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漱溟和费孝通乡村工业化思想比较研究

2022-02-10唐金武

关键词:费孝通梁漱溟工业化

唐金武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在各地广泛兴起,大大小小的试验区建设给乡村改造提供了诸多的范例与模式,其中乡村工业化的道路抉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围绕着乡村工业化问题,中国形成了诸如“‘定县主义派’‘村治派’‘中国经济派’‘中国农村派’等”[1]126,产生了“从农业引发工业”,建立小型工厂与家庭工业,建设乡村合作组织等不同类型的乡村工业化思想,对中国乡村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梁漱溟与费孝通作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典型代表,对乡村工业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梁漱溟作为农村改良派的代表与作为学院派代表的费孝通两者在思想、实践上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比较两者的乡村工业化思想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为梳理民国时期乡村工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理论借鉴。

一、梁漱溟的乡村工业化思想

梁漱溟的乡村工业化思想是先以农为本,然后推动工业崛起,工业通过合作壮大,再将工业散之农村,农业工业相结合,最终农村才能复活。

(一)“从农业引发工业是我们的翻身之路”

梁漱溟关于乡村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从农业引发工业,反对走西方国家从商业发展工业的道路。首先,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以农立国,乡土中国承载了中华民族大部分的文化与传统,所以农村是中国之根本。梁漱溟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觅救国之法,他认为“一个民族繁荣复兴,都要从老根上发新芽;所谓老根即老的文化、老的社会而言”[2]504。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依靠创造,创造的前提是在老根的基础上,因此不难理解梁漱溟关于乡村工业化思想的前提是从农业开始。其次,民国时期国内外环境不允许中国走欧美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方面是中国工业的艰难,欠发达;另一方面,舶来的西洋文化与本土的社会风俗与制度相冲突,导致传统乡村社会构造出现问题。因此,中国只能以农业为基础,促进农业发展而引发工业。梁漱溟在推行“从农业引发工业”主张中,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一般会带动购买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工业的发展,这也就是梁漱溟所认为的,“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两方面来刺激工业”[3]313。梁漱溟认为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弱小,并不能直接建造工业,因此需要先制造工业的需求品,来满足工业发展的可能。这种生产力增进购买力方式,也能够使购买力促使生产力抬头,真正促使乡村工业的兴起。

(二)“以合作方式经营之,工业就于此建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弱小性,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壮大。梁漱溟认为中国农业应该“由散而集”,如苏俄农业经营模式大致分为国营农场、集体农场、个人农场,而集体农场又分为农业公社、农业合作社、土地耕种合作社,苏俄模式无疑是较为成功的[3]334-335。中国需向苏俄学习,学习苏俄的冲动性与农业集团化,所以在梁漱溟主导的邹平实验中,就广泛建立了几百个信用合作社、林业和蚕业合作社、棉花运销合作社等。仅林业合作社到1935年就已有二十五个,社员达到两千名,植树已达三万多株[4]246。梁漱溟认为中国与苏俄同为农业大国,中国需向苏俄学习,学习苏俄的冲动性与农业集团化,中国经济应该建立在“以农兼工”“由散而合”的基础上。梁漱溟虽然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并不是交相为用、相得益彰的关系,但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已经被破坏,“个人本位”与“阶级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没有建立起来[5]170-175。因此,重建社会组织显得颇为重要,梁漱溟认为社会组织的开发需要理性,需要从实际出发,从乡村入手,新机构应从农村开始,从农村生根发芽[6]312-314。梁漱溟从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出来,萌芽了新的组织——乡约。乡约包括四大纲领,即“一、德行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每一纲领中,又包含了诸多条目[3]156。因此,乡约真正反映了中国传统礼俗社会的秩序结构,为地方自治提供了村规民约。乡村通过村约,有效地团结农民,集合了农民力量,实现了“以合作方式经营之,工业就于此建立”[3]313。

(三)“工业向乡村分散,农业工业相结合”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指出:“工业向乡村分散,农业工业相结合。”[3]315梁漱溟认为中国工业随着时代的变化,必须建立在“为消费而生产”的原则上。中国工业的成功,其原因主要分为四点:第一点,农村劳动力过剩,必须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所以中国农民大多是以农兼工;第二点,工业难兴起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资本,其二是市场,以农业引发工业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且运输方便;第三点,中国工业开始由沿海往内地转移;第四点,工业向乡村分散,农业工业相结合,把工业分散到原料产地、人口聚集多的地区,有助于形成资源优势[3]314-315。梁漱溟所谈的农业引发工业中的工业并不是欧美式的大工厂,而是利用农产品原料,进行一定加工的手工业产品。梁漱溟的乡村工业化思想最大特征在于没有工人阶层参与,是农民兼职的乡办工业。王先明认为乡村建设“在政治上是由散而合,在经济上由农而工”,即中国的工业不是直接开办的,是先制造工业的需求,再由农业生产与农民消费刺激工业,以形成以农促工[7]132。这就是梁漱溟所提出的工业化的理想道路,由农业引发工业就必须将工业分散到乡村地区,以形成“工业向乡村分散,农业工业相结合,都市乡村化,乡村都市化”的愿景[3]315。

