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研究
——基于恩施州舍米湖村的实践

2022-02-09曾书清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文旅共同体

曾书清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主旋律,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庞兴雷.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 -08 -29.。2022 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指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中国政府网.三部门联合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EB/OL].[2022 -06 -27].http:/ /www.gov.cn/xinwen/2022 -06/28/content_5698069.htm.。这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旅游则是展示、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可行途径。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促成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还有利于中华文化根深干壮、枝繁叶茂,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常坐拥优美生态、旖旎山水、秀丽风光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也是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人文资源荟萃的节点,更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层单位。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开发热潮相继迭起的当下,如何利用好各类资源禀赋,在广大民族地区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文化旅游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兼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现实问题。

现有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研究存在理论和实证两种取向。有理论研究认为,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自觉的社会心理认同,需通过经济发展、宣传教育、文化浸染等途径(3)赵英.新时代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18,(4).。就工作实践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方向与路径的关系(4)罗彩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路径思考——基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的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更多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如透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莫代山,王希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互促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资源主人(6)张群辉.“共享”发展理念与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研究——以元阳新街镇箐口村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8,(3).、旅游市场化运作(7)杨耀源.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J].社会科学家,2021,(4).等视角,提出民族地区文旅资源开发应坚持民本思想,将文旅产业与地方民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然而,从文旅融合视角切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研究仍然缺乏,理论思考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更加鲜见。因此,本文拟基于恩施州舍米湖村的田野调查,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何以可能。

二、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关系

为实现旅游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必要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方文化产业振兴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科学规划文旅产业以发挥其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作用,使共同体意识在民族文化旅游区有形、有感、有效地落到实处,其前提是厘清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间的关系。

(一)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价值目标根本一致

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有根本一致的价值目标,二者共同锚定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旨在活化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加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价值归宿。显然,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先天优势。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对于传统旅游业态的更新作用,不仅在于推动地方文化与民族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更在于加速不同文化的族际传播、交流和碰撞,进一步畅通各民族彼此接触、彼此欣赏、彼此学习的渠道,形成从“各美其美”向“美人之美,美美与共”(8)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转变的民族团结新境界,因而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殊途同归。另一方面,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长远和根本之策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建工程提至战略高度。文化认同是强化身份认同的必要条件和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它既是共同体内部的情感连结,也是民族认同的最高层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即是通过中华文化认同汇聚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9)王学荣.“多元一体”的逻辑构式: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敞显[J].宁夏社会科学,2022,(2).,这与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正相符合。

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各民族在中华大地的多样环境和历史长河中形成不同形态和层次的文化认同,沿民族结构渐次上升为中华文化认同。由此观之,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根本,培养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既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作用方向。总之,在民族地区同步发展文旅产业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目标,通过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文化认同、深化中华民族认同、铸牢共同体意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

(二)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逻辑理路高度契合

文旅融合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将服务群众视作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首先,文旅融合发展所需的资源取自各族群众。各民族在生生不息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今人留下的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高度凝练而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同时也是支撑现代文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来源。其次,文旅融合发展所依托的主体是各族群众。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无不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各族群众则是主力军。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质是将文化资源转为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本,而各族群众作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持有者和继承者,在资源转化与资本运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言自明。最后,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果造福于各族群众。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农业、服务业、工商业等产业的高效配合,离不开对各类资源禀赋的综合利用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因而具有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均坚持“民本”思想,亦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文旅融合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样如此。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品牌,需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原则,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主人公作用,营造一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族际关系(11)李然,王徐.社会治理视域下乡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优化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区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1,(5).。综上所述,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顺畅推进,都要求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者具有高度契合的逻辑理路。

