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发展理论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阐释*

2022-02-09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现代化时代发展

孙 赫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612)

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呈现出多元化的内在路径。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层面来分析,教育的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还是促进人的发展问题,人的发展的不断实现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指标。所以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这一理论视角来阐发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实质推导出,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来分析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具有实质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阶段性与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依次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第一,人的依赖阶段表现为人的发展的前现代化。这一阶段由于人类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贫乏,社会关系仅限于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和族群关系,人的发展只能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这种狭隘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能力与个性的发展。人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下受制于自然共同体的需要,个人的需要只能服从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需要。因而,人的自主能力相对低下。第二,物的依赖阶段表现为带有局限性的现代化(也就是物奴役人的现代化)。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口的增多和交往的扩大,人们之间依赖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社会交往逐渐丰富起来,突破了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狭隘,使得人们的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因而,基于商品和货币的世界性交换,人的发展也具有了世界性质,人的自主性得到巨大发展。但是人的发展受制于物,“物”支配着人,导致人无法自由全面发展。第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真正是人的现代化。在这一阶段,人的需要不再是商品和货币,而是劳动本身,从而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的发展不再附属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牺牲个人能力的发展,也不再附属于“物”,而呈现畸形式发展,而是自由全面地发展自身的一切能力。因此,从人的发展这三个阶段,可以分析出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和优势。

第一,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面对的问题,既有“人的依赖”的残余,又受到“物的依赖”的影响。面对于这一问题,要充分利用“物的依赖”来消除“人的依赖”,同时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超越“物的依赖”。“教育现代化必须回归育人的原点,即提升人的现代性”[1]。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教育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必然也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制度优势来促进教育现代化。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教育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我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既能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牵制资本对教育的影响,又能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消除阻碍教育现代化实现的羁绊,把人的发展从旧式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因此,明确我们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彰显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克服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现代化中受制于资本的影响,从而导致的高额教育费用、教育不公平等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把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我们根本问题指向,努力维护好教育的公平正义,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教育制度优越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内在原则与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

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但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促进人的发展,从促进人的发展的哪些方面来实现教育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的基本原则可以划分为: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从这四个原则出发,来深化人的发展的丰富内涵,对于以人的发展来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人的需要的发展原则指导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的美好教育需求为目标。人的需要发展原则认为,人的需要是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升级,人的需要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而新的需要是更高要求的需要,而更高的需要反过来会促进人的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的发展既然要实现现代化,说明人民群众对教育需要的提升,需要高质量且更公平的教育,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和内容。教育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在满足人民的更高需求,当然人民更高需求的不断满足还会反过来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因此,以人民对美好教育需求为目标,可以加速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二,人的能力的发展原则指导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以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为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能力的发展,主要强调体力和智力,他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以此为理论基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作为根本,需要人的强健体质作为保障,需要人的激情力作为推进,需要人的意志力作为支撑。人的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在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人的能力的根本表现在生产力层面,而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既要培养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实现科学技术的变革,又要锻造人的坚强意志投入到社会生产中,还要确保人的健康体魄作为能力发挥的前提,根本上促进社会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

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原则指导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以拓展人的世界性视野为路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建立起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的需要不再拘泥于一定的共同体中,而逐渐具有了世界历史性,人的需要的满足可以从世界上各个国家调动资源。人在这一世界性的交往中也呈现出多样化和自由化的发展,突破了依赖自然共同体的个性的单一化,基于商品和货币的世界性交换,人的发展也具有了世界性质。所以,教育的现代要鼓励新时代中国的人加强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交流,这样人民可以学习世界上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也可以把中国人民自己的思想和技术传播到国外,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服务于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不断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因此,“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在全球社会现代化及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其观察视角,也需要一种兼顾共性和特殊性的中国视角”[3]。

第四,人的个性的发展原则指导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为根本。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的这四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和渗透的,是一个总体的有机体。基于四个原则的内在关系,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发展的共同表现。所以,这个有机体的根本在于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体现,充分彰显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我们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不能偏于一隅,而要整体上推进人的发展的四个原则,但也要注重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作为实质性的根本,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内在核心。相反,人的个性的发展也从根本上凸显出教育现代化的内在成果和有效机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呈现出的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乃至社会整体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发挥了与日俱增的主观能动性。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历史实践性与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基于不断地进行历史实践基础上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人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实践性。所谓人的发展的历史实践性,是基于实践的基础上呈现出的历史性,也是就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新的需要又促进人不断改造自然,从而呈现出人的实践的历史过程。而在这历史过程中,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不断深化,也就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发展,从而呈现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基于人的发展的历史实践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

第一,教育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实现是奠定在充分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充分发达的经济基础是基本的物质保障,在这一基础之上,人们的精神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文化、科学、艺术、哲学等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发展起来。没有一定的物质实践基础,人民群众的精神实践将沦为空谈,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也只能归为空想。然而,充分发展的经济基础还能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实践活动创造充分的时间。人民从事基本物质生活的时间得以缩减之后,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从事精神生活,从而也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二,教育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精神实践活动为目的。人民群众的物资生产实践活动只是为现代化事业的历史实践提供经济基础的保障,在这一保障之上的精神实践活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更高级的历史实践。人民群众的精神实践活动既是人的发展的高级表现,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精神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生产活动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来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把人从物质生产中逐步解放出来,克服“物的依赖”弊端,引领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提升。

第三,教育的现代化基于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推进。教育的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的提出和实现,来源于新时代中国人的发展的现实和愿望,要基于人的发展历史实践性上来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旨归,而且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实现进程的最高指标和终端显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多年来中国政府对教育的认识和深刻理解汇集其中基于此”[5]。文件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由“重要进展”到“总体实现”的不断迈进,并为未来2050年的“全面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要以人的发展的历史实践性作为根本的衡量标准。如何把握这一根本衡量标准,可以从人的需要的不断变化入手,人的需要的质量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人的发展的不断进步,从而彰显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取得成效,反之亦然。总而言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教育现代化,既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历史耐心,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人的发展的动态变化,以作出应有的政策调整。

结语

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既要面对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要具有国际视域,把握人类教育教育现代化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理论视角用于指导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基于人的实践活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旨归的教育现代化,既超越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凸显的人的自主性缺乏,又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模式中凸显的资本逻辑弊端。当然,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还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的建构,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现代化的有益经验,从而彰显出新时达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办好中国人自己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现代化时代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