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巴洛克时期管风琴音乐流派的起源与嬗变

2022-02-09

音乐生活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赋格管风琴巴赫

赵 勇

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音乐流派是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最耀眼的艺术明珠之一,当时主要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经典之作。时至今日,在音乐界依然占有重要学术地位,无论从创作技法、艺术价值、流传广度等方面都被后世作曲家敬仰、崇拜。 这些曲目众多、极具艺术表现力、充满音乐美学、演奏风格独具特色的管风琴作品,在音乐会及教学中具有不可撼动的艺术地位,是巴洛克时期留给后世管风琴演奏家珍贵的音乐遗产。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巴洛克音乐具有初步完整的体系和相对稳定的艺术形式,达到美学价值和音乐理论规律的统一。研究巴洛克时期管风琴音乐的发展,要追溯到欧洲主要音乐流派的起源和嬗变。

关于管风琴音乐的作品曲式和艺术流派的多样性研究,迄今为止在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创作与表演中都被高度重视,应该精确地研究巴洛克初期、中期、晚期时代音乐流派的风格演变。在探讨这个课题时,需深入研究西欧主要国家的管风琴流派,探究音乐流派产生的先决条件以及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方式。

为了澄清“风格”和“曲式”的音乐概念,通过音乐学文献来考辨具体专业术语。风格(style)是艺术概念,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 曲式(Form musical)是一个多语义的音乐术语,就是乐曲的结构形式。曲式并非一门独立的音乐学科,它是融合了音乐史、音乐美学、作曲技法及不同地区的人文特征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对音乐作品“形式”上的局部认识。“风格”一词在巴洛克具有广义的含义:“风格是历史发展形成成熟的相对稳定的艺术表现,包括音乐作品的类别、流派和演奏,根据相关领域标准进行区分,主要是:1.实际具体的艺术使命(公共社会、日常家庭、艺术功能)。2.履行艺术价值的条件和方式。3.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在探讨该课题时,为了准确地理解巴洛克时代主要流派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态势,应该了解这两个专业术语概念。众所周知,任何国家和民族音乐流派的产生都源于其时代和杰出音乐家的创造性贡献。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在管风琴流派形成的初级时期,三位具有开创意义管风琴作曲家:扬·彼得森·斯威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荷兰,1562-1621),吉罗拉莫·弗雷斯科巴尔迪(Girolamo Frescobaldi,意大利,1583-1643)和塞缪尔·沙伊特(Samuel Scheeidt,德国,1587-1654)都是音乐史上永载史册的音乐家。

一、荷兰管风琴音乐学派的创建

荷兰管风琴学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管风琴作曲家扬·彼得森·斯威林克(Jan Pietersson Sweelinck,1562-1621)。他的名字与这个国家在风琴艺术中取得的最高成就紧密相连。音乐评论家 E.Popova曾说:“管风琴音乐是斯威林克本人和他的学生音乐创作中最具革命性、独创性和历史前景的艺术领域。”荷兰管风琴学派为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管风琴艺术学派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教堂管风琴师,作曲家将精湛技艺和个性元素融入管风琴演奏中。值得一提的是,阿姆斯特丹“老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被认为是当时最受尊敬和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扬·彼得森·斯威林克在18 岁时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家族音乐事业,他的父亲也是一名管风琴师。这一时期恰逢新教鼎盛时期,礼拜仪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管风琴师不再是仪式中的伴奏者,忙碌程度有所降低,而是被赋予在礼拜仪式前、后演奏风琴的权力。斯威林克的名字在第一次管风琴音乐会的演出中受到音乐界的极大关注。他的演奏感情真挚,音乐生动而充满个性,吸引了来自其他城市的听众。 斯威林克每天在教堂演奏两场管风琴独奏音乐会:在礼拜仪式开始之前和之后,相当于完整的音乐会。斯威林克主要演奏他创作的作品:托卡塔、随想曲、民谣旋律的变奏曲和民谣改编舞蹈和歌曲。 斯威林克以著名的音乐家和优秀的即兴演奏家身份而闻名,享有很高的艺术声望,在阿姆斯特丹的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斯威林克的一生中,他从未出国旅行,但他非常熟悉意大利作曲家、英国管风琴演奏家和法国大键琴演奏家的作品。他在创作中巧妙地使用了国外音乐家的作曲技法。例如,在他对管风琴的复调变奏曲和幻想曲中,可以找到法国键盘音乐主题材料的元素,并且在反复乐段结束时增加新的和声功能进行方式与英国民间童谣的变奏相呼应。斯威林克的创作以民间音乐为素材,体现作曲家将本民族音乐与新创旋律融合的特殊才能,并将这些旋律改编为管风琴艺术形式。根据 E.Popova 的观点:“正是在真正掌握复调创作技术和对管风琴即兴演奏的融合中,才形成了斯威林克最初的音乐演奏风格,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从这位音乐家迄今为止的键盘作品遗产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来看,我们也可以判断他在这一领域的独特历史作用。”