(三)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路径广泛相交

在实践路径上,民族地区开展的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存在大范围交集,集合内的诸要素对双方均真实有效。从工作基础看,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将文化底蕴作为共同的出发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于各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根基,这为各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史实遵循,亦为民族地区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源禀赋。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优势,使其迸发生命活力。从开展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看,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共同的着力点。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特色村寨大多地处偏远,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所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更多地惠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12)王延中,管彦波.云南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与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民族研究,2014,(3).。通过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系列建设,以文旅经济发展联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同发展、同繁荣、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从工作成效及其评价来看,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将服务群众作为共同的落脚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1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09 -28.,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故此,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是在民族地区发展文旅产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工作成效评价则取决于其能否更好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旅融合模式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沿民族文化振兴与旅游富民的路径螺旋上升,在文化保护利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齐头并进,最终与文旅融合汇聚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合力。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路径首尾衔接、多点交叉,实际工作难舍难分。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整体可归属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效路径的子集,二者广泛相交。

三、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方实践与问题

舍米湖村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东南方,共有6 个村民小组、210 户、700 余人,其中土家族占97%,汉族、苗族等其他民族占3%。近年来,舍米湖村以土家族文化为特色发展旅游经济,又以文旅产业的勃兴促成民族团结进步,曾被表彰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成为以文旅融合模式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一)舍米湖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

1.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物质基础。依托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等国家政策的帮扶,舍米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备。借助公路网,2 小时内可通达湖北来凤和湖南龙山、花垣等地。二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木制吊脚楼缺乏基础卫生及水电便利设施,相关部门积极引导村民以“内部现代化,外部原生态”的标准进行宜居改造。三是农业水利工程稳步推进。舍米湖村农田灌溉设施齐全,设计上集实用与观赏功能为一体。上述民生举措有效改善了舍米湖各族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传统农业经济更加稳定,同时也切实增强了景区“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召回游客的能力”(14)曾书清.交通运输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系研究——以江西金竹畲族乡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村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丰厚收益,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完善文旅设施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创造活动空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舍米湖村陆续建成民族文化中心、步游道、观景台等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修缮了吊脚楼、摆手堂等古建筑。其中,2010 年建成的民族文化中心坐落在舍米湖村中心场坝,承担着村史展览、文艺汇演、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等功能。文旅设施为民族团结进步创造了活动空间,既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又能让游客在游憩的同时增进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理解。当地人借此愈发频繁地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各异的游客,促使双方对文化的差异性及共享性产生更清晰的认知,在交流互动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交流媒介。恩施摆手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舍米湖村则被誉为“中国土家族摆手舞发源地”。村内已认定摆手舞传承人45 名,包括国家级1 名、省级1 名、州级5 名、县级38 名,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级体系,对摆手舞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土家族文化,恩施州民委将舍米湖村摆手舞队请进城作交流演出,广受市民欢迎(15)段超.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湖北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创新调研报告[J].江汉论坛,2005,(11).。可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各族群众提供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载体,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

4.打造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为民族团结进步营造社会氛围。舍米湖村利用村规民约和村委会的组织作用,弘扬时代新风,为民族团结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个典型案例是,村委以“桐城六尺巷”的典故耐心劝解村民宅基地纠纷,最终两家让出一条公用通道,传为“舍米湖六尺巷”的佳话。村民日常生活并不以民族成分为社交界限,苗、汉等族群众分散在各个村组和家庭中,呈现出互嵌式居住格局。受新世纪人口流动大潮以及“打工经济”的影响,族际通婚日渐频繁。长期以来,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对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舍米湖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某种程度上,舍米湖村民族工作缺乏系统规划,阻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实效。一是民族政策理解有待深化。由于该村户籍人口多数为土家族,一些干部将民族工作片面理解为辖区内土家族群众的工作,将民族传统文化限定为以摆手舞为代表的土家族文化,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简化为土家族民俗村建设,未准确把握党对民族工作的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二是工作力度有待加强。当地各民族交融程度较高,日常生活中的民族特色已不突出,一些干部就此认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并无区别,部分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这些不准确的认识,都将影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提档升级。

2.民族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调查发现,舍米湖村向外展示的民族元素较为有限,民族文化氛围不浓厚。一是传统文化活力衰减。民族服饰只在特定场合出现,且多为统一制式的舞台演出服。大规模摆手舞几乎只在镜头和游客面前亮相,俨然由地方民俗转为“明码标价”的付费表演,商业化趋向明显。二是缺乏表达共享文化符号的景观。场馆布展及景点设计多以土家族文化为中心,蕴含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有限,不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否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对文化旅游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至关重要。

