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情景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2022-02-10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高丽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6期
关键词:情景剧道德法治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高丽娟

小学生年龄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如何让这些学生了解相对比较抽象和枯燥的“法治知识”,并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呢?本文从“教育情景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应用的实践研究出发,探索运用情景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创编与表演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让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旨在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内在融合,根据时代的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丰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并且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但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他们看来,有些内容还是比较抽象、枯燥,离生活实际较远。如“公民”“宪法”“国家机构”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些法律知识类的内容,学生也觉得很“陌生”,仅仅依靠图文很难引起他们内心的共情;历史类的内容距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时间久远,更是难以理解……对于这些学生既没有经验基础,也没有知识基础,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如果教师对教材育人价值的发掘不够深入,不能依据学情合理组织育人资源,就会导致教学内容不能真正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从而无法实现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

情景剧运用于教学源自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两个教育理念,短小而富有趣味性的情景剧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化枯燥抽象为生动形象……基于学科教材的特点及情景剧的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情景剧,以情景剧的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呈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观看、创编、表演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生活场景、不同人物角色以及不同事件中蕴含的“育人”资源,能突破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难点,解决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景剧的创设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针对抽象的概念性内容、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内容以及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可以分别创设三种不同类型的情景剧,来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1)在教学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性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形象直观的情景剧,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较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呈现。(2)针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融入生活资源,创设联系生活体验的情景剧,拉近学生与教材文本的距离。(3)针对部分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教师可以发挥情景剧趣味性较强的特点,创设趣味性情景剧,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不同类型的情景剧,但是情景剧的创设要遵循“三要”原则:一要尊重教材,深入发掘教材的育人价值;二要贴合学情,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三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内化学习内容。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景剧运用的策略

基于情景剧创设的类型和原则等,教师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融入学生的具体学情和生活实践体验等,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创编、表演情景剧,促使学生内化教材内容,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并最终在生活中践行。

(一)基于教材内容,再现经典案例

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育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法治教育的案例,通过剖析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明晰其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元素,树立一定的法治意识。但教材内容大多是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而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单纯的文字和图片很难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共鸣。运用活泼、生动的情景剧艺术再现这些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深层次触发学生的“共情”。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九课“正确认识广告”一课为例,教材中针对虚假广告举了两个典型案例:一个是某学习机广告被工商部门认定为典型的虚假广告,并被处罚;另一个是因编造床垫能根治很多疾病并能延年益寿的虚假广告,被告人张某和李某被判刑。上课时,笔者布置了小组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案例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呈现。表演前,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分工,并且设计了场景和人物对白等;表演中,学生全情投入,以他们独特的理解方式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了呈现;表演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情景剧中的那些人为什么会被罚或被判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广告内容不科学,属于欺骗行为;有的认为虚假广告骗人钱财,还对消费者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还有的认为做虚假广告的商家自身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最后,笔者请“小演员”们“现身说法”,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课堂上,师生合作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识别虚假广告,懂得虚假广告的危害,初步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消费者的保护法,我们要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不仅富有趣味,让学生学得愉悦,还能使枯燥的“法治”内容深入学生的内心,实现法治育人的功能。

(二)深挖教育资源,拓展育人空间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同理,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在学习同一教材时,也会因为学情的不同,收到不同的学习效果。基于这样的差异,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精准把握教材内容所指向的学科素养,在此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组织学习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为例,这部分内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但对学生来说却很“陌生”。为此,笔者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交流,然后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以某个“权利”或“义务”为主题,创编情景剧,最终全班以“王律师的一天”为题,串联各小组的情景剧,整合成一个较大型的班级情景剧。课堂上,学生一边表演一边与同学进行互动,通过一个个身边人的小故事演绎出部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枯燥的法律法规条文变得简单易懂、生动有趣。

在解读教材基础上的艺术创编是学生真正经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后的主题性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介入,更有语文教师、美术教师的指导,打破了学科间固有的壁垒,实现了学科融合育人。学生在创编和表演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道德和法治素养,还发展了合作、思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三)联系社会实践,走进生活体验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缺少基于生活的实践体验,这就导致教学处于一种“空中阁楼”的状态——学生的道德层次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不能在日常行为中得以践行,更没有内化为品格和素养。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体验,并用情景剧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实践过程,表达自己的感受。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主题是“做聪明的消费者”,教学前,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一次购物体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买东西有哪些学问?并要求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购物的体验。课堂上,有的小组的表演呈现的是“发票的重要作用”;有的小组呈现的是“如何根据包装来选择合适的物品”;还有的小组呈现了“买东西货比三家等消费理念”……接着,笔者让学生交流购物的学问有哪些,最后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购物宝典”。在学生表演“购物后索要发票”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并表演:如果没有索要发票,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从而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帮助学生树立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课堂上学生之间不同的体验产生了碰撞和共融,也不断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课堂内有限的教学时间很难让“德”与“法”真正落地扎根,深入学生的内心。“教育情景剧”的应用,一方面实现了课堂内外时空的有机衔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纳入了教学时空;另一方面又赋予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形象、有趣等魅力,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育人新模式。

猜你喜欢

情景剧道德法治
新媒体时代下情景剧的“新”呈现
——以情景剧《半条被子》为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情景剧)一江之水
浅议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剧创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