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导向下城市近郊村发展策略浅析
2022-02-09聂宏龙
聂宏龙
摘 要:城市近郊村受城市生产要素介入明显,已成为城市化演变最活跃的地区,其发展策略研究存在价值。本文以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为切入点,以近郊村发展目标为指引,主要从产业发展、土地整治、空间布局、文化传承、保障实施等方面阐述城乡统筹发展导向下近郊村的发展策略。城市近郊村作为城乡融合的最前沿,应结合自身特点处理好与城市的关系。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市近郊村;城乡融合
多年来,城乡对立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制约着乡村发展,也引发了许多矛盾。城市与乡村作为人类聚落的两种形式,不应割裂和对立,城乡统筹发展逐渐得到规划学界的广泛认同。城市近郊村区位优势明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其发展策略的选择意义重大。“城乡统筹发展”将城市与乡村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统筹谋划,为城乡间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创造有利条件,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该过程伴随着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向农村地区的延伸[1]。
一、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城乡二元”制度下的乡村发展缓慢
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2]。该制度赋予城市和乡村居民两种社会身份并区别对待,如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在就业机会、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在农村土地征占用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利益易受到侵害。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城乡二元的“制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乡村的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
(二)城市引力驱动下的乡村地区持续衰败
近郊村是城市消费品的主要供给地和城市功能外溢的首要承接者,这也对其自身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近郊村产业基础和社会服务较为薄弱,吸引力不足,加剧了原有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向城市,自身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城市近郊村发展目标
(一)统筹城乡资源,实现产业升级
城乡融合发展要统筹城乡资源。近郊村应找准自身定位,扮演好城区功能外溢承接者的角色。具体可以是近郊地区的初级生产资料、剩余劳动力等向城市流动,城市高端生产要素、公共服务等向近郊地区扩展,通过城乡间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区域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3]。近郊村应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生产有附加值的产品,实现自身产业升级。
(二)完善制度保障,破解发展壁垒
多年来,我国土地交易市场在城市和乡村实行两种不同的交易制度,致使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能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市国有土地市场由于科学管理,现已较完善;而农村集体土地市场交易制度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导致农民在土地资源资产化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土地资源价值难以显现。这一制度壁垒严重制约着乡村的发展。
(三)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生活品质
城乡统筹是新时期消解城乡对立、协调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也是城乡建设发展的大趋势。在规划编制时,应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功能布局、产业选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在城乡间提供普惠的医疗服务、科教服务、文体服务、商业服务,提升近郊村人居环境质量与村民生活品质。
(四)保护乡村特色,促进文化多样
高速城镇化过程中,“以农促工”的制度使乡村处于劣势地位。近郊村对城市外溢功能不加选择的承接,导致其原有的乡村特色风貌丧失,文化多样性受到破坏。应注重保护乡村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提炼具有高识别性的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人文风采和时代风貌的乡村景观。
三、城市近郊村发展策略
(一)产业发展策略
1.资源型产业。此类产业发展不应局限于农产品的增量,应对下游产业有所关注。新时期农业发展应打通全产业链,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四化合一”道路。将农业由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以分工协作为纽带的产业群体,发展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模式[4]。在资源型产业发展后期,将旅游业有效導入,开发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服务型产业。近郊村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将其与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如为低收入者提供低租金的安身之所、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空间支撑等。一些村庄可为周边旅游型村庄提供住宿、餐饮、停车等配套服务,为农业型村庄提供农产品加工服务。总之,服务型产业的发展需统筹周边区域的产业,互补性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3.生态型产业。生态型产业多是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发展起来,应首先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保护好人居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可以依托优势资源,走体验式旅游、精品农产品销售、农业采摘游等相结合的道路。
(二)土地整治策略
1.严控新增用地数量,推动区域集约化发展。积极回应上位规划,转变以往无节制的用地扩张,通过城乡间用地指标的转移和调节,对村庄新增建设用地数量严格把控,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积极寻求土地的混合开发以及设施多功能利用,提高集约化程度。
2.开展存量用地整治,实现土地高效率利用。综合调研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相对量化的评判结果,以掌握低效用地的规模、整治潜力和投入产出效率,并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鼓励对低效用地的再开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寻求土地的高质高效使用。
3.科学利用存量土地,促进城乡高品质建设。科学规划,逐步推进村庄有机更新与环境质量提升。在用地指标分配时,优先满足民生设施及公服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以补足产业、功能和服务的短板,全面提升建设水平。
(三)空间布局策略
1.生产空间。生产空间布局时需坚持整体性原则,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积极实施农用地流转,使行业能手和农业企业作为土地集中经营的管理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改变生产用地支离破碎的现状以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化利用,提高生产效率。
2.生活空间。将近郊村零星的村庄建设用地归并整合,综合配置就業机会、服务配套设施等;综合考虑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规律,且生活空间的划分应尽可能保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以方便组织和管理。
3.生态空间。城市近郊村处于城乡过渡区,承担着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任,将生态斑块及廊道基质的修复作为重点。良好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一个片区的发展潜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在生态空间规划时,不仅要进行差异化生态环境的营造,也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四)文化传承策略
1.将文化宣传落到实处,积极举办传统节事和文化娱乐活动,树立文化自信。
2.保护和继承村庄的空间肌理、街巷尺度、民间技能、传统技艺等。
3.营造特色风貌,在进行村庄规划建设和景观设计时保留乡土和地域特色。
(五)保障实施策略
1.增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应增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城郊村的发展做好定位,利用好政策工具,积极调动人才、技术、资金下乡参与乡村建设,促进城郊村经济发展。
2.完善法律法规的监管。法律法规缺位必然导致城郊村建设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弱势群体更为被动。应加大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促进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现,让城郊村的规划、建设、管理更加合法化、合理化、有序化。
3.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从人才下乡、人才返乡及培养本土人才等方面着手,选好带头人、领路人,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推动近郊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四、结 语
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期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城市近郊村如何在城市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实现双赢,如何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更加合理地优化空间布局和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并在差异化竞争中谋求发展,是空间规划的参与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素,梅周立.推进以村镇融合为特色的就地城镇化[J].中州学刊,2014(11):57-62.
[2]曹琳,王璐.乡村重构视角下城郊村振兴实操策略研究[C].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96-1604.
[3]张晓丽.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城市近郊农村的产业发展模式[J].中国商论,2019(05):210-212.
[4]刘双良,杨梓琪.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J].绿色科技,2020(04):237-238+241.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