3.对村落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展示不够细致。当前,舍米湖村文旅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对村落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展示要提出更细致的要求。一是文化宣传与村史实际相结合的准确度有待提高。如关于彭氏家族源流、土家族认定过程等历史的介绍,可以更加具体。二是对历史上民族互动的研究和阐释不深入。如金丝楠木群景区内端放的《卯洞集》相关碑铭,从著者角度展示了历史上的徭役之苦,但皇木采办所透露的跨区域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民族交往互动的客观情况则相对缺乏。三是民俗场馆布展欠科学。民族文化中心的部分展板未按规范排列,馆内展品的布置也不甚合理。公共空间对内是村民了解本民族、本地方历史文化的场所,对外是向游客展示村落历史、民族文化的平台,相关工作的疏忽将不利于文化传承和游览体验。

4.文体活动与民族团结元素融合不够充分。调研期间,舍米湖村大型公共活动多以摆手舞拉开帷幕,主题并不明确,尤其是未充分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例如,在演出过程中,舞者与观众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和现场互动,摆手舞者多是经过培训的土家族村民,鲜见同村其他民族及外来游客与之同舞,易使剧场空间产生土家族群众与外来游客的割裂。展演共有文化的旅游活动有利于增进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反之,未兼容多元特征的活动则停留在商品范畴,难以发挥其团结各民族的纽带作用。

四、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逻辑与路径优化

(一)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运行逻辑

1.以民族历史文化为基底。文旅融合模式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一项以文化建设为根本任务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基底是民族历史文化。回望绵邈悠久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各民族携手奋进,共同开发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守卫祖国广袤的边圉,共同发展祖国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形成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值得后人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文化是各族文化集大成者,各兄弟民族以共同历史渊源为经、以中华共享文化为纬,交织而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更进一步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在于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巩固中华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16)万建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历史根基[N].人民日报,2021 -09 -27.。文化旅游让文物和古籍承载的民族历史鲜活起来、让隐匿于民间的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有利于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强化中华文化对各民族的感召和凝聚作用,从而进一步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和思想根基。

2.以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民族文化景区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借旅游经济发展之东风,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其真正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实际上,催生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文化差异,这也是使旅游交往成为可能的内在逻辑(17)Nanxi Yan,Elizabeth Halpenny. The Rol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ravel Motivation in Event Particip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2019,(2).。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跨区域流动日益便捷的当下,前往民俗风情迥异的景区进行深度游览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新风尚。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经济文化类型千差万别,客观上造就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互补性。旅游活动并非纯粹的经济现象,其间,文化交流随着人与物的流动同步发生。大规模旅游引发的流动使不同群体将各自的语言特点、饮食偏好、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汇于一地,多元文化在旅游景区内频繁交互。正因如此,旅游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自然可以当作“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18)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3 -03 -23.。在游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文化的多元性透过旅游活动凝结为交流的一体性,有利于各民族在文化层面深度互嵌。

3.以文旅经济发展为途径。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总体要求,在经济生活层面体现为各民族共同富裕。我国中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社会经济发展与东部省份仍有一定差距。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在中华民族里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那就必须有民族间团结互助的具体措施”(1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9:45.。大力发展文旅经济便是一条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助推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途径。在物质生活水平已取得较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文旅融合顺应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迫切的需求而生,正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增长点。“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2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6.。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意义正在于加快各民族经济交往、互通有无,以利益共同体的形式强化文化共同体建设,以进一步铸牢各民族经济共同体。文旅融合发展在活化利用民族文化的同时,使经济增长以直接产品的形态出现并重新投入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之中,从而形成民族文化振兴与地区经济发展互为增益的良性循环,为民族地区发展社会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有利条件。

