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舞剧《烽烟桃花飞》的场景寓意

2022-02-09丁诗文

剧影月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烽烟女战士群像

■丁诗文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用文艺讴歌党的光辉历史,再现1941 年抗日战争烽火燃烧的岁月里,华中鲁艺的广大战士在党的领导下所表现的英雄业绩和大无畏牺牲精神,激发今天的人们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弘扬伟大铁军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奋力谱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盐城新时代答卷,从2016年起,历经三年的创作,由我团演出的大型原创舞剧《烽烟桃花飞》(以下简称《烽烟》)终于搬上舞台与广大观众见面。这既是纪念重建军部八十周年的专场演出,也是向建党百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作为直接参与舞剧编创的一员,本人有幸直接跟随原空政邓林导演执导。作为国家一级编导,邓导曾执导过全国全军多部舞剧,其执导风格大气恢宏、气势磅礴;同时又善于从微小细腻处着手,以情节扣动人心。本剧中舞台场景的构思对我的触动最深,启迪很大。

作为一部反映现代战争的舞剧,《烽烟》的开场序幕可谓是出手不凡、扑面惊人,它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你看当大幕徐徐拉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组人物的群像,这群像就是排列整齐的新四军战士。这组群像中每个人都昂首挺胸、仰望前方。战士们的上身是古铜色的服饰,身系腰带,脸上神情凝重,气宇轩昂。手中紧握钢枪与大刀,肩背上印着新四军N4A 字样,看到这组群像,就犹如是见到即将奔赴战场的队伍,这群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战士只待一声令下,就将迅速投入血与火的战斗。群像造型的设计,寓意深刻,它形象地告诉人们当年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人民战争,在盐阜地区这块烽火燃烧的大地上,即将上演的是一场敌我双方的生死搏斗,序幕这样设计,也为全剧华中鲁艺战士们即将展开的故事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为序幕,为何要用这组群像呢?那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挖掘提炼而来的。舞剧《烽烟》的内容取材于1940 年皖南事变后,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命令,新四军于1941 年在盐城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重建军部的子弟兵在盐阜地区与这里的老百姓经过两年多的朝夕相处,结下了鱼水深情。在这块红色根据地上,从全国各地来的一批年轻学生,和华中鲁艺战士们一同学习、工作和战斗,很多战士在战斗中成长。尤其是其中的一群女战士,她们的生命如绽放的兰花,是那样的娇艳。深入群众,减租减息,组织群众学文识字,与当地老乡一同生产劳动,女战士们紧张而又忙碌。然而当战争来临,面对残酷的侵略者,她们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与这群豺狼搏斗。在一次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行动中,9 名年轻的女战士不幸陷入日军重围,在建湖北秦庄壮烈牺牲,其生命灿烂如花。

舞剧以皓、萍、仪、轩4位热血青年为典型,表现了她们从当年的青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从文弱书生最终成长为坚强新四军战士的华丽转身。她们以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全剧成功地再现了八十年前那段火热、激情,悲壮却辉煌的抗战历史。在深入生活的调研中,导演最终选定的现在这个题材,可说是新颖别致、构思独特、唯美凄婉、扣人心弦。序幕中战士群像的创意作为全剧的引子,也是重要的预示,为全剧的呈现起到重要的引申与启迪价值。

三月里的桃花灿烂如火。在舞剧《烽烟》场景设计中有几场特别感人,场面是那样的清新典雅,那样的唯美如画。其中三月桃花的一场,那是美丽的象征,那是生命的升华,是对军民鱼水深情的讴歌,更是对未来充满美好期盼,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憧憬与向往。

当一曲《新四军军歌》大气凝重的旋律响起,在经历过战争洗礼的盐阜区,新四军的到来为根据地带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你看舞台上一群战士们席地而坐,大家跟着华中鲁艺的老师学习文化,阅读毛主席发表的《论持久战》一书。此时一段优美的小提琴声响起,琴声悠扬委婉、动人心扉。原来那是从上海来的轩在演奏由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之歌》。紧张的学习过后,一部分女战士翩翩起舞,舞姿奔放有力,动作大气洒脱,此间的群众也在学跳来自延安的大秧歌,红绸飞舞,步伐矫健,人们在学习劳动之余更享受和平的幸福。

