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北斗”故事,诠释“北斗”精神,焕发“北斗”力量
——《中国北斗》以“长篇报告”镜照“大国重器”
2022-02-09陈善君
◆陈善君
湖南军旅文学作家龚盛辉,用心用情用功创作的重大科技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国北斗》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引起文学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北斗系统及其建设应用本身就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正如本书作者龚盛辉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北斗,组织千军万马,克服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是目前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建设最难的航天科技大工程。”中国北斗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又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关注度自然高。加之航天高科技新领域建设与发展保密的因缘,一旦撩开它神秘的面纱,众人更会迫不及待加以关注,成为热点当不以为怪。另外,本书的写作,也是作者“写的所有的书中最困难、付出最多、收获最大的”,是比较成功地解读了这个航天领域的高科技系统,让你看得懂、读得进,有所思、有所悟,感受到力量和信心,是能够匹配得起这件“大国重器”的“重头作品”,是“中国北斗”最生动形象、深刻而又温暖的说明书,确实能给人许多新的感动、认识、启发和思考。《中国北斗》喜获鲁奖,实至名归。
一、精准而又跃动的叙述,为“北斗技术”作出科学说明
作为高科技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它具备授时、定位、导航、通信四种功能,概括可谓全面精准。一开篇,就让人对这件“大国重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这也为全书解说、叙述、说理、议论,理出了一个总纲。纲举目张,接下来对全文进行分叙。
首先,分叙它的定位功能。要为别人定位,首先要定好自己的位。在“北斗一号”建设中,中国依托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通过掌握运用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成功建成“双星定位”系统;在“北斗二号”建设中,中国运用地球静止轨道、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技术,建成“混合星座”系统;在“北斗三号”建设中,中国突破创新已有的“天罗地网”技术,创造性地建成“星间链路”系统。因此,2020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发出贺电。“中国北斗”由此宣告成功实现从服务本土、覆盖亚太、链接全球的定位导航“三级跳”。
其次,分叙它的导航功能。《中国北斗》告诉我们,做好导航这件事,不难但绝对也不易,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做到“看得清、抓得牢、跟得上”。中国通过突破双向测量关键技术,研制出高精密、高稳定星载测距接收机,确保精密测距指标达到一纳秒以内,如此“快捕精跟”,可谓“眼疾手快”,让目标匿无所匿、遁无所遁、逃无所逃,对于目标“在哪里”“去何方”“怎么走”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北斗三号”现已建成为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导航功能丝毫不逊色于GPS、格罗纳斯和伽利略等导航系统,完全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服务。
第三,分叙它的授时功能。《中国北斗》告诉我们,所有的导航系统,其实质就是变宇宙时空为“人”的时空,变物理时空为“心理”时空,把时空变为“知识”,要能够为人们随心所欲地掌握和运用。作品引用卫星导航专家的话说:“时间,是卫星导航的心脏。”也像有人说的“玩卫星导航,说到底就是玩时间。”《中国北斗》告诉我们,中国星载原子钟从无到有、从没有精度要求到高精度、甚高精度要求,从铷原子钟到氢原子钟,从引进到领先,从定位精度要求优于10米、授时精度优于50纳秒,到三百万年差一秒,从确保“后墙不倒”(122),到“领先世界”(129),北斗授时技术突破太大了,实在让人惊叹。
最后,分叙它的通信功能。书中明确告诉我们,中国北斗“在世界上首次设计了系统的通信功能,让系统不仅像GPS那样能让人知道‘我在哪里’,这种当时独有的功能,还能告诉别人‘我需要什么’。”千万不要小看通信功能的设置,它有时甚至就能够开辟出“生命通道”。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关头,如果可以进行通信,那就能够加强抢救的针对性,从而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汶川地震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北斗一号”最终成为“救灾之星”“中国福星”。短报文通信曾是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世所公认的十大创新之一,它当时设计承载120字符。然随着北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可以承载更多字符,甚至可以传送音视频,优势将更为凸显。
至此,全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北斗”卫星的四大功能,及其实现的技术途径。我们知道,卫星是要上天的。因而,全书又有选择性地讲述和介绍了我国的“一箭双星”“一箭多星”“擒雷捕电钻云缝”、降服“太空魔王”、镇住“伪距波动”、“惊心动魄七秒钟”、排除卫星“脑梗”等卫星发射和维护,以及有关的高增量、多频段、大功率等一系列高难度的关键技术和精彩故事。早在2007年,我国北斗二号正处在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中国北斗人就总结相关经验,编写了一本《航天器总体设计禁忌》,成为我国火箭发射和卫星设计技术的入门秘籍和集成大全。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书中其实还安排了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讲述北斗应用中的民营产业团队的理念和实践故事,因为众所周知,北斗的民用功能也是非常重要和强大的。