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文艺评论力量
2022-02-09徐粤春
◆徐粤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展文艺事业指明了目标方向、提出了原则要求。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文化建设部分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把“自信自强”写入报告主题,成为贯穿报告始终的主基调,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部署提升到了战略重心的高度。
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不可能形成独立的文明形态,不可能实现民族的现代化。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一方面,文化自信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依托,生成并涵育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来源。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在这场巨大的历史的文化自信自强跃迁中,努力成为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以自己丰厚的学养、深邃的眼光、犀利的判析,引领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绘就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底色,为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导、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动。
一、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恢弘气象,从伟大实践中汲取自信自强源泉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新时代十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十九大以来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这些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力量之源、底气之源、信心之源。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对讴歌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的文艺作品给予讴歌,对赞颂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的文艺作品给予赞颂,对褒扬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文艺作品给予褒扬。以富有理性光辉和感性温度的评论,揭示历史真理、昭示人间正道,增强创作者和鉴赏者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有抱负有担当的文艺评论绝不会对历史巨变闭目塞听,绝不会对伟大成绩无动于衷,绝不会对时代主题散光脱靶,绝不会对文化使命失语失声。
二、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根基
文化自信自强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理论的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对于文艺评论工作而言,就是建设中国文艺理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蓬勃发展的实践现实,亟需文艺理论和评论不断作出有力阐释。这是一个需要中国文艺理论,也必然会产生中国文艺理论的时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和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文艺评论界的时代课题。
在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系的路径中,文艺评论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既要在理论维度上开展学术探究,更要在实践基础上展开提炼归纳,从艺术作品、艺术样式、艺术载体、艺术环境、艺术消费、艺术趋势等具体议题出发,概括出中国文艺实践的独特经验和样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色,形成立足中国实际的理论命题和自信自立的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形态。在理论建设上,应警惕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蚀,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中国理论不是西方理论改头换面的再版、翻版,更不是西方理论的注脚和例证,努力纠正“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文化自卑心态。同时,我们要防止文化封闭和文化自大,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尊重不同文明形态的差异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回答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在答问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文艺评论实践中,及时回应关切,成功解答问题,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有效方式。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期待,面对当代文艺创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潮流,面对古今中外文艺理论资源的新研究、新发现、新进展,面对全球化、媒介化、消费化语境下文艺领域的新变化、新挑战、新趋向,文艺评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应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评论的根本标尺,立足生动鲜活、五彩斑斓的中国文艺实践,运用更具阐释力、影响力、引领力的中国文艺理论,回答“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怎样弘扬真善美、怎样批驳假恶丑”这个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这个要求对于文艺评论工作者而言,就是回答新时代的审美之问、艺术之问。真善美是艺术永恒的追求。回答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是文艺评论的根本职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文艺评论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就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新时代的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怎样弘扬真善美、怎样批驳假恶丑”,这是文艺评论的文化责任。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坚守我们的文化理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这是回答好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的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文艺评论还要勇于直抵现场、直面问题、直击要害,大力弘扬文艺作品中展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风貌、抒写人性光辉的真善美,勇于揭斥不良文化倾向、畸形审美观念、怪诞艺术现象的假恶丑,从审美层面、艺术层面回答解决当代文艺实践乃至社会实践的现实问题,努力矫正创作误区、澄清审美迷思、提升鉴赏水平、引领社会风尚,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