此时舞台上的一角蓝天白云,弯弯的串场河畔的田埂上映出了一株株娇艳的桃树。明媚的三月里,桃红柳绿,河水荡漾,春风徐徐,油菜花香,新四军的首长来到了战士们中间,官兵们一起拉起了家常,商讨打鬼子,建设新中国,共话对未来美好的希冀。这场景的设计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新四军的到来为老区盐城带来的新气象。

我们知道,1942 年的初春,为躲避日伪发动的大扫荡攻势,新四军主力主动向阜宁方向转移,最终选定废黄河堤岸的陈集停翅港,军部就设在一个叫凤凰墩的村落。在这里陈毅军长一边谋划抗击日寇的大事,一边利用空隙时间深入群众,开展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陈军长亲自发出号召,动员战士们帮助群众发展生产,为贫苦人家修房建房。新四军这支来自百姓的队伍,给当地带来蓬勃的生机,这才有了三月桃花映红串场河水,根据地里处处笑语声飞的盛景。

导演构思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我们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力量之源就是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护,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舞剧编导中我们对此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本剧的编导过程,深刻教育了我们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它让我们认识到战争是十分残酷的,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那是无数先烈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生活,以敬畏之心重塑历史,让英雄的形象在舞台上放出光彩,以英雄事迹昭启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永葆党的事业千秋万代永不变色而不懈努力。

舞剧《烽烟》的倒数第二场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也是盐阜人民心中永远的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年那逝去的一个个鲜活生命。1942年在敌人开展的大扫荡前,为保卫根据地胜利成果,转移当地的人民群众,华中鲁艺的战士们深入到各村各户,组织群众向后方撤退。那是一个蒙蒙亮的清晨。舞台上远处火光冲天,烽烟缭绕;近处枪声阵阵,哭喊声一片,转移中的人群极其慌乱。一队鲁艺女战士在忙碌奔波,为群众安全转移争取时间。此时队伍中的一位女同志突然面临分娩,当地老乡也全力为战士们着想,让她们登船转移,在这生死关头,女战士们选择留下继续战斗,并亲手搀扶着即将分娩的孕妇上了小船向安全的村落转移,又迎着密集的枪声冲向新的战场!

火在燃烧,枪声响彻不停,女战士们以极大的勇气帮助老乡转移。当她们完成任务正准备外撤之时却发现已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一条湍急的河面上,小木桥已经被炸毁,后有追兵围困,前面是滔滔的河流,越来越近的鬼子嚎叫声已清晰可闻,9名年轻的女战士不甘受辱,纷纷义无反顾地选择纵身一跳,用毅然决然的勇气,彰显中国女杰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这英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这伟大的一跳惊心动魄、浩气长存!在参加编导这一段时,我每次都是泪眼婆娑,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

婴儿的一声啼哭划破黎明。作为舞剧中的神来一笔,就在众女英雄殉难的那一刻,远处传来了婴儿的一声啼哭,这哭声划破黑暗的黎明,震惊浑浊的世界。这哭声如同一声炸响的惊雷,也预示天即将亮了,太阳就要出来了,它也庄严地宣告,任何反动派都将彻底灭亡,我们将迎来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参与编导、全程感受、执导此剧的过程是我难得的学习机会。作为唯一一部表现新四军华中鲁艺的战斗题材舞剧,舞剧创造了多个第一,在艺术上也载入了我团创作的史册。今后我将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最严谨的艺术追求,力求创作更多更好的剧目,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努力。

猜你喜欢

烽烟女战士群像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周志高
《烽烟图》选页
“红心女战士”陈少敏的传奇人生
群像
群像扫描
写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老菊花更换——记新四军女战士、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乔宏
冰雪女王
冰雪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