二、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

乡村工业贯穿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的始终,费孝通乡村工业化思想主要包括“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乡村工业的新形式”。

(一)“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一文中指出:“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包含了“提高农民生活程度的道路”“为了农民的收入着想”“电与内燃机使现代工业分散成为可能”等内容[8]380-384。费孝通认为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所带来的问题有三点:其一,农民不必要将农产品原料直接贩卖,将其直接加工、制造,能够提高收入。在对比西洋工业时会发现,近代西方多以获取中国原材料为主,然后制造商品再贩卖给中国,这样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羸弱。其二,怎样才能提升农民收入。农工混合的乡村社区能够提升农民收入,会限制现代技术,假如将工业集中到都市,将农民吸收到都市,乡村则以美国式的大农场为模式,理论上虽然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但费孝通认为,“我们的资本、资源、人才各方面全够不上这条件”[8]383。因此,费孝通认为中国是在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的国家,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还是要靠这片土地来解放,乡土工业不能被分离出来。其三,电与内燃机的应用,必然使中国乡土工业得以复兴。传统乡土工业多以手工业为主,没有足够的动力,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席卷,电与内燃机提升了工业技术,方便了交通运输,现代工业技术下沉,能够直接改善农民生活。

(二)“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一文中指出:“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并对“乡土工业的规模”“工业和机器的配合”“乡土工业中的成本问题”进行讨论[8]388-392。费孝通所构想的乡村工业虽应该包括“轻工业,日用品的制造工业,以及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物的加工”[8]388,但中国的乡土工业是无法做到的,中国乡村工业大多为手工业,服务于日常,技术含量不高,且乡村经济的弱小性,无法支撑工业发展。因此,费孝通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其一,费孝通认为乡土工业大部分是家庭工业,但随着动力的提升,乡土工业的规模有了伸缩性。其二,费孝通构建了一个乡村-都市工业模型,即在都市中的一个厂里,手工和机器被分为两个部分,机器部分放在小型工厂,手工部分则放在乡村,这就形成了工厂的社区化、乡村的工厂化[8]392。费孝通认为将手工与机器分离,能够壮大乡村经济,促使乡村工业的现代化。其三,费孝通认为乡土工业的产品在与西洋工业、日本工业竞争时,要注意价格问题,而影响价格最主要的问题是成本。乡土工业位于乡村,乡村最大特征是劳动力便宜,最适合建立工业。总之,将以手工业为主的小型工厂分散到乡村,有助于降低工业的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以恢复农村经济。中国传统手工业是以靠近原材料为主,费孝通在《中国乡村工业》中认为:靠河边有竹林的兴造纸与织篾器,有陶土的地方兴瓷器,种桑养蚕的地方兴缫丝等,这种地域性工业,正是农业与工业紧密联系的结果[9]4。因此,将小型工厂散入农村,分流到原材料产地,符合传统乡村手工业的布局。

(三)“乡村工业的新形式”

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一文中指出:“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包含了“传统乡土工业的两种形式”“家庭工业的合作组织”“服务工厂代替作坊”。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乡土工业分为三种:“皇家的独占工业,民间的作坊工业,家庭工业。”[8]392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近代乡村工业大致分为“家庭工业”与“作坊工业”两种形式。家庭工业是以农民在农闲时以赚取零钱以补贴家用,即利用购买的原材料或自有材料,制造日用品,以到集市上买卖。费孝通认为家庭工业之所以长盛不衰,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民在空闲时间多以手工业为之,以赚取生活费用。而作坊工业则与家庭工业完全不同,作坊工业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聚集下来的资本所建立的。费孝通认为作坊工业一般是以造纸、榨油、碾米等为主,然后雇佣工人,以从事生产。作坊工业作为乡村工业,它还是存在乡村工业的通病,如资金少、量少、作坊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作坊工业最大的通病是官僚资本、地主乡绅势力掌握了大多数,农民少之又少。因此,在这复杂的乡土情形下,费孝通认为应该发展家庭工业的合作组织,即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教会农民技术,让农民个体生产经营,最后将产品汇集到合作社,以集体运销。费孝通认为家庭工业的合作化仅限于养蚕缫丝等个体小单位经营的工业,所以费孝通提出要将服务工厂代替作坊,即将家庭工业无法生产的部分集中到以村为单位的小型工厂中,这就形成了以一个村为中心的乡村工业[8]401。对于建立乡村工业的资本问题,费孝通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崩溃之下,农村工业资本只能靠自己省出来,即在现有的生产品中划出一部分,换取生产工具,节约消费以创造资本[8]403-404。

