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土建类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22-02-09刘如兵蒋凤昌
刘如兵,陈 鹏,蒋凤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训教学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实训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高水平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新《职业教育法》第29 条和第40 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优化实训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优质的实训环境,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土建类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1 实训设备陈旧、实训项目滞后
当前建筑业正处于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关键阶段,随着绿色施工、PC技术、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现有实训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新需求对接不密切,实训设备不能与时俱进,实训内容和项目不能很好满足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1]。
1.2 缺乏“教练型”实训师资
目前专业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一方面工程实践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掌握不够,不能及时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融入教学过程,表现出实训师资的短缺和技能的短板。
1.3 实训方式单一
传统建筑业具有露天专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安全隐患多等特点,传统的实训方式单一,主要是参观和简单实操。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背景下,探索“虚实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场景,进行体验式实训,解决工程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2]。
2 土建类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2.1 能力为本,明确“聚焦产业发展、强化工程实训、塑造职业素养、精准对接岗位”的实训教学目标
我国建筑业产值位居全球首位,但面临劳动力短缺、可持续性不强和环保、建筑业科技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等问题。当前建筑业正全面推进新型建筑方式融合发展,打造智能建造技术高地,实现建筑业全产业链整合。面对建筑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挑战,“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和“建筑企业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之实训技能培养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
对接产业发展,以工程实操与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熟练掌握建筑识图、测量、施工、计量与计价的基础上,全面融合工业化建筑、机械化施工、产业数字化、绿色建筑技术、全过程项目管理等技术技能,精准对接建筑岗位工作要求,德技融合,将“注重细节、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融入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2 实训主导,构建“虚实结合、标准融入、项目贯通、能力递进”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信息化手段、综合采用虚拟仿真、3D全景、VR、AR、二维码、视频监控传输等技术,打造“虚实一体”实训教学模型。依据课程教学需要、专业能力培养规律和职业资格要求,将相互联系的各门课程和实训教学内容贯通起来,构建课程实训、专项实训、岗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模块”能力递进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第一模块为课程实训,以分项工程实训为主,每门专业课程开发了5~6个实训项目,训练基础能力,强调设计及规范要求,塑造学生“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
第二模块为专项实训,以分部工程实训为主,校企联合开发了30多个专项实训项目,训练学生的综合实务能力,并设置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启发学生思考,塑造学生“勤于思考”的工匠精神。
第三模块为岗前综合实训,以“微工程”实训为主,校企联合开发了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缩比模型等10 多个“微工程”岗前综合实训项目,在校内训练拓展应用能力。
第四模块为顶岗实习,以企业工程项目实训为主,基于“一专多能”,推行“多岗迁移、动态轮岗”,师生共同参与实训,分析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与管理问题,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学生一跨入校门,就围绕典型结构工程项目,通过三年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学做一体、虚实结合、分层递进”的系统训练,工程实训与应用能力逐步提升[3]。
2.3 示范引领,形成了“源于工程、虚实结合、服务教学、动态更新”实训项目开发机制
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基于建筑产品的设计、生产、验收过程,以识图、测量、施工、造价及项目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工程技术开发与生产服务,实现“实训教学、工程实践、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协同,把真实工程案例开发为实训教学项目。同时通过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虚实交互)、虚拟情景互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提供包含项目设计、实训流程、实训指导的全套资源,可以体验“看不到、进不去、高风险、高消耗、长周期”的建筑实训,全面提升线上、线下的实训教学质量。实训项目开发如表1所示。
表1 实训模块与实训项目
3 土建类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
3.1 实训基地建设的定位
根据“校企共建、聚焦产业、虚实结合、持续更新”的建设原则,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合理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1)合理性。基于建筑产业链,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工程实际和专业教学标准吻合。实训项目要涵盖传统建筑技术和建筑新技术、BIM 建模及创新创业训练等土建类专业的全部实训内容,全面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同时将建筑创新创优和工匠精神塑造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先进性。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训设备更新机制、校企人员互聘互兼机制等,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全面加强实训场所职场氛围建设,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有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施工现场远程实时传输教学系统,建设了O2O(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训平台,开发了数字化实训资源,优化了实训教学环境,实现了资源共享。
(3)实用性。实训基地既要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创新训练的需求,又要满足企业员工和社会自主学习者的需求。适当兼顾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中心”,如开展抹灰工、砌筑工、模板工、钢筋工等技能鉴定。通过定期承办各种技能大赛培训和比赛,发挥基地的比赛场地优势、提高实训设备和仪器工具的实用性,提升师资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社会培训项目,既可以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技能提升和转岗训练;又可以面向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培养,开展智能建造相关培训,加大对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等新兴职业(工种)建筑工人培养。
3.2 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遵循“真实场景、真实工艺”,“源于现场、高于现场”,“虚实结合、仿真综合”,“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将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功能定为融“产、学、研、培、创、赛”,建设集认知、验证、操作、设计、创新和欣赏为一体的土建类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样化。
基于建筑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实训基地设备先进、数量充足、配套软件齐备、虚实结合、管理规范、开放共享,建成了能充分满足土建类专业(群)实训教学和企业员工与社会自主学习者需求的“一个平台、四个中心、一园、一馆”。“一个平台”为建筑教学云平台,依托建筑教学云平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将碎片化的知识与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四个中心”分别为建筑技术基础实训中心、BIM技术中心、建筑技术服务中心和建筑技术创新实践中心,“一园”为建筑技术综合实训园,“一馆”为智能建造技术馆。
实训室设备配置应与产业高度衔接,契合产业实际,做到“校企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各实训室主要设备配置及与产业衔接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各实训室主要设备配置及岗位工作任务情况
3.3 实训基地建设的运行与管理
构建产教融合、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长效运行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与建筑产业发展相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训项目开发同步,基地建设创新与社会服务创新协同、建立了利益相关方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和实训设备与行业同步更新机制等,实现校企全方位合作以及实训项目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打造专兼结合高水平模块化实训教学团队。建立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和实训基地的制度和机制,促使专任实训教师“双师”素质的持续发展,以顺应建筑四新技术发展和国家、行业的规范、规程与图集常态化修订的需要。合作企业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配备技术骨干和特殊技能人才作为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实施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通过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师职业规范培训,实现专兼教师融合、教学能力及专业特长融合、职业素养和技能训练融合、教育教学与技术服务融合[4]。
开发信息化实训及管理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实训安排、实训指导、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并高效运行;校企共建施工现场实时传输教学系统,共享企业信息化现场管理系统,可以针对性选择典型在建工程实现实时同步教学,实现多项目、多屏幕、多种工艺实况的切换,将校内课堂与施工现场全面融合;建有建筑技术项目化实训平台及在线学习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了500多个知识点二维码信息化助学系统和实体比例模型3D全景信息化助学系统,全面支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展现职场氛围。从实训人员教育、实训设备使用及维护、实训材料采购及使用、实训方案论证及执行、实训环境布置等方面全面加强实训管理,确保实训安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4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应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始终紧扣行业发展热点,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管理制度、做到经费持续投入、设备定期更新、实训项目与工程技术同步,推进建设理念、建设机制及项目开发机制创新。我院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始终保持较高的建设水平,已成为区域共享的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土建类专业示范实训基地、建筑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及建筑技术服务与科技创新基地。形成了以实训教学改革引领,高水平模块化实训教学团队支撑,“校企共建、聚焦产业、虚实结合、持续更新”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为同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