二、西班牙管风琴音乐文化

西班牙的管风琴文化始于13世纪,到16 世纪中期,随着西班牙国家音乐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管风琴艺术也随之迎来了繁盛时代。其中,胡安·贝穆多(Juana Bermudo,1510—1555)的著作《乐器研究之艺术路径》,详细描述了键盘乐器的历史发展。这本书的目的是教初学者演奏各种乐器,其中主要是管风琴。同时,作者特别关注了当时已知的古钢琴,在西班牙被称为“monochord”(单弦琴)。

研究西班牙管风琴学派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安东尼奥·德·卡贝松(Antonio de Cabezon,1510—1566)的名字,他是一位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曾在国王菲利普二世宫廷乐队中担任要职。 他的演奏作品类似于寻觅曲(ricercar,16—17世纪的一种器乐曲 )和赋格,以及小型的前奏曲类型(verso/versiglio)。 这些当时深受民众喜爱的作品是西班牙管风琴学派兴盛的标志。西班牙管风琴音乐初期是即兴表演,以400—500 年前创作的乐谱为基础,当时为数字记谱法,后世的音乐家深入研究与破译古老的乐谱。因此,西班牙的管风琴艺术历史长河中长期使用这种记谱法创作作品。

三、意大利管风琴音乐艺术流派

在意大利管风琴艺术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所谓的威尼斯学派,在 16 世纪中叶获得了独立、完整的艺术特征。作曲家阿德里安·维拉特( Adrian Willaert,1510—1586)被意大利学界称为创始人。但在管风琴文化中,作曲家安德里亚(Andrea ,1510—1586)和 乔瓦尼(Giovanni,1557—1612)也为意大利管风琴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作品中融入复调形式,创造了 canzones(抒情诗,源自意大利和普罗旺斯一带流行甚广的音乐体裁) 和ricercars(寻觅曲)。例如,乔瓦尼作品中,甚至可以发现包含插曲的赋格的已按月曲式,他将其称为ricercar(寻觅曲)。威尼斯时代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克劳迪奥·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40),他的管风琴作品以各种复调形式呈现——托卡塔、抒情诗、寻觅曲,表明合唱音乐对当时管风琴艺术风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意大利作曲家兼管风琴演奏家吉罗拉莫·弗雷斯科巴尔迪 (Girolamo Frescobaldi,1583—1644)被认为是意大利管风琴艺术中的领军者。弗雷斯科巴尔迪的音乐风格是管风琴文化的过渡阶段,从 16 世纪的严格复调到 17—18 世纪的新复调形式和流派,使得整个欧洲的器乐艺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作曲家的作品中有一部著名的 stile concitato (激动的风格),更具那个时代的歌剧的特征,起源于蒙特·威尔第,体现在弗雷斯科巴尔迪的管风琴遗产中。由于 15 世纪出现的印刷术,这位伟大作曲家的大量作品得以保存:《幻想集》(1606年)、《托卡塔和帕蒂塔》第一卷(1614 年)、《随想曲和咏叹调》(1624 年)、《托卡塔和帕蒂塔》第二卷(1624 年)、《音乐之花》(1635年)、《抒情诗集》(1645年,作曲家去世后出版)。关于意大利管风琴文化历史,以下流派在弗雷斯科巴尔迪的作品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利切卡尔(ricerca,寻觅曲)是在赋格的艺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种器乐类型。在弗雷斯科巴尔迪的利切卡尔中,作曲家使用了一种复杂的复调技巧,表现在插曲片段中,在横向和纵向水平和声功能运用中,有一个鲜明的特征主题(通常具有丰富的声音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弗雷斯科巴尔迪的创新作曲技法,影响了众多年轻的作曲家,并进一步传播到整个欧洲。此外,意大利作曲家作品中的利切卡尔,基于变奏原理具有明确的曲式结构。这些音乐元素并不是弗雷斯科巴尔迪之前音乐家的特征,因此他可以称为该流派的创新者。

抒情诗(Canzone)是基于歌曲素材的多声部作品。弗雷斯科巴尔迪的抒情诗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性、图形结构和单一性(这在未来将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得到生动体现),在作曲家的管风琴作品中呈现了抒情诗的作曲技巧。