三、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工业化思想比较

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工业化思想的相同点是都注重以农业生产为根本,都强调建立合作组织,盘活乡村工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不同点是梁漱溟强调以农业引发工业,费孝通则以农业原材料为根本,建设乡村工业。

(一)注重以农业为基础

梁漱溟与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都注重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农业及相关手工业积累资本,以助力乡村工业的兴起。虽然梁漱溟乡村工业化思想的核心是“以农业引发工业”,作为民国时期“以农立国”的主要代表,主推农业改良,以破除治安问题、运输问题、农民负担问题和灾害问题四大障碍,提高农业生产力,但乡村发展繁荣之后,工业才能有兴盛的资本,梁漱溟已经认识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因此在工业化中要注意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寻求一个与西方、日本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以符合中国社会实情[5]186。因此,在梁漱溟主导的邹平实验中,为促兴农业发展专门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以调整农村金融。具体措施有:乡村放款;存款、储蓄;经收各项公款;代兑庄仓合作社庄仓证券[5]284-287。邹平实验中一系列关于振兴农业的方针策略,都印证了梁漱溟“以农业引发工业”的设想。

费孝通乡村工业化思想的诸多设想与策略都是基于农村、农业问题。在《乡土重建》一文中,费孝通大篇幅地叙述乡土工业,并提出了“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乡土工业的新形式”“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等,认为乡村工业的兴起只能依靠农民自身,利用家庭工业、作坊工业、服务工厂,以累积工业资本。费孝通的乡土工业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乡土性特色,其在《乡土中国》中阐述:“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10]1-2因此费孝通对于农业是十分重视的,他认为中国如果能够解决土地问题,乡土还是一个能够富有创造能力的基地[8]409。

梁漱溟与费孝通都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中国的基础,是农民生活的支柱,因此两者都认为发展乡村工业的前提是发展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作为“以农立国”代表的梁漱溟则主张优先繁荣农业,并在邹平实验中推行了许多优先发展农业的措施;而费孝通则是以农业原材料为根本,服务乡土工业。在对比中,梁漱溟的乡村工业化思想更倾向于农业,然后发展工业,费孝通则是利用农业原料直接发展乡土工业。

(二)强调建立合作组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村经济凋零,土地资源兼并严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个体生产经营无法满足家庭生活需求,乡村复兴十分困难。梁漱溟与费孝通认为发展合作组织,能够减少个体农户在资金、器具等上的困难。互助合作式组织,有效地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形成规模效益,方便农产品及手工产品的集体运输与销售。梁漱溟认为:“乡村组织要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根本精神。”[11]653即乡村组织要创造一个新文化,而新文化需要以老道理为根,剔除西洋之风,原因是西洋之风与中国伦理不合。梁漱溟认为传统中国就像一盘散沙,没有团体生活,因此中国需要转变,要向团体组织并拢,形成个人对团体,团体对个人的义务观念[11]663-664。梁漱溟将这种观念替换到中国传统五伦中,即将原有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五伦中的君臣替换成个体对团体,团体对个人[11]665。梁漱溟十分重视合作组织的建设,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梁漱溟认为农业的进步需要三步:一是流通金融;二是引入科学技术;三是促进合作组织[3]322。合作组织的建设才能使乡村社会积累起财富,梁漱溟在《中国合作运动之路向》一文中阐述到:中国农村的合作需要从生产合作开始,大家共同生产,共同利用机械,不走西方式的个人资本主义道路,不走俄国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靠合作共赢[2]603。

费孝通认为合作组织的建设至关重要,在《乡土重建》中费孝通以英美为例,在与牛津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交谈中得知“他们怎样设立乡村服务站供给当地农民的咨询和研究各地的改良方案”[8]400。在中国非常缺少这样的机构培训农民生产耕种,中国农民与文化知识相隔甚远,因此,需要合作组织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1934年费孝通在《论社会组织》一文中对社会组织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每个人都是依靠他人对他们的期望为行动,然后每个人对于他人的预测都有了把握,这种“各人互相满足互相的期望”,就是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秩序就是社会组织[12]214。近代农村社会缺少这样的组织,来引导农民集体从事生产,让农民形成共同的远景目标,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梁漱溟与费孝通虽然都认可建立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并认为合作组织是帮助乡村脱离贫困,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但梁漱溟所强调的合作组织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走属于中国特有道路的合作化形式。费孝通则借鉴西方合作组织的成熟经验,而提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建议。虽然二者在建立的目的上有所区别,但最终目的都是复苏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推动工业分散到乡村

