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学课堂推进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
2022-02-04孙博文博士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孙博文(博士) (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5)
一、引言
当前,审计机关正在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这是新时代审计思路方法的重要探索与创新,也是发挥审计宏观管理职能、更好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已经成为国家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完成这一目标需要高质量的人力基础,需要一批有着较强研究能力、掌握系统研究方法的高素质审计人员。在这样的现实需求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应当围绕着研究型审计的现实需求,开展研究型审计教学改革,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人才培养。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本文在总结研究型教学和审计学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以文献研读为抓手的研究型审计改革尝试,总结经验,并为未来的研究型教学在审计学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开展研究型审计教学的条件和动力
(一)研究型教学的特征与研究型审计的需求相契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研究型教学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尝试,相关理念和特征也在不断厘清,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协作,强调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的教学方法。具体到审计学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尤其是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现实需求,本文认为研究型教学至少在以下方面具备优势:
第一,研究型教学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这既是研究型教学与传统的案例研究和举例式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审计工作非常注重的能力之一。研究型教学虽然也聚焦于某一具体问题,但其关注深度要远胜于传统的案例教学,通过对文献的剖析逐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并且在反复引导、不断认知的过程中,强化理论学习,并塑造和巩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曹娟,2002)。这对于学生日后将要从事的审计科研与实务工作都有着较强的促进效应,也正是研究型审计推广和深入最为看重的能力——一方面在调查研究阶段注重资料和信息的搜集、整理、判断,全方位分析审计对象的情况,更为全面系统地开展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在审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上从一个个孤立的审计项目中提炼共性,注重从证据和逻辑出发,思考现象背后的根源,总结经验和规律并由点及面、推广实施,揭示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建议,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宏观治理 (晏维龙,2021)。
第二,研究型教学有助于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加强学习深度。学术界往往更为关注理论前沿,也注重从实务工作中总结特点并归纳成为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在研究型教学中关注前沿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起步阶段就接触到学科最新的理论与实务知识,有助于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有效弥补教材的滞后性(毛雅娟等,2010)。此外,在研究深度和细节程度上,研究型教学也远胜于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多层次的剖析和开放式的讨论深入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审计学的内涵,开拓视野、打开思路,这对于研究型审计的开展和深入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审计学的学科特征与研究型教学的理念相适配
审计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培养研究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应当在考虑这些审计学特征的基础上融合现实需求,这些特征至少包括:
第一,审计学是一个有着较强应用性和复合性的学科。审计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在专业教学中也应当保持与现实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论教学。同时随着审计内涵不断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扩展,反过来对审计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又提出了更为多元和复杂的需求,只有把握理论主线才能在不断演进的实务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重点,理清脉络。近年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兴起,使审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法学的衔接日益密切,为审计学专业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突出了审计学专业的复合性特征,也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审计学是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科。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家审计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审计内容不断变化,审计方法不断革新。国家审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发展重心,定位和功能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需要审计学专业教育紧跟发展的新动态、新方向,不断从学术界、实务界获取最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保持与现实发展的协同。
三、政府审计学课程开展案例和文献教学的模式和路径
研究型审计的现实需求,促使任课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新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方法开展进一步探索,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炼内容并由点及面向外推广的能力。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认为有必要加强文献研究在审计学尤其是政府审计学课程中的比重,通过搜集合适的学术文献进行研读和深入分析,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研究能力,在文献中学习政府审计的新内容、新方法的应用进程。这种尝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包括:
首先,能够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具体学术问题的关注,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有代入感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够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有机会尝试自己分析问题,锻炼研究能力,适应未来研究型审计发展的需要。其次,对新问题、新方法、新内容的教学和普及。学术文献是对已有教材的很好补充,相对于动辄数年才能更新一次的教材,近期的学术文献能够有效弥补其在时效性方面的不足。并且在现实问题中践行新知识,是对这些新内容的最好普及。这一点在审计学科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审计学的学术文献一方面保持着对新动态和理论前沿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其较之于其他专业的文献在本科生的阅读门槛方面更为友好,只要能够掌握基础的学术概念和经典的研究方法,就可以阅读和理解相当一部分审计学的学术文献。最后,对文献的研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成果撰写能力。规范的文章写作架构和学术语言的表达,既需要足够的文献阅读和理解作为基础,也应辅以适当的撰写尝试和练习来实现。一篇优秀的研究型审计成果包括宏观的谋篇布局、概念术语的正确引用、语句的顺畅表达、上下文逻辑的连贯等多个方面,既要考虑到单个案例的特征,也能够上升到全局层面加以归纳和总结。这些都需要系统的培养,通过优秀的学术文献进行示范,在现实的案例分析中加以练习。在研究的规范性和分析的系统性方面,学术文献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其篇幅更长,信息量更大,分析也更为系统严谨,是良好的学习资料和分析依托。
