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裘沛然:经方一剂起沉疴,人学散墨归初心

2022-02-09张国燕

求学·理科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医中医学中医药

张国燕

2010年5月3日晨,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本文简称“上中医”)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遽然长逝,享年97岁。

裘老近百年的人生里,充满了传奇——

1958年,他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的教材,他就率领针灸教研室教师,并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在短短的四年中,他主持编写出了六种针灸书籍,推动了全国针灸学术的发展。

裘沛然先生善治疑难杂病,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提出“经络是机体联系的学说”及“疑难病症治疗八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提出“中医特色,时代气息”八字方针,并对“中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独到见解。

2009年6月19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裘老与其他29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共同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岐黄精髓,生生不息

作为医生,裘老如华佗再世,神术无声除疾,却仍发出“世犹多病愧称医”的嗟叹。

作为诗人,裘老笔耕不辍,被赞为“千古文章葬罗绮,一时诗句动星辰”。

而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他又带给了我们这些学子们什么呢?此刻的我,提起笔,脑海中早已思绪万千。

几乎在每一年的开学典礼上,校长都会以裘老的事迹来勉励新生,希望大家能同大师一样,专攻术业,孜孜不倦地学习,成长为“以中医为生命、以知识为生命、以人类健康福祉为生命的先锋战士”。

裘老毕生躬耕在中医行业,以善治疑难病症而远近闻名。他从业七十五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悬壶济世。治疗大病顽疾时,他效法孙思邈,以大剂庞杂组方或奇特配伍,给后治以启示。

无论是领导、国际友人还是素昧平生的老百姓,他都一视同仁,以治病救人为乐。当位高权重的某位领导要求“插队”看病时,他毒舌回怼:“无论什么情况下,我在搭脉的病人最重要,这么蛮横的人,早晚会出事情。”

如此妙手仁心的大师,却又谦虚到了骨子里。不论是朋友、学生,他都有问题要问。面对赞誉,他说:“人家讲我水平高,我想我水平相当低……但是我有一样可能比别人高一点点,就是我能够自己晓得自己水平低。”

对于学生,裘老注重德育,他常说为医先为人,一个没有道德的人,知识掌握得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在实践上,他身教大于言传,早年还多次带领学生下厂、下乡,既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给学生。即使卧病在床,也教导学生要努力学习,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出现了王庆其等上中医名师,桃李芬芳。

裘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家中藏书数万卷。他说一个好中医必须具备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方能在医疗实践中将多种知识融会贯通,在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与交叉中悟出真知灼见。中医医生除了要掌握脏象、经络、病机、治则等基础,还必须通晓我国的哲学、文学和史学,这样才能全面掌握中医学术。

他热心提倡中西医互补,取长补短,传承创新,一直关心着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医现代化进程。我们学校也因此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基调,做强中医的同时,也追求将中西医进行有机结合。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被评为A+,数量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

在养生上,他提倡澄心息虑、恬淡宁静。“一花四叶汤”为其长寿秘籍,豁达、潇洒、宽容、厚道为四叶,常葆健康长寿之花。我想裘老不是在教我们如何长寿,而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裘老这样谦虚、富有才华且又淡泊名利的前辈来到上中医耕耘,才涵养出了上中医“勤奋、仁爱、求实、创新”的校风。

以青春之我,传承青春之中医

那些曾在校园里发生过的故事,共同孕育出了学校的校风,在尘埃中历久弥新,成为上中医学子医途中恒久不灭的灯塔。先生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精神永存,我们也时常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他。

2016年,由学校“卿园剧社”编排的师生原创大师剧《裘沛然》在剧场首演,聚焦裘老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其为人、为师、为学的品格,广受师生和媒体的好评。演员均是各学院在读或已毕业的师生,非专业出身的他们用真心传递真情,把国医“男神”的成长之路鲜活地搬上了舞台。自此,裘老的音容笑貌深深印刻在每一位杏林学子的心中。

经过两年的精心策划与再筹备,话剧于2018年重返舞台,并于2019年在福中医和广中医进行巡演。《裘沛然》走出校门,不仅能展现我校师生的精神风采,更能为对外合作搭桥建梁。此时,大师剧的含义已经超越剧本自身,而是成了一种校园文化,所以我们与大师虽素未谋面,却都觉得他是如此亲切。

裘老曾在耄耋之年开始撰写《人学散墨》,强调立德养性的做人之道,以治愈心灵疾患。在裘老的养生经“澄心息虑”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校园“橙”文化。 “澄”和“橙”文化是上中医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两种特色,分别对应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抗逆力素质培养和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本土探索。

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学生组织 “橙意暖心”朋辈辅导联盟,以一颗赤诚温暖之心,来关爱学子的心理健康,减轻学生心理焦虑。无论是考试月前的心理疏导,还是与外校联合的朋辈支援,都已成为校园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要一环。

此外,由我校基础医学院主办的“沛然讲坛——沛然读书会”,自2016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80余期。讲者涵盖年轻的博士、国内外名校教授、上海市名中医,甚至诺贝尔奖得主Michael Rosbash也来过,所讲内容从中医哲学到现代科技,从藏象到蛋白,应有尽有,真可谓是博古通今、贯穿中西。

一百余位像裘老一样在各自领域躬耕的学者在“沛然讲坛”上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在这里,领域大拿与青年学者、研究生面对面交流,分享自己的故事,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更加激发了学子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無论是图书馆的题字、艺术展演、学者讲坛,还是其他以“沛然”命名的项目,不胜枚举的“沛然记忆”是独属于上中医学子的浪漫。仁心仁术,至诚至善,老先生的仙风道骨早已幻化成春泥,滋养出一朵朵鲜花。在感念裘老精研中医的同时,我们也要向榜样看齐,承担好自己的使命,让中医药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国医中医学中医药
午休养生 跟四位国医大师学
跟国医大师学睡眠养生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卫计委:研究形成中国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