在梁漱溟与费孝通相关文献中,多次提及“工业分散到乡村”的相关话语。梁漱溟认为农业与工业相结合,不能单独引发工业,农业如若不发展,多数人将无饭可吃,那么工业所带来的大量生活必需品,对于农民来说就没有太大价值。近代中国大部分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乡村内的百姓食不果腹,工业生产的商品,农民并没有购买能力,那么工业的价值就微乎其微,就如梁漱溟所言的:“恐怕不过是味精、暖水壶之类吧!”[3]317因此,农业必须与工业相结合,将工业分散到乡村,让农民参与到乡土工业中,在利用乡村原材料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以提升农民的购买力,反哺工业。

费孝通也积极地推动工业分散到乡村,在《乡土重建》中提出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电和内燃机的使用,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等内容[8]388-389。费孝通认为电力与内燃机的使用使现代工业分散到乡村成为可能,在乡村设立小型工厂,在经济上对农民更有价值。费孝通将工业分散到乡村的目的,一是在经营上更为方便,由于靠近原材料产地,在成本上更为划算;二是乡村劳动力便宜,利于发展人口密集型工业;三是能够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维系家庭生活;四是乡村过剩的劳动力是在农业与手工业之上的,因此不能离开乡村社会而去寻求其他工作。

梁漱溟与费孝通在乡村工业化思想上关于工业分散到乡村的问题,梁漱溟认为由于农村经济的凋零,农民购买力微弱,那么工业的价值就不高,因此要将工业分散到农村,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费孝通则认为由于在乡村设立工厂,更利于乡土工业发展,更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梁漱溟与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都比较重视农民,注重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梁漱溟认为救济乡村要靠农民自觉,“乡下人不自己起来想办法,不起来自救,乡村以外的人就能救得了它吗?单靠乡村以外的人是救不了乡村的。”[11]618因此,农民自觉就要靠农民自身去处理农民的事情。如何救济乡村?费孝通认为需要依靠乡村组织,只有村庄联合起来,才能稳定乡村治安,抵御经济风险,整顿村风等。梁漱溟认为:“农民自觉、乡村组织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基本条件。”[11]620为培训农民,梁漱溟认为知识分子下乡,与乡下人一起,引导农民,开阔农民视野,让知识分子成为乡村的“头脑”,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的科学性。在邹平实验中,梁漱溟设立了村学乡学,由董事、学长、教员、学众四类组成,主要目的就是实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乡村经济的繁荣需要依靠农民自身。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谈及乡土工业的崛起,需要依靠农民,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是依靠农民在农闲时的剩余劳动力[8]368。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之下,农民通过工业获取收入,以维持庞杂的家庭生活。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大多是以手工业为主,以家庭工业、作坊工业为基础,加之服务工厂的建立,都是方便于农民,以农民为核心建立乡土工业。

梁漱溟与费孝通都注重农民,注重对其技术培养、思想指引、组织领导等,乡村建设、乡土社会的繁荣都需要依靠农民自身。乡村工业的兴起,也需要农民自身储存若干资本,以为工业兴办提供原始资本积累。因此,乡村工业的崛起,需要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农民成为乡村工业的支撑力量。

四、结语

梁漱溟与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乡土工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与理论准备。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积贫积弱,外来侵略、本土压榨,给乡村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乡村工业的建设对乡村经济的恢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乡村建设运动最后消失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但梁漱溟与费孝通乡土工业化思想对当今社会依旧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一,农业作为农村的支柱产业,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与工业相结合。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中国农村生产力大发展,但总体而言,农业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乡村的繁荣富强,离不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逐渐崭露头角,1986年到1988年农民的一半收入基本来自乡镇企业[13]31。乡村的繁荣还需要工业辅助,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农业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市带动乡村”的方针,以助推农业发展。因此,当今乡村经济发展还需以农业为根基,推动农业与工业的互补,助推农业现代化。

其二,加强乡村合作组织的管理与建设。梁漱溟与费孝通关于乡村合作组织的建设是基于统一领导村民进行农业、工业生产。当今,在经济发展中农民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概率非常小,因此需要加强乡村合作组织的建设,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资金的投入,并予以金融与税收支持[14]377。乡村合作组织越来越成为乡村社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合作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整合农民力量,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其三,加强对农民知识文化的教育与培养。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内生动力的主要力量,加强对农民知识文化的教育与培养,能够在根源上解决乡村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学习型乡村的构建非常必要,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需要强化领导,积极宣传,构建制度保障体系,打造共建共享的乡村学习风气。

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工业化思想的价值与启示并不局限于此,在乡村工业建设、村民思想引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一部分措施在当今时代依旧被沿用,并验证了其工业化思想的合理性。新时代,要加强对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工业化思想内容、特点等的学习与探讨,在历史中寻觅乡村振兴方案,给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一条优良的工业建设途径。

猜你喜欢

费孝通梁漱溟工业化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