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音乐专业考研现状的思考

2022-02-09唐国策蔡多奇

剧影月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初试专业学位考研

■唐国策 蔡多奇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内容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精英教育。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滞缓,导致大量企业裁员,工作岗位减少,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教育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更多的应往届毕业生加入到考研队伍中。而考生必须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初试成绩,才能确保可以顺利进入到研究生复试,因此,在考研初试中涌现出大量高分段成绩的考生。这些“考研内卷化”的现象还在逐年加剧,成为了近两年来阻挠考研学子们成功“上岸”的拦路虎,而考研国家线也随着考生数量和考生初试成绩的提高而益发上涨。2022 年音乐类专业考研国家线以361 分(A 类考生)的划定备受关注,该专业十年间分数线的涨幅竟高达46 分,而具备音乐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单位却并不多,无法满足有读研需求的考生数量,因此,可以窥见我国音乐类专业研究生考试的难度越来越高。

一、研究生招生计划与报考人数之间矛盾增加

考研人数直线式的持续攀升。202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生报名人数为456 万,较2012 年的165 万人次猛增了291万人,“考研热”仍旧高烧不退。我国是全球高等教育体系规模最大的国家,高等教育的扩招是“考研热”持续的诱因之一。201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硕士生招生52.13 万人,而到2021 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硕士生招收人数则翻了一倍,分别达到了57.8%和105.07 万人。按照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划分,从入学率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阶段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也逐渐转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同时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万。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学历成为各企事业单位招聘的最基本要求,而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就业优势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员工。如薪资待遇方面将更优越,岗位选择性也将更多,晋升空间更广。研究生学历成为就业刚需,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成为应往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东方联合艾瑞咨询共同发布的《2022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白皮书》中关于“2007—2019 年中国大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20%的大学生选择升学或拟升学,到2019 年,则有33%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而在2022年,全国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计划总数约110万人,录取率为24%左右,将有347万名研考学子落榜。

专硕招生规模扩大成为主要趋势,但音乐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过于缓慢。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逐渐全面转向专业学位,2017 年,专业型学位硕士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术型学位硕士,2020 年,专业型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超6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在2020年颁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发展专业学位是我国现阶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预计到2025年,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专硕招生规模的扩大成为主要趋势。1977 年,《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艺术学硕士的招收则开始于1981 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具备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资格的院校寥寥可数,艺术学硕士研究生长年以来都属于紧缺型人才。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了关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9号文件,决定设置包括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艺术创作领域在内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同年,中央音乐学院等32所高等院校获批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开启了音乐类专业“学硕”与“专硕”并重的培养模式。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增设,完善了我国音乐类人才培养学位体系,高学历、高层次艺术人才缺口较大的局面略微得以缓解。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经过17载的发展,虽然越来越多的院校具备了音乐类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资格,各单位的招生计划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增幅仍旧较为缓慢。如,截至2017年,在全国具备招收、培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220 个院校中,共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9000 多人,仅占全国硕士生招生总人数的1%。招生计划无法满足音乐类专业读研需求人数剧增之间的矛盾,是音乐类专业考研国家线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多高分段考生抬高了音乐类专业考研国家线的标准。随着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的增加,高分段考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初试的“过线”不一定代表复试能“上岸”。在招生单位复试录取办法中,要求根据年度招生计划及专业分布情况,设定相应复试比例,如果通过考研国家线初试的考生人数超过复试比例,那么一部分考生则无缘进入到复试环节,不得不面临着调剂到其他院校的窘境。考生要想在众多过线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到考研的复试环节,就必须拉高自己的初试总成绩,才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如2022 年,在南方某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公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方案中,音乐与舞蹈学专业拟招硕士生人数为28名,按照1:1.8的复试差额比例,流行音乐文化方向初试合格最低分数线竟高达388 分,远远高于教育部公布的音乐类专业考研国家线划定的361分。在招生计划增幅趋于稳定的前提下,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的暴增,催发了考研初试阶段越来越多的高分段考生人数,考生间的竞争愈发“内卷化”。音乐类研究生初试高分段扎堆现象的愈演愈烈,考研国家线大幅度的上涨绝非偶然,且会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分数线上。

二、就业与升学“双内卷”下“应试考研”的影响

自1977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音乐类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以及分数线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音乐教育高质量的迅猛发展。同时,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化,“考研热”的持续升温,音乐专业本科教学“功利化”、考研“应试化”、考研培训热潮等诸多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产生的主要弊端表现为以下几点。