叫得最响的“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实质上主要还是就北斗的民用服务而言的,是指其能够为全世界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质量、高水准的民用授时导航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北斗”确系“目前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建设最难的航天科技大工程”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之一。作者因其军旅经历,所以能够了解清楚,做到真实介绍不走样;又因其文学经历,故能择其要点、层次清晰地准确加以表达。全书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北斗系统整个的建设的时间顺序展开,以《凝眸神州》《放眼亚太》《极目寰球》为题将全书分为三大篇章,用17章69节28万的文字全景式记录了中国卫星导航工程建设,从“北斗一号”立项,“北斗二号”突出重围,到“北斗三号”服务全球的26年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经济条件的制约;需要攻克的一个个难关,一道道险阻;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和不同层级的想法见解;真可谓是千头万绪,说来话长。然而作者却提纲契领、纲举目张、串珠缀玉、有条不紊地真实、精准地加以解说,对于这样的“大国重器”的解说诠解,全书篇幅并不显得冗长,这完全得益于作者收放自如的叙述策略和内容抉择,对于细枝末节和不产生整体作用的实践、事件、技术、功能、作用等的叙述全部“跳开”,从而保留整体叙述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可读性和吸引力,故而显得简练而不简单。“重头作品”并不需要“长篇累牍”。
二、深情而又克制的记叙,为“北斗精神”作出生动诠释
作为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显然不能只满足于成为一份“说明书”。文学即人学。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自然也要讲好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北斗卫星虽然长年累月高悬于茫茫长空,但遥望的眼、牵挂的心却始终是热的。高科技工作需要冷静理性,高科技工作者却需要热情韧性。《中国北斗》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攻克北斗高难技术的背后,正是这样一群热情韧性、团结一心、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人。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付出和刻苦钻研,换来“中国北斗”拥抱世界、照耀全球。
《中国北斗》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北斗人”的故事。书中告诉我们“中国北斗”的建成应用,离不开每一个“北斗人”的艰苦努力。尤其是,凝结着我国无数老中青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中国北斗》中最为动人的故事,当属老中青三代科学家。
老一辈的,有“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主动担当作为,敢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困难、高瞻远瞩的科学家精神,牵头提出“双星定位系统”方案。有“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立项时毅然受命,一直为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呕心沥血,坚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直至85岁高龄才退出“总设计师”岗位。有52岁临近退休却仍改行干北斗的测控专家谭述森,担任北斗地面运控系统总负责人,顶住重重压力,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北斗一号的总体设计……
中年一辈的,有几经专业变换,却始终矢志不渝,最终在蓝天上悬挂了两枚大大的“蓝天勋章”的范本尧。有凭着一股闯劲,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就了我国卫星系统“东三平台”高性能的李祖洪。有突发脊椎病晕倒送医的副总师张素成,哪怕是用担架抬着,也要上机房,去排除设备故障。有对国家爱得太深、对北斗爱得痴迷,却对自己和亲人亏欠太多的“轴姑娘”———“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总师周建华。有“一周不到下面去看看,就觉得没底”,老把自己当小学生的总师谢军。有视卫星如自己“孩子”,全身心付出、不计回报的美女总师杨慧。有“把中心当成家、把卫星当孩子、成员当亲人”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灵魂总师”林宝军……
年青一代的,人员更多了。提出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一崭新方案,并在严格论证后获得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全力支持。使得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正是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团队。他们睡铁皮房、啃方便面,甚至到最后紧急关头,几十位年轻人吃住都在联调大厅,夜以继日,群策群力,最终创造出设备性能接近突破理论极限的圆满奇迹……这里面当然不乏“只要北斗好,甘愿当孙子”的郭树人,他一心扑在北斗事业上,连父母亲逝世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得上。还有没有时间谈恋爱的小吴。有终止妊娠、来不及休完产假就上岗的年轻“老北斗”王莉。有王博士为了早日研究突破“快捕精跟”技术,最后只留下7天时间“下油锅、滚刀山”,最终拿出得到极高评价的博士论文,成为第一个“北斗博士”……
此外,还有像“庄教授”,宁愿放弃在美国的优渥条件,也要在中国不撞破南墙不回头搞“北斗”,并鼓励年轻人“干成了算大家的,失败了我顶着”。还有“王教授”“杨教授”“贺研究员”“欧博士”“郭工程师”等等数不胜数的北斗人,尽管他们同样地拥有那么多的光辉事迹与突出贡献,然而为了保密的需要,他们在书中连姓名都不曾被完整地“报告”出来。
