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低年级故事性文本教学策略探究
2022-02-10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张映华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张映华
低年级学生喜爱故事,因此,语文教材中故事性文本相对较多。进一步认识故事性文本的教学价值,反思问题,优化策略,发掘故事中的育人价值,能有效促进学生与故事共成长,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低年级故事性文本教学的重要性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一年级有《乌鸦喝水》《要下雨了》《动物王国开大会》等故事性选文。另外,“语文园地”“和大人一起读”等板块亦有故事阅读要求。二年级有《小蝌蚪找妈妈》《曹冲称象》《狐假虎威》等故事性文本。可见,故事性文本在语文低年级占比较大,关注低年级故事性文本的教学尤为重要。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炼出低年级故事性文本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利用助读系统,落实朗读要求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有“朗读课文”“读一读,记一记”等具体要求,但低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利用助读系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内容、巩固基础知识、落实朗读要求等。例如,巧妙利用课前导语、课文插图、课后习题以及网络资源等设计预习作业、思维导图,推动学生结合助读系统朗读故事、感知故事。
(二)基于故事主题,把握主要内容
除了读好故事,还要理解内容。如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课后练习“下面的词语哪些是写狐狸的,哪些是写老虎的?”提示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晰故事中的角色;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提示学生学习故事时更加关注内容的生动性和故事性。对此,教师要把握故事核心主题,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推动学生感知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感,把握主要内容。
(三)关注语用目标,落实复述要求
复述(讲好)故事,是故事性文本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针对语文教材中具体出现的“说一说这个故事”“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等要求,教师应关注语用目标,落实复述要求。具体来说,在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提取关键词、理清顺序等方法帮助其理解课文;也可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仿写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在学习故事、讲述故事中融入情感,把“讲故事”与“悟故事”融为一体,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低年级故事性文本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故事性文本教学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五类典型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方案设计不当
一些教师并未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故事性文本特点设置目标,或者只是浅显地将基本目标完成,因此难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难以体现故事性文本的独特价值。另外,部分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未关注学生年龄特点,教学难度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难以提高。
(二)忽视基础教学,脱离文本语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但不能脱离文本语境,要把识字写字与文本阅读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借助文本语境提高识字写字及词语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形式单一,缺乏阅读兴趣
一些教师在开展故事教学时形式较为单一、灌输式特征明显,学生难以真正融入故事情境、无法体会阅读的乐趣,因此难以发挥故事性文本的优势,使得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四)逻辑结构混乱,故事讲解不清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不比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难以厘清故事中的逻辑关系。如无法理解故事中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动态变化等,因此常出现讲不清楚故事等情况。
(五)评价过程随意,整体效率不高
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评价与展示环节,如没有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评价过于随意、单一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效率不高。
三、低年级故事性文本教学的策略
(一)提炼教学要求,合理设计方案
除了“复述故事”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明确所讲故事中的识字、阅读、交际等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等。
如《曹冲称象》一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提及的称象方法及原因等。基于以上教学要求,教师可通过表格方式明确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思维创新等目标,并根据具体目标设计方案。语文新课标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而针对此篇故事就可设计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师讲完故事内容后,请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巧妙的称象办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创造性地称一称大象。教师只有基于文本特点,落实基本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创新,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语言学习,实现言意兼得
学生在接触故事类文本时往往会被其生动的故事性所吸引,得意妄言,不自觉地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故事情境,学习故事性文本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运用,读好故事,讲好故事,悟好故事,实现言意兼得。
如《揠苗助长》一文的教学要求包括朗读课文、理解重点成语或词语的意思、揣摩词语运用效果等。学生对于“揠苗、焦急、筋疲力尽、喘气”等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运用多种方式自主理解词语,在教学中可采用出示图片、联系情节、情景模拟、感情朗读、复述表演等方式,把理解词语与学习故事融合起来。
(三)创设故事情境,激发讲述兴趣
教师在激发学生讲述故事的兴趣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创设故事情境,通过图片、视频、音频、道具等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投入故事的学习;二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分工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演绎;三是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利用与课文相关的绘本或短故事进行拓展,提升思维能力。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利用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图片或视频辅助教学;在教学《朱德的扁担》时,教师可以抓住故事细节、故事过程及历史资料等,向学生展示伟人的生活与事迹,感受伟人的伟大之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与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的热情。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风吹动红旗、书本、衣服、风筝等的声音,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故事主题;在角色扮演方面,教师可带领学生划分故事场景图,并请不同的学生扮演相关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入情入境,讲述故事自然如身临其境,达情景交融之效。
(四)搭建思维框架,提高复述能力
要想讲好故事,教师可通过搭建思维支架加以指导与支持。在利用思维支架开展教学活动时,可注意故事框架的生动性与有序性。生动性方面,教师可借助动态图片或课文插图对故事的变化进行描述,使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案展开学习和探索,助力学生对故事的有效理解。有序性方面,教师要抓准故事情节的循序渐进,立足故事情节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搭建思维框架,使故事脉络更有效地被展现出来,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课后要求学生按照提示复述故事。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并将关键词和图画标注其中,并引导学生根据思维框架复述故事,以达到深刻理解故事内容、增强逻辑思维能力的效果。
(五)优化评价方式,促进教学提升
教师不可忽视优化评价与展示等环节,给学生创设相应的展示平台,促进教学的有效提升。在展示环节,教师可设置个性化展示、合作展示、课外实践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自我学习成果,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语言运用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可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进而优化教学,为后续故事教学活动带来反思与调整。在评价方面,教师要创新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激励性、针对性、多样性、互动性与启发性,使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给同桌听。同时,教师还可以发放评价表进行评分,在评分表中,纵向可包含师评、自评、他评等内容;横向可包含故事完整程度、表述通畅程度、复述流利程度、生动程度、创新程度等。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全面、有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为后续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故事性文本教学作为低年级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教师可通过提炼要求、打牢基础、激发兴趣、搭建框架、优化评价等方式实现故事教学的各个层次的目标,充分引导学生读好故事、讲清故事、讲好故事、悟好故事、创新故事,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