大,导致水稻生长受到阻碍,受到生长发育限制的水稻群体产量有效增加。因此要想保持水稻产量持续提升,就应当消除影响水稻个体成长的因素,使得水稻群体结构得以优化,充分发挥出水稻的个体生产优势[6]。播种量的下降会导致处于分蘖高峰期的水稻分蘖数量增加,水稻分蘖能力会得到全面发挥,进而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对于水稻栽种而言,应当优先选择健壮、质量好的秧苗,以此来提高水稻产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播种量会对水稻产量产生相应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会影响通风透光条件,加大水稻个体成长之间的矛盾,影响水稻秧苗的整体质量,不利于提高产量。因此要合理控制播种量,减少各项干扰因素的影响,增加水稻分蘖数量,提高水稻秧苗生长质量,充分发挥出水稻种植的潜力,精准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