音乐考研“应试化”不利于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学历人才的增多,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部分学生从大一入学便将“考研”作为本科阶段唯一的学习目标,而某些高校为了提高“考研率”,将高等教育衍变成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大学校园沦为考研基地,这有悖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价值导向。考研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种途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考研观,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理性选择考研。“应试考研”产生的一系列不良效应,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考研率”,学校过于重视考研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考研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这严重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也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藩篱。另外,“偏科”现象在音乐类专业本科学生中便普遍存在,很多学生专精于某一项技能,但音乐综合素养知识却极其匮乏。如1998 年起,央视举办的第八届青歌奖赛中开始增加了综合素质和音乐知识考题的环节,对于一些音乐基本常识,很多参赛选手却无法回答出来。艺术素养与文化素养对于音乐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缺一不可,但是为了考研,很多学生只顾潜心研究技能而忽视了文化素养以及人文内涵的学习,这也不利于日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音乐类专业单一的招考模式不利于拔尖型人才的选拔。普通招考和报送推免是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主要的两种方式。所有学科普通招考均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对学生进行考核,初试以两门公共课:外国语、政治,以及专业课的笔试为考核方式。而音乐类研究生又可以分为技能型为主、纯理论性为主以及技能与理论结合为主的三大类方向。技能类方向主要包括声乐、器乐、指挥、视唱练耳等,纯理论类方向主要有音乐史、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等;技能与理论结合方向有作曲、音乐教学法、音乐科技等。这些方向的研究生在入学考试初试中均采用公共课(政治、外国语)加专业课笔试的形式进行,但各方向试卷内容区别不大,尤其在综合性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初试的专业基础课科目采用的几乎都是中西方音乐史、作品分析(包含和声和曲式)。针对初试科目的固定化,考生只需将考试科目的指定教材死记硬背下来,便可以考到较高的分数,音乐类考研“应试化”“高考化”的弊端由此显现出来,这种考试机制不适合音乐技能拔尖型人才的选拔。国家应在音乐类研究生招生中,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确定初试考试科目的内容与难度,大力推行“申请–审核+统一考试”的方式,并给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为录取更多优秀生源创造条件。

总的来说,音乐类研究生初试中对不同研究方向的考生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没有考虑到考生研究方向的特殊性,难以选拔出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能力较强真正适合攻读音乐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也是我国音乐类研究生初试选拔机制存在的弊端之一,初试分数上线是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作为判断学生读研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以考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术研究潜力、思想政治以及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为主。

互联网线上研考培训热潮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考研“应试化”。在“考研热潮”的刺激下,我国考研培训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从1993 年北京万学教育集团衍生出了我国第一个研考培训项目——海文考研,随后,文都、文登等一大批考研培训机构应运而生。2003 年“非典”来袭,考研培训机构基于无法集中学生统一授课的困难,以新东方教育为代表的考研培训机构开始发展在线教育,尝试以录播课的形式开展线上授课,线上教学模式也由此逐渐被考研学子所悉知。历经20 余年的演变,考研培训机构由淡出单一的线下培训形式衍化为当下主要的四大类型:线上教学考研培训品牌,如考虫、考研帮;线下教学考研培训品牌,如易研教育、文硕教育;OMO(Online Merge Offline)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模式品牌:如新东方在线;OAO(Online And Offline)线上线下兼有的模式品牌:中公考研在线、文都考研。从以上四种模式可以看出,考研机构的培训形式已从早期单一的线下面授课阶段,发展到了与线上直播课、录播课相结合的混合模式阶段。而OMO 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了时间与空间阻碍所产生的考研复习壁垒,比另外三种课程培训模式更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和适用性,培训效率会更高,将是未来几年考研培训行业的主流趋势,以及考研学子们参培的最优选择。

近年来,许多考研培训机构的线下面授课程逐渐转型为线上直播或录播的授课模式。各考研培训机构线上授课从早期单一的外国语、政治等公共课培训,细化到如今各学科考研专业课的相继增设,实现了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全覆盖。如,针对音乐类研究生考试,新东方在线就开设有中西方音乐史、曲式和声、艺术概论等多门艺术类考研相关的专业课。据调查,我国考研学子的考前参培意愿较强,2020年全国研考培训机构用户对于考研专业课培训的需求为39%,年龄段多集中在21-24岁之间,经济学专业用户以18%的占比为研考用户本科(专科)分布最多的专业,艺术学专业用户占比为5%。线上授课模式拓展了教学时间与空间的维度,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课程载体的信息数字化、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学资源的多元化,让考研复习资料的传递变得快捷、便利。从考研培训机构的角度来说,录播课可以反复观看,降低了场地租金等办学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的营业利润。从考生角度来看,网络课程使备考更加灵活,节省了家校往返的时间,缓解了备考产生的情绪压力,提升了复习效率。但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培训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带有商业性质的民营企业。通过考研培训机构短期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虽然许多学子如愿以偿通过研究生初试,但是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也会阻碍其今后的学习与学术能力的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用人单位对高层次艺术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用人学历标准方面也提高了门槛。加快建设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是文化强国的需要,音乐类研究生的扩招已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参加考研培训也成为众多学子成功“上岸”的必经之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Z时代,OMO模式能将考研线上与线下课程的融合发展发挥到极致,受到考研学子的广泛关注,是近几年考研培训市场的主流趋势。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与高分段考生人数翻倍增长等“内卷化”现象的不断激化,让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未来几年的考研热度也只增不减,音乐类专业考研国家线仍将居高不下。面对考研“应试化”“高考化”,我国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选拔形式,正面临着不少严峻的考验,这也关系到我国“十四五”规划期间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目标回归。

猜你喜欢

初试专业学位考研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
我的考研故事
小试牛刀,初试微课堂
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