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2022-02-10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李 萍

高校肩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深度剖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原则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构建,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原则、分层分类原则、问题导向原则、落细落实原则,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三全育人原则,要倡导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分层分类原则,应以思政育人为导向,针对学业困难、家庭困难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年级的学生,量身定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应关注学生认知特点、成长需求、接受方式,将单向灌输、被动接受变为多向交互、直接即时的交流对话、讨论辩论;坚持落细落实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细微处见精神,切实解决学生关心的小事、实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多以主题性教育形式展开。线下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会等方式为主,授课方式较为枯燥,课堂出现不少“低头族”;线上教育主要通过各类网络学习平台以自学形式开展,部分学生会出现刷学时、攒学分现象。整体而言,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活动多,互动式、体验式教育活动少,缺乏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一是工作重心有所偏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教育上,对普通学生关注度相对较少;同时,相对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受到的相关教育更多也更全面。二是工作重点有所忽略。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仍主要聚焦于网站、微信、微博等传统网络媒体,对于“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抖音、微视频等新兴媒体的研究与应用缺少必要的关注、投入。三是内容建设有所欠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内容理论性强,但对学生焦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不足,没能将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是以思政类课程为主的课程教育和以专职辅导员为主的日常教育。思政课教师多以完成课程任务为目标,他们理论积淀深但实践经验少,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多样性。专职辅导员被繁杂事务性工作占据大量精力,且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工作经验、职业能力有待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等队伍对自身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方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四)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有待创新,思政课虽然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阶段,没有贯穿整个大学。任课老师单向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思政课程的深层含义和价值,思政课甚至成了学生眼中的“水课”,同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也流于形式,“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深度不够,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质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特点,高校应结合时代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条主线、两个合力、三个注重、四个融合、五个转变”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把握方向,围绕“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一条主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主线。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深入班级和宿舍,摸情况、看现实、听真相、抓重点、找问题、析本质,定期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积极探索“五个一”工作模式,即开通一部热线电话、设立一个联系邮箱、搭建一个常态化师生沟通交流平台、组建一支学生信息员队伍、建立一个问题处理和反馈机制,畅通学生问题反映渠道,全面动态掌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还要见微知著,细化学生教育服务,打造教育服务闭环模式。可借鉴新闻传播领域的“中央厨房式”理念,推行“汇聚信息、集中研判、多元联动、及时互馈”的“上下往复”闭环式工作模式[1],做到工作信息在学校各级机关、部门之间顺畅流动、有效转换、及时反馈、形成闭环,各部门之间多元联动、共同发力、形成实效,及时、深入、细致地解决好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切实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

(二)多方协同,形成两个思政育人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多方协同,把握“时”“度”“效”,形成教育合力。“时”是时机、节奏,“度”是力度、分寸,“效”是效果、实效。要根据区位环境与形势特点等作出具体分析、科学研判、综合施策。一是发挥学生互助成长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不断提升朋辈辅导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他助、互助、自助的教育目的。二是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合力。其一,健全配套制度,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标准等制度,从发展轨迹、奖励机制、工作流程等多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其二,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融合,着力构建基础层、骨干层、专家层教师梯队结构;其三,强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完善教案、教学档案、教学方法等多方式、多主体评价体系,多元化、全过程、全要素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其四,围绕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职业生涯各阶段特点,加大校外调研、校内外岗位交流锻炼力度,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为目标,形成从岗前培养、在岗提升到专业化发展的系统化培养体系;其五,重视两支队伍的网络与自媒体运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2]。

(三)三个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是注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心理育人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积极发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指导、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作用,形成线上线下整合、专兼职队伍结合、学校与学院配合、学校与医院联合的统筹协调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温情化、精准化的心理支持与心理健康服务。二是注重完善学生资助服务。聚焦精准服务,开展结对帮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门档案,一人一册、分类管理;积极开展资助育人活动,扶贫扶志结合,从不同方向、不同视野角度为学生成长发展导航;引导学生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勇气,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让学生在志愿奉献中学会感恩、磨炼本领、收获成长。三是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把握阶段特点,完善升级教育,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脱困”;围绕“辅学”“享学”“优学”三大体系,成立学生学习互助中心,通过“学霸课堂”“榜样说”“晨读达人”等品牌活动,发挥品学兼优学生的帮、扶、带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鼓励优秀学生开展学术探索,畅通逐梦渠道。

(四)四个融合,营造“共学、互研、齐讲、同行”育人氛围

一是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相融合。人才培养定位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标,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生命线,坚持“思政引领、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入挖掘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定位中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思政“脉络”,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二是与学生个性发展相融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及动力支持。个性化发展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应多倾听学生声音,关注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创新教育思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发声,让学生主导,通过交流研讨、情景再现、模拟体验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与分专业分年级教育相融合,建立升级教育“梯队助推”与“成长反馈”模式。立足学生实际,把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以推进“升级教育”为着力点,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班主任、专业教师和优秀学长的教育引导力量,形成教育“梯队”,构建具备专业特色的“升级教育”模式。大一阶段,以班级建设为载体,前置专业教育,突出适应性教育;大二阶段,打造“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科创指导”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深度;大三阶段,注重科创能力提升,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四阶段,着力构建“分流指导+过程跟进+质量提升”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四是与地方文化、教育资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延发展模式。地方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要善于发现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和校本教育基因,深挖地缘优势,凝聚红色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家乡党史我来讲”思政微课、红色实践教育主题活动等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五个转变,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实现“五个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度、有维度、有深度、有广度、有精度。一是从“政策支持”转向“制度保障”。形成用制度推进、按制度落实、靠制度保障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体系。二是从“阶段教育”转向“全程育人”。健全完善“新生入前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升级教育+毕业教育”全程教育体系,开展“高中—大学”衔接教育研究,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深化升级教育,引导学生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做好发展规划,实现年级升级的“软着陆”;丰富毕业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情怀,引导学生情系母校、感恩师长、坚定理想、矢志报国。三是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当代青年学生开放、独立、自信、知识面广,对话语权要求高,传统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成长需求和接受方式,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MV、微电影、党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四是从“单兵作战”转向“全员协同”。应建立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学生工作机制,定期通过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进讲座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关注思想动态、关心学习生活、关切利益诉求,做好思想引领,解决实际困难。应注重班主任作用的发挥,帮助学生强化专业认知,明确发展规划,增强学习动力,提升专业能力。应加强班级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联动,对学生思想动态掌握更及时,教育、管理、帮扶更精准。应深入发挥朋辈育人效能,成立“青春主讲人”学生讲师团,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展示内心感悟,积极宣讲“朋辈人”“身边事”,变教育对象为教育力量。五是从“全校一面”转向“一院一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一院一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创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院两级协同,推动各学院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探索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运作薄弱化问题,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与感染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