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
2022-02-09何玉冰副教授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325
何玉冰 (副教授)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325)
一、引言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过程,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引领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塑造。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并做出重要指导,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是指专业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对经管类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二、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根据《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财会从业人员达到970多万人,预计2025年从业人数达到1 200万人。高校是培养财会从业人员的主阵地,据统计,全国约有1 300所高校开设财会类专业,每年约有30万高校财会毕业生进入财会领域从事相关工作,财会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及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高素质的财会从业人员对企事业单位乃至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在财会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财务共享、财务机器人等新的财务工具为财会工作和财会人员带来深远的影响,会计职能向管理会计转型要求人才培养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高职财会类专业名称进行了重大调整,原“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分别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和“大数据与审计”,这对于全国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建设与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在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降低了传统的核算类课程比重,增加了大数据技术基础、Python财务应用、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财务共享、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财税、财务数字化和业财一体化等系列数智化课程,基本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财会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场景,极大地提升了财会类专业学生适应“大智移云物”时代所必须掌握的大数据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财会人才层面上,高职院校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财会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影响的同时,如何将“立德树人”要求的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达到育才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值得我们探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不仅关乎企事业单位和利益相关者的自身利益和正确决策,也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近年来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财会从业人员也面临职业信任危机。财会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其法律意识的强弱、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因此,探索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财会类专业学生价值塑造和引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了深入了解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笔者在查阅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软件进行,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在设计问卷时与高职财会专业和思政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和讨论,最后定稿。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1.学校及教师层面调查情况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情况,采用自编的“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问卷,对来自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教师基本情况、教师所在学校课程实施基本情况、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效果评价。教师问卷共发出189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根据SPSS分析显示整体信度数值(Cronbach α系数值)为0.816,高于0.7,说明测验或量表的信度非常好。学校及教师层面的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教师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以31—5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占总调查人数的86.49%;学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占比62.16%,职称以讲师(46.65%)和副高(40.54%)为主,任教年限以11—15年为主,占比45.95%。
教师所在学校课程实施情况:89.19%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比较重视或者非常重视;有65.52%的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开展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研活动或教学比赛;51.35%的学校对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统一安排,但只有37.84%的学校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89.19%的教师认为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一般重要的占比10.81%;认为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两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同等重要的占比75.68%,而认为以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为本、思政教育为辅的占比24.32%;教师对课程思政比较了解或者有过一定研究的占比56.76%;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调查中(多选项、排名前四),认为最欠缺的分别是对思政理论理解和运用能力(89.88%)、人文素养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87.12%)、思政元素挖掘能力(85.34%)、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能力(82.76%)。
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效果评价:40.54%的教师参加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或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从对课程思政教学规划的调查结果可知,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整体规划思政内容的占比35.14%,结合学生本学期思政课内容规划课程思政内容的占比29.73%,随机选择思政内容、很少有规划的占比35.14%;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做到如盐溶于水、润物细无声,结合知识点自然融入的占比59.46%,不能自然融入、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分开教学的占比10.81%,一带而过、没有深入展开课程思政的占比27.03%。教师获取思政元素的主要途径(多选项,排名前三)分别是互联网(98.13%),电视(95.78%),书籍、期刊(92.61%);教师在财会类专业课程融入最多的思政元素(多选项)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8.12%),财经专业领域学科前沿、科研动态、财经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94.59%),法治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93.22%),中国故事、中国案例(92.03%),“一带一路”倡议(91.89%),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9.19%);教师认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多选项,排名前三)分别是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83.78%),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80.68%),实地调研、实践指导教学(79.38%);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多选项)分别是组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94.59%),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92.97%),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89.83%),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87.83%);课程思政实施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多选项,排名前五)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经验和能力不足(85.95%),缺乏实施课程思政的规范和标准(77.57%),课程本身难以挖掘思政元素(66.57%),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56.76%),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点(56.76%);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均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有利于实现课程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和为未来全面发展打下基础,98.12%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学生层面调查情况分析。学生是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对象,从学生角度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看法和感受,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参与过程以及效果评价,采用自编的“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问卷,对来自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的财会类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情况,第四部分是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学生问卷共发出252份,收回有效问卷238份,根据SPSS分析显示整体信度数值(Cronbach α系数值)为0.884,高于0.7,说明测验或量表的信度非常好。学生层面课程思政教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学生的基本情况: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女生占比67.98%,男生占比32.02%;中共预备党员占比8.40%,共青团员占比78.15,群众占比13.45%。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88.66%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有一定的了解,11.34%的学生不了解或不清楚;92%的学生认为在财会专业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思政教育,只有8%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必要;81.5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8.49%的学生认为没有或不清楚;80.6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思政教学时长安排合理,但也有19.32%的学生认为不合理。88.58%的学生认为财会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形成正确的三观、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作用比较大,但也有11.42%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小或者没有影响。从以上调查数据可见,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比较认同。在校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不完整,缺乏社会经验,思维判断力较弱,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学以及效果评价情况:对于是否有兴趣参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63.83%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兴趣,33.19%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2.98%的学生则没有兴趣参与。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有较大的兴趣。课程思政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的参与意愿能够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强大的动力。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多选项,排名前三)分别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71.43%),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52.1%),实地调研和实践指导教学(49.58%),这与教师层面的调查结果相当;学生认为财会专业课程中最需要融入的思政元素(多选项,排名前四)有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教育(80.67%),职业道德、职业素养(73.11%),国家战略和法律法规(65.13%),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解读(62.61%)。学生认为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较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多选项,排名前三)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53.36%)、同学互评(50.84%)和课程思政考试(50.84%);68.72%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较好,认为效果一般的占比22.15%,认为效果不好的占比9.13%。71.85%的学生认为财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加强,特别是在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和思政元素丰富方面有待提高。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扩大视野的有利条件,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课堂不再满足于课堂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因此如何创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1.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识不强。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具有育人意识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财会类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尚未形成广泛共识,部分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强,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来完成,专业教学仅需关注财会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略了结合财会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师应该承担的育人职责。