四、开展文献阅读的研究型教学实验的探索和成果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笔者所在的政府审计学课程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型教学的改革尝试,主要方式是结合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选取相关文献,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之后进行阅读,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查阅的资料,回答由教师在文后提出的2至3个相关问题并提交答案,并在下一周的课堂上进行讨论。题目设置方面则注重开放性和分析性,以文献内容为基础进行适当展开,关注不同的分析思路而非最终结论。选取的文献类型方面,包括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不同范式,在考虑到本科生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兼顾深度和广度,部分章节和文献的相关信息列示于表1。
表1 知识点与文献研究相关情况
此外,在课堂讨论时,教师还会进行文献的介绍和评讲,内容一方面包括研究的相关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以及已有文献的研究动态等,在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同时为后续的讨论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还会对该类型文献的基本框架结构和行文思路进行拆解与分析,开展研究方法上的教学,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文献的写作技巧和范式,提升学生在公文尤其是研究性成果写作方面的能力。
在效果方面,一方面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结合学生的意见改进和完善相关的讨论机制和相关内容,优化学生的体验,获得了学生的肯定与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接受并完成了相关任务并积极参与讨论。另一方面,收集学生政府审计学课程的成绩,以及整个大三学年必修课和专业课的成绩,与其他班级进行了比对。此外,根据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在大三学年末的暑假,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5 000字左右的学年论文,并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在课程安排阶段课程组并没有对所负责的班级有任何倾向,完全由课程组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统一分配,实现了事前的随机安排。同时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所有专业课的试卷都由课程组统一命题并组织流水阅卷,学年论文的指导教师也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随机分配,保证了评分标准的相对统一以及班级之间、学生之间成绩的可比性。课程组将2个参与教改实验的班级设为实验组,2个没有参与教改实验的班级设为对照组,下页表2对各项成绩进行了列示。
表2 不同班级的成绩表现
可以看到,实验组的2个班不论是在大三上学期还是整个大三学年,其专业课成绩都要略低于对照组班级,表明在常规学习成果上两组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实施了研究型教学试点的政府审计学课程当中,虽然实验组的成绩仍然略低于对照组,但差距远小于其所处的大三上学期的总体情况,即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两组之间的成绩落差。更进一步地,在与研究型教学效果更为相关的学年论文方面,两组的表现出现了反转,实验组的学年论文成绩反而高于对照组,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研究型教学的尝试对于实验组学生在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正向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实际操作中学生普遍选择了文献综述作为学年论文的形式,这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文献、借鉴分析思路并学习论文写作的相关规则与惯例有关。考虑到本科生并没有必修的论文写作和学术分析课程,政府审计学课堂上的文献研读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学术训练。通过对高质量文献的精读和分析打下基础,实现对学生学年论文质量的促进。与学生的交流与访谈也印证了这一点,学生表示一方面课堂上分享的文献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学术文献的阅读接触系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接触学术研究的方式,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研究思路、学术规范等多个方面都提供了借鉴和帮助,因此学生在处理学年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都更能做到心中有数。
五、有的放矢,构建案例教学体系
当前的试验仍然处在初步阶段,属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有待提升之处。尤其是随着研究型审计的逐步推广和深入,对于审计工作者的分析能力,以及跳出具体案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审计学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本文认为在后续使用文献和案例开展研究型教学探索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注重方式方法,坚持至少以下几个原则,并结合课程和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是注重系统性和可推广性。文献阅读作为例证与具体分析,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不如教材,因此在构建案例和文献阅读课堂时,需要建立足够清晰的主线和系统框架,注重均衡性,对不同类型的内容和研究方法都要适当提及和涵盖,避免结构不均衡或者过于强调具体知识点。同时还要关注案例的可推广性,契合研究型审计的需求,顺应宏观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选择能够反映某一研究方向发展脉络的关键性、代表性文献,使学生有机会从个案上升到宏观层面,探讨体制机制问题和宏观推广。
二是注重时效性与代表性的平衡。课程组开展案例分析教学一方面是为了用现实案例进行例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弥补教材在时效性上的天然不足。因此在选取案例和文献时,要时刻注意两者的均衡,力求兼顾。适合作为研究对象的经典案例和文献标准很高甚至可遇不可求,如果不及时更新则有可能偏于陈旧、落后于现实,教学效果也有可能大打折扣;但如果过于追求新颖性,资料的全面性、分析的代表性则可能存在缺陷。这对于任课教师的资料获取和筛选能力以及教学资料的更新频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注重参与性,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文献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仍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方法和学术规范,而不是具体的研究结论,因此尤其要避免单向的灌输和讲授,而是更多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信息,构建分析框架,得出相应的结论,探讨不同思路之间的异同和优劣,并尝试将研究结论汇总成文。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文献,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自主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四是探索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对文献的研读完全可以成为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后续可以尝试以此为起点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研究能力,比如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应用文献搜索工具搜集和整理文献;可以尝试纳入英文文献培养学生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撰写更长篇幅的小论文,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总之,合理利用文献深化研究型教学,能够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开展研究型审计,应对未来工作中纷繁复杂的情况,服务于国家治理,不失为一种值得思考和尝试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