(二)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路径优化

1.认识文旅融合对景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民族文化旅游是各民族文化互鉴、经济互联、情感互通的实践场域,是游客濡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文旅融合模式对景区民族工作至关重要。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纲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在各个方面。做好新时代景区民族工作,须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旅游发展中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进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特色村寨、进文化景区,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融入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项目。文旅融合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推力,主要体现为当地群众广泛深度参与、游客深度融入体验、东西部市场主体深度合作。为此,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和民族实际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将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相衔接,探索以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模式。

2.提升基层民族工作与文旅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关键在于人。在文旅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首先要培养和选拔一批“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21)庞兴雷.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 -08 -29.,能够将党的民族理论运用于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其次是要不断提高民族工作的精准化水平和在地化能力,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将党的民族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基层是各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民族工作事关民族政策的畅通传导和精准执行,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基点和重点落在基层(22)严庆.用高质量的民族工作践行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J].广西民族研究,2021,(6).。做好新时代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需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向和原则,加快建设一支兼备文旅专业素养与民族理论知识的基层人才队伍,以此保障各项政策执行有效,确保文旅事业与民族工作协调有序。

3.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共享性。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协力创造并发展了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象征体系,成为构筑民族认同、巩固民族团结的内在经脉。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从文化的共同性中汲取能够团结不同民族一齐进步的精神养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09 -28.。中华文化符号融汇与贯通了各民族的创造力、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奠定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与此同时,各民族相互吸收兄弟民族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子,造就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包容特征。有鉴于此,共同体建设归根到底在于增进共同性,相应地,铸牢文化旅游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在于突出景点各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共享性。为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融入景区,要紧密结合地方和民族特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景区规划、景观打造、路线设计、景点讲解、宣传推广的全过程,通过旅游产品表达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旅游活动的观感与体验传递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4.把握景区营造与地方历史相结合的准确性。不同民族相互吸收、彼此依存,不断产生并强化使民族团结更加巩固的内聚力,共同缔造并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成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整体脉络(24)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 -15.。要让民族文化景区承载的历史积淀发挥应有的史鉴价值,就要深入挖掘并研究本地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互动的史实,深刻阐释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的时代内涵,把握景区营造与地方历史相结合的准确性,为构筑各民族共享精神家园提供强有力的历史支撑。各类文化遗存既是文旅活动所依托的实物载体,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无声见证和文明演进的时空坐标,蕴含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向“自觉”演进的历史逻辑。因此,要紧密结合景区所立足的历史背景,透过旅游活动的窗口讲好本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阐释好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25)李学仁,谢环驰.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 -05 -13.。

5.调动文化持有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民族文旅产业赖以建立的基础要素是民族文化,其蓬勃发展离不开文化持有者的深度参与。文旅融合是民族文化富集区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的实用模式,其效用发挥有赖于旅游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深度耦合。从供给侧看,村落发展依靠持续经营和创造,在地居民的能动选择是传统村落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26)曹大明.台湾高山族社区营造研究:历程、经验及启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从需求侧看,游客希望购买更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体验更真实的民俗文化、收获更美好的旅行体验,而前置工作便是充分调动文化持有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事实上,只有共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果,各族群众才能真切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自觉而深刻的认同,这对于加快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无疑具有深远意义。为此,要科学指导当地群众广泛参与各项经营活动和文化传承工作,积极引导外地游客深度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密切各族群众的文化交流,拓宽各族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渠道,为文化景区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更大的接触面。

五、结语

文旅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了实践平台,是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恩施州舍米湖村的实践表明,文旅融合工作模式为民族文化保护利用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景区的同步开展提供了可能。文旅融合之所以具备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潜能,是因为二者具有根本一致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的逻辑理路及广泛相交的实践路径,因此,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以文旅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工作模式切实可行。这项工作以民族历史文化为基底,借旅游之手,协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文旅产业在助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初步探索中总结的实用方案。文旅融合为民族工作提供了全新契机,民族地区应及时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深度开发利用文旅资源,依托文旅产业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场域,赋予旅游活动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涵义。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文旅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民族团结之歌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