可是无论如何,我们也都知道,是他们——全体“北斗人”用信念、汗水、心血和智慧最终熔铸成为一种精神,与北斗同在、与日月同辉,映照着神州大地的滚滚历史长河。作者在记叙他们的光辉事迹时,曾真挚地说到过“每采访一个北斗人,就被他们感动一次;每写一个北斗故事,就受到一次北斗精神的洗礼。这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洗礼,赋予了我坚持下去的激情”(见《龚盛辉:高科技时代的文学小蜜蜂》)。因为懂得,所以深情;因为懂得,所以不敢放肆。作者在表现“北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时,往往下笔含情,然而,面对这样一件“大国重器”,面对这样一种“大情大爱”,作者实在不敢随便“煽情”“炫技”,特别是他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庞大、优秀而崇高的群体,故其记叙只能节制和内敛。如此,反而尽显作品温情披纱下的深刻蕴含,让“北斗精神”不再遥远,而是显得那么地可信、可爱、可敬。
三、冷静而又投入的说理,为“北斗灵魂”作出形象剖析
《中国北斗》以时间为线索,以技术的突破和精神的凝聚为节点,纵横交织、点线面结合,真实、立体地再现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建成与应用。北斗技术的突破委实令人叫好,北斗精神的形成委实令人感动。然而,书中告诉我们,这其中还有一种东西更为宝贵,那就是独立自主的品格。独立自主无异于“北斗灵魂”。
这种灵魂是现实逼迫养成的。中国北斗开建在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之后,按理说,是可以引进和学习来的,早期的建设速度会比较快的。然而,对于这样的高精尖科技,所有他国无一例外都不愿意轻易出让。在《中国北斗》中我们看到,从卫星导航技术问世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人承诺将GPS民用部分向世界免费开放,同时又坚称将运用GPS手段保卫美国利益。如此在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下,怎么办?那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从头开始,攻坚克难,不惧技术封锁,勇攀科技高峰,竭尽全力做出自己的“高精尖”。
这种灵魂是主动追求而致的。“北斗”初起,我们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诸多困难,但是我们的党和政府、我们的科学家们对此的回应是坚定不移的:不认可美国对于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垄断,不允许中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攥在别人手里”。《中国北斗》让我们看到,有些东西虽然暂时可以被卡住,但是中国人没有干不成的;国外能行的,中国一定能行;国外不行的,我们也行。立足于中国科研,立志于中国创造,中国要干就要比国外强!独立自主,中国人说得到也做得到。《中国北斗》告诉我们,2020年6月23日,我国提前半年已经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由此标志我国由航天大国迈进航天强国。外国人再想卡我们的脖子就难了。
客观真实是报告文学写作的根本要求。作者通过或主动或被动,然而却是真实场景的再现与客观事实的描叙,充分反映和说明了在航天高科技领域,中外确实存在不同的理念和做法,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包容、开放、共享和创新。这样,作者在冷静的、波澜不惊的比较分析中,让我们国家和民族、人民“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形象生动、亲切自然地加以展现出来,而不带丝毫的自卑或民粹。
四、客观而又热情的存录,为“北斗道路”作出全面传记
《中国北斗》告诉我们,我国北斗导航系统从一开建,就一直受到各个方面,尤其是西方的猜疑、嘲讽甚至是挤压、打击,所以我们只能依靠独立自主,搞一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北斗道路”,完全就是一条“创新之路”“中国特色之路”。
“北斗一号”刚起步,采用的的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就独辟蹊径超越了国际同类技术,创造出设备性能即将突破理论极限的圆满奇迹,使得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北斗二号”建设时,我们创造性地建成并运营“混合星座”,被誉为“为人类卫星导航事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国外同行称赞其为首创性的“中国星座”方案。2020年7月,在历经2000年北斗一号服务中国和2012年北斗二号服务亚太两个阶段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科学家团队又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星间链路”方案,前所未有地在天上架设起“高速公路”,开放全球服务后以其信息通畅、安全可靠迅速赢得了世界性的信誉。
对于如此“创新超越”、富于“中国特色”的“北斗道路”,作者满怀由衷的喜悦和热诚的赞颂。然而尤为可喜的是,作者并未被成绩冲昏头脑,而是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并告诫我们,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起步就算晚了,加上受到当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和束缚,我们国家只是依靠科学家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一代代、一点点、一步步地实现赶超,使北斗导航系统能够成为当今三大独立自主的一流导航系统之一。我们跟其他两大系统还是需要合作交流,共同进步,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北斗系统要成为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PNT),还任重如山。见其长也见其短,热心传客观记,《中国北斗》终究成为“中国北斗”的一部信史、一面镜子。
诚然,仰望星空,由数十颗人造卫星组成、代表着“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新时代北斗精神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以卓越的技术、无私的情怀拥抱、温暖着全世界。而这本《中国北斗》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以情感为原点、以精神为动力、融合技术、形象、灵魂为一体,打造成为了一部综合立体全面的“北斗史”。天上的“北斗”给你科技的力量、自信的力量,手中的“北斗”给你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当然,这本书如果能够把人、事、情、技、魂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加自然一些的话,产生的力量将会更大。“中国北斗”让人期待,本书作家的创作道路也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