2.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力不足。从调查分析结果看,财会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思政理论理解和运用能力欠缺。二是人文素养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不足。课程思政教学对教师的政治理论、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有些财会教师对本专业体系和知识结构比较熟悉,知识储备比较全面,对相关理论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素养知识储备较少。三是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思政元素的挖掘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是否能顺利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思政理论和人文知识的理解和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不愿意投入或者没有时间和精力挖掘思政元素并融于专业教学中。四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一些财会教师聚焦财会、税务方面的业务实操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难以兼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力的提升。
3.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缺乏财经特色的思政元素。部分学校和教师没有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财会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课以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经济法基础》等专业基础课来完成,对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财经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法治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国故事、中国案例等缺乏有效梳理,不能很好地根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价值理念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具有财经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巧妙设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尚未达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4.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当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学生思维活跃,信息获取渠道多,信息接受能力强,喜欢形式多样、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无法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教学产生共鸣,反而使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热情和动力,削弱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5.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当前,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考核以及对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考核,缺乏对教师立德树人育人效果和学生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部分高校在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资源整合和课堂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没有制定明确、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对师生形成促进和激励作用,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四、提升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建议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配合实施。探索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可以为彰显财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一)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提高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要有育人意识、有情怀、有能力。首先,要提升财会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识和德育水平。人才培养首先是价值塑造,然后是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在“大智移云物”时代,传统的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会被新的财务工具取代,但是财会人员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素养永远不会被替代,人格塑造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提高思想站位,坚持创新理念,以培养有信念、有情怀和有智慧的财会人才为己任,增强育人主动性和责任担当。其次,要提升财会类专业教师驾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能力,包括熟悉财会专业和财会历史、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能力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能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供智力支持,鼓励教师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文献阅读、教学研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有针对性和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担任相同或类似的财会专业课程教师通过集中备课方式整合思政元素,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信心,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再次,建设由财会专业课程教师为主、思政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辅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突破教师团队知识能力单一的困境,整合教学团队知识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综合实力,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增强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围绕“立德树人”育人总目标,紧抓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深入研究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财会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根据新时代财会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紧抓专业教学标准的顶层设计,构建专业、课程和教学三层级的思政育人目标,优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首先,财会类专业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高素质的财会人才为思政育人目标。为达成育人目标,需要结合财会特色和课程特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法治思想、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挖掘与课程内容契合的思政元素,构建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其次,构建课程思政矩阵。以财会类专业课程为载体,确定每门课程思政目标、课程知识技能点和教学活动,建立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关联关系,同时统筹课程思政元素在全课程中的分布,确保思政元素覆盖全课程。以《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课程教学不仅是对税法概念、法律条文的解读和学生计税报税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将知识点、技能点放到国家经济和发展战略、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思考,将思政理念作为课程教学的灵魂。再次,结合财会类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立体式教学资源库,满足个性化学校需求。通过对优秀思政资源的整合利用,结合财会专业思政教育的特点和需要,兼顾内容的知识性和思政性,从人物故事、典型事迹、专题案件、企业文化等方面建立思政元素资源库,提高资源的时效性、易受性和多元性,同时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多场景的应用提供支持。最后,撰写“专业+思政”双元融合式课程教案。根据课程思政矩阵,明确思政目标,细化思政教学设计,撰写课程思政教案。课程思政教案不仅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还要发挥助力专业教育的作用。例如在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中介绍固定资产折旧时,通过固定资产折旧造假虚增利润导致退市案例,讲解企业应该如何合理合法计提折旧,把财会人员的责任担当、诚实守信和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与课程专业知识相互印证,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
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地调研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1.发挥案例教学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案例教学一方面通过正面案例讲述典型人物和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介绍中国现代会计发展史和会计职业时,通过讲述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将一生无私奉献给祖国会计事业和会计教育的感人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另一方面把财会领域的违法舞弊事件作为反面教材,使学生理解缺失职业道德、无视法治精神的危害性,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敲醒警钟。
2.角色扮演是让学生以不同的财会人员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下思考和展示该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财会职业操守。
3.借助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智慧职教和雨课堂等多元化、多功能的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方面发挥线下课堂主战场的作用,通过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等方式开展传统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主题讨论、投票、问卷调查等开展新型的教学活动,分享思政案例和交流思政学习心得。根据财会专业思政教学目标,鼓励或组织学生参与实地参观和调研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例如介绍会计发展史时,通过参观中国会计博物馆,不仅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会计发展史,还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会计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国内知名企业,了解企业良好的财会文化,开拓视野,提升学生对社会、行业、企业和专业的认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素质。
(四)制定科学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
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评价内容多元化,将课程思政目标是否正确和具体、思政元素是否丰富和恰当、课程思政与财会专业教学是否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目标能否达成等作为评价标准的内容;评价主体多元化,综合通过督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个评价主体从不同角度多方位评价;评价方法多元化是指综合运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既要把握思政育人目标导向,又要考虑财会专业整体框架和教学课程体系,引导教师从单一的专业知识传授向“知识技能”+“立德树人”双元教学育人转变。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岗位聘用、选拔培训和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对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在专业知识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权重,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表现。
五、结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就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与实践,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