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与教育模式创新

2022-02-09管曙光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育观公安素养

管曙光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3)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写作能力弱”现象的广泛关注,写作教学正逐步受到大学的重视。许多理工类院校相继开设了写作课程,不少大学增加了创意写作课程或引入了创意写作理念,一些知名大学招收了写作学专业研究生,部分“985”高校成立了写作研究中心并引进了知名作家。新文科背景下,许多大学不断深化写作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写作教学与研究一时出现了繁荣局面。但是,目前写作教学改革仍然还有提升的空间,这就需要把写作教学提升到写作教育的高度,充分发挥写作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写作教育的育人功能

写作教育作为一种丰富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坚定文化自信的教育,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培育中,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写作教育内容丰富,能够为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和思想基础之上。写作教学内容丰富、材料广泛,涵盖古今中外,涉及大学生人文、社科和科技素养、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门融汇文学文化、哲学历史、思想教育、法律道德、社会政治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人文素质课;是一门以传统的思想文化、政治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为主要载体、主要材料、主要内容、主要营养的综合性中华传统文化课;也是一门包括西方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和文明成果的文化教育课,其内容范围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是思政教育的材料基础和物质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写作教育的开展必须以此为思想认识前提,否则就容易流于空洞无物、枯燥乏味、肤浅表面。

当前大学的写作教育恰恰在这一方面存在一定缺失。传统写作教学的目标大致包括如下内容:掌握写作理论和方法,提高写作技能和素养,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化和综合素质。这里显然对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重视不够,只是把写作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一项技能培养。如前所述,写作课程除了培养写作能力外,还能够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人格发展等产生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应该从写作教育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写作教学。新时代写作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如下内容:立德树人,培育核心价值观;开发智能,提升思维能力和品质;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涵养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发展。

二、写作育人成效提升的关键点

写作教学的重新定位对写作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主要应抓住以下两个关键:

(一)提高思维品质

开发智能,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培养写作能力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育人成效的关键。思维是一个人智能结构的内核,也是整个智能活动的指挥中心和枢纽。一个人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工作中暴露出的最主要问题是思维能力的欠缺,具体表现为思维的错位、思维的贫乏、思维的混乱、思维的缺失等。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能够提高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与吸收、认可与接受,进而内化于心,坚定信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提高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发现和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绝大多数工作和环境、面对绝大多数困难和局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解读和理解、执行和落实政策、法律、法规的能力,从而提升写作的高度、深度和文章的品质、品位。就公文写作而言,如果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越他人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无疑也就提高了思想的深度和文稿的质量。

(二)提升教育格局

提高写作教育的格局对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人生的格局体现为人格品格、气度气质、胸怀胸襟、眼界眼光等;写作的格局体现为文章的站位和高度、知识与学识、眼光与视野、作风与文风等;写作教育的格局则体现为聚焦培养目标、政治素养、政策素养、专业素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社会素养等。简单说,提升写作教育格局就是提升写作教育的高度和境界,这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要素或重要途径。

不少教师仅仅把写作作为一门课程对待,注重写作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虽然这样也不错,但认识不到位,起点不够高,自然难以收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因为这只是基本目标或基本能力培养。如果把写作教学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就突出了其在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和作用。

站位不高,是写作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公文写作教学更是如此。公文写作要体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精神和要求。实践中一些公文与其所代表机关的身份、地位和肩负的责任使命不符,或者对重要性、必要性提炼不够、表述不到位、重点不够突出,其实就是站位问题,就是高度不够。有的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政治意识、政策意识、时代意识和背景意识的教育和强化。写作方法和技巧虽然也重要,但仅仅满足于此也写不出好文章,必须教育学生强化如下意识:任何一项重要工作和问题都不是偶然和孤立的,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政策背景、法律背景和现实背景等;分析和解读要上升到一定高度,包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要求、当前的思想宣传教育重点、地区或行业的中心工作、上级部门的要求等;阐述和表达要达到一定层次,包括政治高度、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思想水平、法律水平、逻辑水平、文字水平等。这样才能从一个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更深层次上阐述或说明问题,从而超越就事论事的层次、角度和眼光,彰显写作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针对青年学生对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兴趣不高、关注不够的特点,应该特别注重培养他们这一方面的素养。否则摆脱不了狭小的格局、器度和较低的层次、品味,就无法提高写作的高度、境界。如果课程结束后,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就没有达到教学和教育的真正目标。

综上所述,提高写作教育格局,应该突出写作课程的政治性、政策性、人民性、思想性、专业性、文化性、时代性等,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政治高度、政策高度、思想高度、法律高度、业务高度、文化高度、时代高度等,不断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政策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创新意识和底线思维等。

在提升教育格局、强化写作站位和高度意识时,还要遵守如下原则:一是定位准确。写作的高度要与层级、身份、角色、岗位相匹配,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即要切合单位性质和层级,切合发文单位功能或部门职责,切合领导人身份;二是紧扣新的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三是紧扣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中心工作;四是体现时代特征,突出主旋律和核心话语。