托卡塔和幻想曲。托卡塔是弗雷斯科巴尔迪管风琴文化中的特殊现象。以意大利歌曲旋律为基础,开启了意大利管风琴风格发展的新阶段。作曲家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非常感兴趣。在弗雷斯科巴尔迪的托卡塔和幻想曲作品中,悲剧性的即兴创作占主导地位,音乐的变化和管风琴演奏技巧变化,使得弗雷斯科巴尔迪的音乐充满了独特的解决方法,大胆使用不和谐的和声配置,作曲家称之为《不谐和的随想曲》。

正如艺术评论家 Burundukovskaya E.V.所指出的:弗雷斯科巴尔迪创作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无疑是其自然的而非“建构的”、发自心底的情感表现力。 他的音乐表达的情感世界非常广泛:从悲伤到快乐的启蒙,从专注的冥想到热情。除此之外,人们称弗雷斯科巴尔迪的音乐为“意大利巴赫”的音乐,其特征还在于对比和人物的动态、形式的分形性、流派的相互渗透等等。

四、德国管风琴学派起源与演变

德国管风琴学派的完整艺术体系对世界管风琴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德国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在管风琴音乐界被称为“古典”学派。

约翰·弗罗伯格(Johann Froberger,1616—1667)是四套组曲类型的创始人。作曲家的键盘作品代表了各种流派:托卡塔、随想曲、抒情诗等。弗罗伯格开始使用标题音乐,他创作了大量即兴类型的前奏曲,他的作品影响了众多的德国作曲家。巴洛克时期管风琴艺术的巅峰——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乔治·博姆、约翰·帕赫贝尔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遗憾的是,弗罗伯格的大部分著作都是以手稿形式流传于后世,生前并未公开出版。

约翰·卡斯帕·库尔(Johann Kaspar Kerl)是德国著名的管风琴作曲家。 作为弗罗伯格的学生,库尔留下了许多弥撒曲、圣歌、管风琴、托卡塔和其他键盘乐曲的前奏曲,这些乐曲风格高贵且独具匠心。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乔治·穆法特(Georg Muffat,1653—1740) 是管风琴文化中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他曾在多个欧洲城市:维也纳、布拉格、萨尔茨堡、帕索任管风琴师。穆法特的作品成功地改变了意大利和法国的传统,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语言,成为巴洛克晚期的重要特征。因此,在他的协奏曲中,作曲家结合了法国器乐组曲和意大利协奏曲的元素,赋予该流派独特的魅力, 穆法特的管风琴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德国管风琴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塞缪尔·沙伊特(Samuel Scheidt,1587—1654),他是德国中世纪管风琴学派的创始人,著名作曲家和教师、教堂管风琴师。 沙伊特公开出版了三卷合集《新符号记谱法表》,包括各种形式的管风琴和键盘作品:托卡塔、幻想曲、民歌和合唱曲调的变奏曲、赋格曲等。

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1637—1707 )是北德管风琴学派的杰出代表,近三十年来一直担任吕贝克圣玛丽教堂的管风琴师。布克斯特胡德精湛的琴艺,完美地表现了不同艺术流派的音乐情感和风格。在管风琴音乐创作中,作曲家演奏了前奏曲、赋格曲、合唱、帕萨卡利亚和恰空。创新在管风琴前奏曲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从一部开启礼拜仪式的小作品,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前奏曲演变成了一部大型作品,通常由一首前奏曲、几首赋格曲、宣叙调和对比鲜明的即兴部分组成彼此。正如 Y.Evdokimova 所说:“即兴创作旨在反映虚幻的混乱、不可预测的自发世界。就声音的悲剧张力而言,一些管风琴幻想赋格可以与巴赫的赋格相媲美。即兴和赋格结合成一个单一的音乐整体,创造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感知世界到另一个层次的多阶段切换的浩瀚画面,它们的动态凝聚力,紧张的戏剧发展线,向着终点不断变幻。这种奇特的自由形式成为作曲家管风琴创作的标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圣咏合唱团的音乐风格,布克斯特胡德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 他的作品以德国新教合唱团的主题为基础,是合唱旋律发展的生动展示,音乐和诗歌文本具有微妙的关联,音乐旨在传达文本的含义。

约翰·帕赫贝尔 (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是德国作曲家和管风琴家,他的音乐作品代表了南德管风琴文化的顶峰。作曲家的作品大约200部,其中管风琴和键盘作品具有特殊意义。帕赫贝尔的音乐受到意大利和南德作曲家作品的影响,他本人被认为是J.S.巴赫的直接前辈之一。 帕切贝尔的特点是:管风琴(键盘)作品数目巨大;使用简洁、清晰的民间旋律;大胆创新的即兴演奏;对合唱艺术领域的重大贡献, 创作了新颖的管风琴三重奏形式。作曲家在管风琴音乐的运用中引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小合唱赋格,即赋格,主题是合唱旋律的一部分。赋格和赋格前奏曲是帕赫贝尔作品的代表之一,作曲家用一系列新颖独特的和声组合使赋格曲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力。

