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三向维度
2022-02-09马存孝
马存孝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关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 -10 -26.。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及其实践,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积极顺应时代变化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和促进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外在表达形式,在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过程中,其建构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联系民族工作实际,坚持理论维度、时代维度、特色维度,不断推动和提升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发展和创新,用准确的话语阐释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工作提质增效,实现其高质量发展。
一、话语体系建构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
每一种思想理论,必定要以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话语体系就是思想理论的外在语言表达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5 -19.理论主要内涵的创新和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同等重要,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应对“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包括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需要不断推进和提升话语体系建构和表达,使原有理论更加丰富,新的内容更加充实,话语表达更加清晰,听者受众更易理解。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它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紧密结合中国多民族的现实国情,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不断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本身,不断增强其指导实践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 -09 -28.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是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和无数优秀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有其自身的政治和理论话语体系,并且善于同世界上一切文明和文化体系对话和交流。因此,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不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理论话语体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话语对象,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成功地指导民族工作实践。
话语体系不足,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最初设计的立意和本身出现了质疑,理论话语权面临动摇,甚至有被取代的重大风险。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发展和创新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中国人民在解决中国现实的民族问题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实践也证明这些理论和政策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是行之有效的,是正确的。这就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需要坚持的话语权。因此,发展和完善好这套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权,而不是在“去政治化”或“另起炉灶”的冲动中动摇和失去话语权。当前,如何在坚持话语权的基础上,用更好的话语陈述,展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成就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权建构的关键和核心。“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4)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建构[N].学习时报,2020 -10 -28.第二,我们在借鉴和阐释西方的相关学术观点和理论时,还没有充分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不善于用“中国话”来讲“中国化”。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有其意识形态的背景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复杂环境,这些方面与当前中国的国情,尤其是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及现实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借鉴和阐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其理论背景、发展源流及内在涵义的剖析,更要重视其具体实践应用效果的考察,特别是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适应性。如果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的后果。第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国具有多民族国家的复杂国情,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出现了许多涉及民族因素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在民族工作中有新理念、新理论和新的话语表述。但是,当前我国的民族理论无论是其内容,还是话语体系表述,都不能充分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如何用时代的声音积极回应这些现实的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第四,理论自信的“底气不足”。民族理论虽然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是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沉淀,是通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地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但是,理论自信不足,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中的短板。这种“底气不足”主要表现为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迎合西方的话语霸权,刻意地去改变中国人已约定俗成的理解和表达。
二、理论维度:坚持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基本原则
何谓“维度”?维度是指看问题的视角。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构,需要从多向维度综合思考,特别是需要从理论维度、时代维度和特色维度等三个方面着力建构。
首先是理论维度,即通过坚持基本理论原则,把握理论的正确导向,牢牢掌握话语权。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以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和与现实问题的密切联系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5)王希恩.也谈在我国民族问题上的“反思”和“实事求是”——与马戎教授的几点商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民族工作的具体特点,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之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和实践动力。民族平等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基石,民族团结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共同发展和繁荣进步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价值目标,而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旨。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理论原则,结合了中国现实国情,适应了时代发展特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飞跃和话语提升。因此,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中,坚持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和鲜亮底色,把握其理论的基本原则,牢牢掌握话语权,始终是其话语体系建构所需要坚持的首要维度。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其理论本身和话语体系来看,它都实现了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并形成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话语表达。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论基础是毛泽东民族理论;理论主干是邓小平民族理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6)金炳镐,肖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论断,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这根主线不能丢,不能松,不能放,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努力向“合”,持续增进各民族的共性特征,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四个与共”的意识和“五个认同”的思想,牢固树立和积极培养各族人民正确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共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共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第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73.。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的高度、全局的广度、理论的深度上,深刻地指明了民族团结在协调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生命线”来比喻各民族大团结,说明努力营造人人讲团结、人人护团结、人人争团结的重要意义,各族人民都要视民族团结为生命,并加倍珍惜和爱护。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 -09 -30.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关系史,其实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巩固,根枝相连、血脉相融的民族关系格局持续铸牢,全体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日益深化,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今日的中国。第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 -28.。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本质体现在民族工作上,就是要实现全国包括民族地区的各族同胞在内的共同发展,高质量发展,一起迈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思想引领、内涵阐释、实践指导等方面涵盖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必将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从“源”的角度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但随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其“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理论内容和话语表达上,而这正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能够成为指导我国各民族解放、发展、繁荣的正确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当代中国,坚持和掌握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话语权,就是要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和掌握这个话语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前提基础。同时,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中,掌握话语权,坚持其理论基本原则,并不意味着其就是故步自封的理论体系,开放性同样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重要特征。它需要在坚持基本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三、时代维度: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10)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 -10 -24.。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具有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它时刻关注现实,分析新的变化,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用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和表述来解答不同时代提出的课题。因此,时代维度成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维度。
人类社会进入20 世纪之后,先后出现了三次民族主义运动的浪潮,这三次浪潮同样波及中国社会,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20 世纪初叶,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统治世界的封建帝国体系开始瓦解,出现了一批“民族-国家”,形成了第一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以“五族共和”为基础的国家,但是,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真正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密切关注当时世界发展的大势,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和我国当时的国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提出并实践了以“民族平等”为主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毛泽东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是符合当时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的,是切合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的,是能够解决近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理论和话语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削弱和瓦解,形成了第二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在全世界出现了大量独立的民族国家。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形成以“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为核心的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时代主题的转变使得国际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围绕和平和发展的主题展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把握住时代主题的转换,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客观和深刻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下形成的,各民族实现快速发展成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地区取得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不断地证明邓小平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的正确性。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出现了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的浪潮。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各种分裂运动,不断在世界蔓延,这一次浪潮使“欧洲和中亚在3 个原有国家的基础上成立了23 个新的独立的国家,而且其中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分裂运动(如科索沃和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人、俄罗斯的车臣人)仍然没有平息”(11)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在国内,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藏和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也一再制造事端,破坏民族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国家统一。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新时期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一如既往地强调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应对民族工作领域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基础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面临许多新情况,发生许多新变化,这些变化同样反映到民族地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长远大计出发,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洞察,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创新发展,形成了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从其产生开始,其理论内容不断与中国历史和现实密切结合,实现着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同时,其话语表达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自觉”“自我”和“自信”。在不同的时代,理论内容和话语体系都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回应时代要求和升华时代精神。
四、特色维度: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当今多元世界体系中,要使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在指导我国民族工作中保持生命力,就必须用“中国话”来讲“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以中国人喜闻乐见、明白流畅的语言讲清深刻的道理,让具备了必要知识的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12)陶德麟.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N].光明日报,2013 -05 -31.。因此,必须把民族特色作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维度。
毛泽东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时,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党八股,提倡“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个中国“作风”与“气派”,要求在阐释和表达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时,需要体现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注重运用中华民族的话语方式、文化要素和民族心理来表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的主要范畴、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不断地推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合”精神、“民本”思想、“大同”世界等等,无一例外地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视角和现实表达路径。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汇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既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不断汲取营养的沃土,同时也为其话语体系提供了具体的载体。比如,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及实践,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1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3.。这一理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话语表达都符合中国多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突出了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成为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并且得到了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坚持科学批判精神和历史主义原则,吸收和改造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一切有价值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真正形成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同时,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在强调其民族特色的同时,不能犯狭隘民族主义的错误,违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
五、结语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日益接近。面对新时期民族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实践需求,即以坚持基本理论原则、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凸显中国自身特色作为三向维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及其话语体系,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提质、增效,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并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