三、写作教育新模式探索

适应新文科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信息社会和全媒体时代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写作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大表达写作教育观

写作的功能和目的需要通过表达来展示和实现。新时代对人才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一流的工作、一流的业绩,因此需要有一流的表达、一流的写作。例如人民警察,不但能闻警而动、克敌制胜,还要能说会写、善于沟通、剑胆琴心、文韬武略。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两个方面,传统写作一般只注重书面表达而忽略口头表达。口头表达也是表达,同样是对语言的运用,而且运用的难度和频率更高,口头表达越来越重要,应该让口头表达回归写作的大家庭。口头表达回归写作,既可以丰富写作的内涵,也能够拓展了写作的外延。因此写作教学应该增加口头表达与沟通的教学内容。2018年5月,清华大学宣布将在本科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在部分高校得以推广,说明此举切中了传统写作教学的痼疾,找到了写作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其实写作与沟通能力是涵盖一个人思维、理解、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综合性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性阅读、针对性写作、批判性思维五项基本能力。其中,“有效的口头沟通”无疑和“针对性写作”同样重要,应该成为写作教学的内容,纳入写作教育的范围。

(二)大课程写作教育观

由“写作课程”走向“课程写作”是对写作教育资源进行横向拓展和充分利用。

其实,在大学教育中,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写作教育的资源。写作不是空洞的,不仅是掌握了文章的形式就会写作,也不仅是懂得了写作理论就会写作,写作必须有思想、有内容、有材料,而这些思想、内容和材料,仅靠写作教学中所提供、涉猎或涵盖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写作教学一般较少涉及专业课程内容;二是写作是一种综合性表达,需要有一定文化基础、理论水平、政治素养、逻辑训练和科技素养;三是写作教学的范围容量不大、不够广泛、不够丰富。所以一定要树立大课程写作教育观,把全部课程都纳入写作教育的视野,无论是内容(思政课、基础课、法律课、专业课等),还是形式(大论文、小论文、实习实验报告等),让所有课程都成为写作可以利用的充沛资源和宝贵矿藏。其中,要特别重视对如下五类写作资源的开掘和利用:

通识课。以大学语文为代表,包括中外文化、艺术或经典名著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艺术品位、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时,还要注重将中外优秀文章的写作精华提炼出来,内化为写作能力。

思政课。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是公文写作的基础。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思想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可以在思想和认识上为写作奠定基础。

逻辑课。逻辑课程与写作课程关系密切,写作思维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写作的思路、条理是否清晰,思想是否深刻等都与逻辑有关。因此,要注重逻辑常识教育和逻辑思维训练。

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写作必须“言之有物”,此“物”主要指写作所体现的专业内容。例如公安公文为公安工作服务,又是公安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反映公安工作,体现公安管理和公安业务。公文内容要体现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不懂专业,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与工作融为一体,只是漂亮但空洞无物的文字游戏,也做不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说不到点子上,永远与业务“两张皮”。

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关系密切。要注重挖掘第二课堂的写作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文学、新闻、演讲和学术等社团的作用。

总之,树立大课程写作教育观,是不拘泥于一两门写作课程,把所有课程都利用起来。通识课拓展学生的文化和写作视野;思政课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逻辑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的逻辑性;专业课确保写作与业务实践的融通和结合。当然,推进“写作课程”向“课程写作”的转换,需要改革和建立相应的机制,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每门课程都采取“N篇小论文+期末1篇大论文”的考核方式等。

(三)大阅读写作教育观

阅读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源头活水。写作最好的准备是阅读,阅读能够让写作者遇到真正动人的美和伟大的灵魂,从而提高鉴赏眼光、写作素养、创新思维和人格品位。古今中外,许多文章大家都不是靠听课“听”出来的,而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所以,阅读才是写作的学习之道。虽然写作课程中包括了一定比重的阅读内容,但这样的阅读,在数量、范围、方式和品质上远远不够。教材中的名篇和范文对于写作教学来说,犹如一朵花之于花园、一滴水之于大海。这个“花园”和“大海”就是教材之外的阅读,教师要借助这一朵花和一滴水,引导学生自己到花园里去采蜜、到大海中去遨游。

因此,必须树立大阅读写作教育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一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列必读书目并提出一定的强制性要求;二是在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必读书目、考核方式及所占学分;三是加大写作教学中的阅读比重,提高阅读数量、扩大阅读范围、提升阅读质量,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教学效果;四是在全校或院系范围内建立各级读书社团,举办各类读书活动;五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类型或阅读范围,如基础阅读、专业阅读、专题阅读等,或思政、文学、社科、科技、专业等,建立相应的阅读激励和考核机制、办法;六是阅读要覆盖所有专业、所有学生。

(四)大文化写作教育观

大文化写作教育观即从文化育人的高度定位写作教育。写作不仅是一个学科、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文化或文化的有机组成。写作教育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应该从文化的高度审视写作,从文化育人的高度审视写作教育。