众所周知,管风琴音乐的兴盛与伟大的德国作曲家、欧洲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名字关联密切。 作为一个天才的复调音乐家,他将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艺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J.S.巴赫管风琴创作是无比辉煌的,他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约 250 部作品。童年时期,当作曲家在阿恩施塔特担任教堂管风琴师时,开始了创作管风琴作品。其中,斯威林克和布克斯特胡德对他的影响显而易见。魏玛时期也创作了众多管风琴音乐传世杰作。当巴赫在安哈尔特科腾的利奥波德王子的宫廷乐团担任管风琴手时,公开出版了部分管风琴作品。在莱比锡的创作阶段,巴赫改变了演奏风格,将“前奏曲赋格”具体化,重视不同节奏的音乐效果。巴赫的管风琴创作是他所有艺术的核心。对于巴赫来说,管风琴是一个能够展现作曲家天才思维的管弦乐队。

J.S.巴赫的合唱前奏曲创新之处在于,作曲家利用各种语义元素将对合唱文本意义的理解融入音乐中。巴赫的这些作品以新教合唱为基础,起源于德国民间的音乐素材,丰富了音乐结构。巴赫将合唱艺术的流派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后世作曲家的教堂合唱作品难以比肩,巴赫合唱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走向都很严格,但在音乐表现上却异常丰富。首先,巴赫的赋格曲不同于他之前音乐家的管风琴和键盘赋格曲,其音量和声部的色彩对比不同。除了增加赋格的主题旋律之外,音乐素材的编配也充满奥秘。作曲家使用了多种作曲技法,主题素材层次分明,音乐形象的内在动机在连续变幻中。巴赫赋格的主题建立在为新教合唱的传播方面,巴赫的作品无穷动、无穷尽、无穷乐,充满了宇宙和谐的平衡理念,人间大爱的悲悯与慈悲。

在巴赫之前的作曲家中发现了两卷作品《前奏曲与赋格》,其中第一卷介绍赋格,巴赫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包括前奏曲、托卡塔曲或赋格前的幻想曲。根据巴赫的规划,第一部分是即兴的自由开始,而赋格则应该是音乐组织的化身,所有的发展都服从于逻辑和规则。第一部分的即兴性质可以包含以下特征:“一般形式”的运动,动机的变换发展,节奏的自由变化,不同性质的旋律,明亮的和声功能。和谐统一仍然是巴赫创作的重要理念,不仅表现在一个音符的意义上,而且植根于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和赋格曲等。

对巴洛克时期欧洲作曲家管风琴音乐流派的回顾和探究,使我们能够追溯流派演变历史进程。尽管当时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信息交流缓慢,作曲家们仍然冲破阻碍相互学习,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合了不同流派的作曲技法。如果我们回顾伟大的巴赫的音乐遗产,可以举出很多优秀的作曲家的名字,他们的作品以独特方式影响了创作个性的形成。他们是:约翰·帕切贝尔、乔治·博姆、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海因里希·舒茨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巴赫在他的创作中借鉴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管风琴作品,将同时期优秀的作曲技法、音乐理念融入自己的音乐中。因此,巴赫从帕赫贝尔那里汲取了民歌亲和力,风格的严谨和清晰性,以及对合唱作品进行赋格处理的深思熟虑的方法。众所周知,巴赫青年时期作品是用帕赫贝尔的赋格风格写成的。从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音乐中,我们可以追溯巴赫作曲结构的丰富戏剧性和对管风琴声音的吸引力。海因里希·舒茨(Heinrich Schutz,1585—1621)是巴赫在清唱剧音乐领域最伟大的前辈之一,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基础。

因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作曲家遵循民间音乐传统和世代相传的原则是多么重要。尽管当时的大师们生活在欧洲不同的地理区域,但由于管风琴音乐流派借助教会的势力广泛传播,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欣赏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管风琴经典名作。

J.S.巴赫对管风琴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跨越时空的。 这位复调大师创作的音乐作品蕴含着巨大的深刻意义和渊博知识,我们至今还无法完全揭示,其他作曲家创作的所有体裁都被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音乐界的天才,巴赫将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艺术提升到音乐奥林匹斯山的巅峰,让后代的音乐者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古典艺术。

猜你喜欢

赋格管风琴巴赫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演奏技巧的对比性研究与思考
巴赫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七问管风琴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帕切贝尔的管风琴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