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先生制”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2-02-10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蒋萍芬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6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小数同伴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 蒋萍芬

“小先生制”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即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即学即教。现代教学中的“小先生制”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角色互换与情感互动,根据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在课堂上互为“师生”。

一、“小先生制”的缘起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而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于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主角是学校师生。作为教师,如何回应这些宏大深广的命题,将改革真正落到实处?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校坐落在长江之滨,是一所富有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依托长三角经济圈优势,也让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完备,信息化教学蔚然成风。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新市民子女比例逐年上升,目前学校新市民子女占比近七成。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源性质比较复杂,这就导致了学生间的基础不一,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差异较大。如何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成长、全面发展,成了笔者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校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一致认为:必须改变观念,给学生提供舞台和空间。基于师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金字塔理论,“小先生制”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

二、“小先生制”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课改深入发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课堂教学不应再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旧模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也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关注“每一个”,让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因此,笔者在班级内结合目前的“小组合作制”,尝试通过“小先生制”以课堂授课或课下讲解的方式,使同伴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这不仅是课堂理念、课堂模式、课堂管理的转变,而且也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合作等品质的新的教学方式。

(二)发展教师,成就学生

在学校中,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先生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使教师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变,将培养人的落脚点放在每个学生的发展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凸显,逐渐形成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并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

传统的教育重知识轻素养,重“补短”轻“扬长”。“小先生制”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彼此影响,更好地实现了教育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使自己明白”到“使他人明白”的转变。

三、“小先生制”的实践与探索

“小先生制”是指在教师适当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特长,实现智力互补,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小先生”如何推选,如何培养?如何开展“小先生制”?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三荐”——赋能“每一个”

怎样的学生可以成为班级里的“小先生”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班级中人人都可以成为“小先生”。要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小先生”的潜质。基于每个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基本能力,笔者在班级内通过“三荐”这一形式,赋能“每一个”。

1.教师引荐

笔者将班级内部分思维能力强、语言表达精、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培养为“小先生”,并指导他们合理选择讲授内容,推荐他们在班内范讲,给同学们提供表达示范,慢慢带动其他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实现高效课堂。

2.同伴推荐

“小先生制”下的同伴学习(小组)是一个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为基本目标、以互教互学为主要方式、以团队成果为评价标准的四人学习共同体。当然,在组建这个学习共同体时,教师要依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分组认同等合理架构。对于善于合作、有独到见解、乐于表达的学生则由同伴推荐在组内讲。

3.个人自荐

有主动分享意愿且解题方法简洁明了的学生,可主动申请一对一对讲,实现“兵教兵”。班级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二)“四会”——成就“每一个”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小先生制”即通过学生间的互学互教、分享交流来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班内组成一个互帮互学、互惠互利的学习共同体,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如何培养一名优秀的“小先生”?笔者尝试以“四会”这一策略作为支持。

1.会表达

能正确、流利表达是“小先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分享交流前,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言精练不拖沓、神态自信不胆怯。在分享交流时,一方面提醒学生使用礼貌用语,彼此尊重,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如“我要补充……”“我有疑问……”“我是这样想的……”“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吗?”等。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题2“常见数量关系”,在分析题意时,有学生可能会见什么说什么,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和选择性。此时,教师可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示范:这道题已知( )和( ),可以求( ),所需数量关系为( )。“小先生”分享完毕后,其他学生再用规范的语言补充和质疑,以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完整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2.会思考

爱学善思是“小先生”必备的学习品质。因此,“小先生”在交流分享前,要独立先学,用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习的内在潜能。教师可通过布置前置性任务单指导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提前模拟,构建一定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题1“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布置了提纲式学习单,让学生通过预习独立思考:

“三位数乘两位数”提纲式学习单

①计算的步骤是什么?

②计算的算理是什么?

③每一步结果表示的实际意义。

在新授课时,“小先生”借助这样的提纲进行“实战对决”,收到了即说即听之效果,并引发了生生间不同的思考,从而创设出新的问题。

3.会质疑

“小先生制”是生生间的互动互学,人人都能成为“小先生”,“小先生”不仅要会表达、会思考,还要会质疑。质疑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是“提出问题”。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充分感知学生的“未知领域”,给学生提供“脚手架”,引导学生从“不理解处”“不寻常处”“不认同处”等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质疑使认识变得主动,让思考走向深入。如在学习完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小先生”分享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有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为什么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特殊的长方形?”教师充分发掘知识的生长点,组织学生再讨论,围绕两者的特征进行梳理和结构化,明确长方形不仅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全部特征,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因而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会评价

单一的评价对象会导致评价的片面性,因此,评价的主体必须全面。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生生互评,也可是师生互评或个人自评;在评价对象上,既关注群体评价,也关注个体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关注学习成果,也关注动态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评价来判断学习的效果,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如在学完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与读写”后,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练习中呈现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一本数学书的厚度为6 毫米,你能用不同的小数表示数学书的厚度吗?看谁写得多。学生根据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及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将6 毫米转化为厘米、分米、米等为单位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在小组反馈交流时,学生逐一交流:我写出的小数是0.6 厘米,你们还有补充吗?组内其他同学继续补充交流:我写出了两个小数,除了0.6 厘米还有0.06 分米……这样的生生评价,让组内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小先生”。除了语言评价,还可进行量化评价,即通过教师给定的评价表,从语言表达、学习态度、合作参与等方面进行生生评价或自我评价。

(三)“三讲”——精彩“每一个”

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效习得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向同伴传授知识的潜能,让学生有机会做“小先生”,将学生处理得得心应手的问题交给“小先生”和他的伙伴们共同来解决,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善于应用多种策略,推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1.班级“展讲”

班级“展讲”是指小老师上台展示,协助同伴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已学知识让其以“小先生”的身份提前“备课”,教师则对学生“备课”时暴露出的“盲点”或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让这个学生担任“小先生”,在讲台上用同伴能接受和理解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知识。这个展示的过程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验,也是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分享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有效契机。学生在“小先生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自动切换,也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之间的共融和共通,在“互相为师”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2.组内“群讲”

新课标一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组内“群讲”是指“小先生”在小组内一对多进行讲授,把习得的知识传递给他人,在学和教的过程中完成同伴互助。这种方式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通过群体间的相互影响,实现了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同时,促进了组内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学习变得更主动、更积极,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组内群讲的“小先生”需由一个学习基础较好、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这样在小组活动时,才能较好地把控小组秩序,围绕主题进行分享并完善。

3.同桌“对讲”

同桌“对讲”是指“小先生”一对一讲解,协助同伴掌握所学知识。对于新知,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向“小先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小先生”对其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并使其听明白。对于旧知,学困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讲述给“小先生”听,在互动过程中,“小先生”还要协助判断其想法是否正确,并清除其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在相互讲解过程中,从一人的单打独斗改为同桌两人的合作共生。通过讲解,双方思维更明晰,语言表达更精准。

“小先生制”课堂背景下,教师应“缺席”不“缺位”,积极探索同伴学习的新路径,创新课堂新样态,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同时,让学生在同伴的鼓励中建立自信,在与同伴的分享中彰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小数同伴
小数加减“四不忘”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寻找失散的同伴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