以公安文化为例,公安文化是公安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全国200万公安民警的共同精神家园,在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弘扬和传承忠诚警魂、法治意识、英雄精神,培养人民警察职业精神、增强公安机关软实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安写作是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公安文学创作作为公安文化的主要标志。公安文学用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公安工作的一个个历史画面,还原了公安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形象,塑造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典型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丽凯歌。但公安文学不能涵盖和代表公安文化的全部,公安文化还包括公安机关的精神价值、工作理念、管理制度等软实力的融合与重构。也就是说,公安文化渗透于公安机关的精神、制度、管理、行为之中,既是公安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公安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公安硬实力向战斗力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公安机关的精神、制度、管理、行为等需要借助和通过公安写作而不是公安文学创作来总结和归纳、提炼和升华。

所以,第一,要跳出公安写作的狭窄空间和视角,从公安文化的高度和广度审视和研究公安写作,把公安写作作为公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从文化育警的角度和高度,重新理解和定位公安写作教育。在公安写作教育教学中,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提炼公安文学艺术成果,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弘扬英雄精神,培育忠诚警魂。第三,提升公安写作教育的文化内涵。好的文章需要精神凝聚和文化养成,否则发挥不了教育说服、宣传引领、入脑入心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把政治属性、忠诚警魂、警察精神、职业道德、法治意识、为民宗旨和英雄情怀融入生动的文化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之中,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中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这是写作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大技术写作教育观

进入互联网、全媒体和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极大地冲击和改变着写作的理念、形态、机制和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写作包括自动写作和辅助写作,正在新闻写作中推广应用并逐步向公文、广告、论文、合同和文学创作等领域拓展。虽然人工智能写作存在是否具备独创性、能否突破模式化、语言能否更加自然等问题,但在智能化浪潮下,人工智能写作应用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其发展趋势很难预测[1]。即使人工智能写作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写作,也能与传统写作协调发展,形成一种“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帮助写作者减少重复性劳动,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更有意义的写作。

近年来,公安政法部门积极探索构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把审讯语音快速、准确地转化为文字,可以自动识别、执行人的语音指令,促进办案人员和办案智能辅助系统互动;文本信息智能提取技术,能够从电子卷宗中自动识别、抓取有关情况信息,一键生成司法文书中的基本内容等[2]。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这一现实:各种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写作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写作,依靠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析等技术扩大了写作的应用范围,将帮助不同领域的写作者更高效地完成写作任务。公安政法实战部门的实践探索也已初步取得了显著成果。对此,作为公安院校写作教师,应该树立大技术写作教育观,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并尝试将人工智能写作引进课堂,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技术含量,提升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提高写作教育成效和人才培养水平。

(六)大实战写作教育观

实战是教学改革的导向,写作教育必须树立实战育人的理念,通过实战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过去写作教学提倡多写多练,培养动手能力,但多是模拟训练,远离实战,成效如何无法检验。因此,尽管模拟训练必不可少,且多多益善、熟能生巧,但只有实战才能真正检验写作成效并树立自信、激发活力。文学创作的实战检验是能否发表或出版,新闻写作的实战检验是能否在校内外媒体平台发表或传播,公文写作的实战检验是能否在机关或学校的公文印发。对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来说,树立大实战写作教育观尤为重要。因为通过实战,学生在亲自参与公文写作实践、体验写作甘苦、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还学到了实战部门和公安民警的优秀品质、优良作风和奉献精神。通过实战,经受了考验,磨炼了意志,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警察意识,锻造了忠诚品格,夯实了从警根基,切实收到了实战育人的功效。当然,受条件所限,课堂不可能完全搬到一线,但如果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例如与专业实习或参加大型安保活动紧密结合等,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实战教学的比重。

四、写作教学改革推进路径

前述写作教育模式的构想,有的与现行写作教学模式差别不大,如“大表达写作教育观”“大实战写作教育观”,有的则有较大差距,如“大课程写作教育观”“大阅读写作教育观”,后者涉及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问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组织、多方配合。

首先,探索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写作教育教学体系。一是修订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上充分体现、更加突出写作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原则要求。二是要求各类课程在教学大纲中突出写作教育内容和元素,并开列阅读书目,明确考核方式、学分比重等。这与开展课程思政、挖掘和突出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不矛盾,反而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三是尽可能增设写作教育的相关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等。四是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写作文化类讲座。其次,建立一个以教务部门为主,统筹全校院系、学工、科研、宣传等多部门积极支持、协同配合、共同服务的管理体系。最后,建立一套以各种制度为基础的运行机制。

这里要明确,上述写作教育模式的探索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根据本校实际循序渐进,逐步拓展。各种模式可以根据条件,逐项探索实验,扎实推进,注重实效;也可以先在个别院系或专业进行试点探索后,再逐步在全校推广。

同时要清楚,写作教育模式的探索是一项规模较大、影响面广、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推动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必将涉及整个传统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定改革决心,锚定改革目标,统一思想认识,统筹规划设计,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总结改进,就一定能有效推进和切实深化写作教学改革,提高写作教育成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教育观公安素养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