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02-09蔡玥杨廷
蔡 玥 杨 廷
(江西财经大学 数学与经济分析系 江西南昌 330013)
信息与计算科学(简称信计)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一个新数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新世纪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数学人才。该专业的设置为数学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其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这正反映了社会对数学人才的热情需求,也给数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众所周知,数学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数学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在财经类院校当中,既无综合类大学的计算数学相关基础,也无工科类院校信息工程学科的支撑。想要办好数学专业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目前,在我国高校办学实践中,财经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在财经院校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于2000年设立,并开始招生。2014年,本专业针对过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课程关联度松散、产学研合作深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新技术要求,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进行升级改造。经认真调研分析,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依托学校经管平台优势,立足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探究大经管视域下的数学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模式,凝练了“经济计量”专业特色方向。围绕“培养方案”“金课群”“一流师资”“一流课堂”和“人才培养模式”五大问题,展开综合性专业改革,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深厚计算素养、宽阔国际视野、系统经济计量技术”,能从事信息处理、数据分析、决策和预测等相关工作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依托数学、计算机、财经等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推进“四新”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搭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1]。
下面以江西财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蓝本,介绍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计量)专业建设的主要探索和实践,为兄弟财经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发展提供借鉴。
一、深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
1.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提升我校信计专业办学定位的契合度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财经院校办学背景,充分地发挥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优势,设置经济计量方向,调整专业培养定位;优化“数学、信息科学、经济计量”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维评价与反馈,实施培养质量闭环管理。专业教育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学科开放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强化课程间的联系和融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等,学科基础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专业必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数值计算方法》《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等,有助于学生掌握经济计量的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能够针对复杂实际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数值计算、统计分析等工具进行预测和模拟。学科开放课程包括《数学建模》等,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以此建立经验模型,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案。专业方向选修课开设《运筹学》《时间序列分析》《泛函分析》《随机过程》《金融数学及其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能够基于本专业理论和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2]。
2.建设“金课群”,提升教学资源的保障度
建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优质线下课程群,奠定数学基础;探索“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培育工程素养;以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慕课”为先导,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打造“计量、统计、数学”金课群,培育具有财经背景的学科群。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2018年开始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采取“大类招生、联合培养”,在课程计划中开设《企业运作与数据管理》《量化投资分析》《数据分析软件应用》《数据挖掘》《金融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智能数据处理类课程,并采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模式,邀请企业导师开设实践类课程,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
3.培育“一流师资”,提升我校信计本科教学的效度与温度
培育“四有教师”,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将课程思政贯穿全过程,人才引进选聘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引进来、培育好”,培育善教、乐教的教学科研团队,提高教学执行效度;“走出去,善交流”,支持访学与交流,协同育人,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4.打造“一流课堂”,提升信计专业本科课堂教学活跃度
打造“一流课堂”,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混合金课等改革措施,提升课堂活跃度,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依据学生“网络原住民”特性,设计“学习内容、教学风格”,激发原创力;以产出为导向,运用“线下课堂”“线上平台”的共享效应,鼓励学生撰写课程大作业、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流程,而且学会了文献检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地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目标—内容—能力—课程活动—课程支持”一致性,改革课程考核制度,建立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上机实验、小组大作业、建模实训等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统筹和协调工作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3]。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满意度
以课堂为主战场,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推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维实践育人机制,培育创新创业能力;提炼教学研究问题,立项教改课题,发表教改论文,提升教学质量。此外,通过与校内其他专业联合办学,本专业开设交叉融合专业,从而形成具有财经特色的开放性专业。例如,联合经济学院成功申报数据科学与数字经济专业;联合金融学院成功申报金融科技专业;联合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对传统财税学专业进行改造升级,设立智慧财税专业。同时,信计专业紧扣国家规范专业目录指南,结合学校优势学科,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修读金融、会计、经济等第二学位。学院通过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实行开放式项目制,以校企合作、学习对接实训平台为依托,搭建专业群与产业链合作桥梁,形成“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体系,弥补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教与产教分离的缺点。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着力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企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达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一致。
6.开展“四维六化双主体互动式”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强调数学与计算机的交叉融合,突出在经济管理方向的应用,逐步构建“数学+数智+财经”的知识体系,培养数学、计算机、经济管理交叉领域的卓越人才。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演练、校内文化与校外实践“四维”平台的联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设计情境化、情境创设主题化、主题实现项目化、项目实施责任化、责任落实成果化、成果评价民主化六种教学策略的实施,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作用,培养学生课堂外以及校外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数学竞赛以及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场景下的科研探索和创业练习。通过参与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展示等创新活动和创业练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4]。
7.注重“实践教学”,提升专业学生市场竞争力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设置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四四三三”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个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和“三类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践)在“四大模块”(实验模块、实习模块、论文模块和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模块)中培养学生的“四项能力”(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发展与社会能力)。本专业通过与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软件设计等22家公司合作,建立常态化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机会,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中计量知识和定量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此外,校内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与创业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等5个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以及9个省级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国际合作教改实验。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喜人
专业改造后,江财信计专业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高考录取分数逐年提高,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辈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师资能力提升、课程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形成教学要素集成性创新,构建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1.在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金课群”或“慕课群”
本专业拥有“管理决策与决策支持”国家级教学团队,“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省级本科高水平教学团队。线上线下混合引发课堂革命,教学成果丰硕。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拥有数据与知识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10个。基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等经管课程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以慕课与线下研讨为主;数学分析等数学课程以板书为主、PPT为辅;数据库原理、C++程序设计等计算机课程以翻转课堂、微课、实验教学为主。
2.“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师资力量稳步提升,教研成果突出
根据数学、计算机、经管模块的配比引进人才,鼓励、资助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聘请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讲学或培训。发挥管理决策与决策支持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确保每位老师找准定位,提高团队凝聚力。近四年,引进海外博士1人、国内博士8人,培养井冈学者2人、省“双千人才”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近四年,立项国家级课题13项,在《经济研究》 《中国科学:数学》《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权威论文[5]。
3.社会认可度高,学生认同感强,专业评估取得突破性成绩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计量)专业2016年、2020年连续两届获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2019年获评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近四年,本专业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及发表论文百余人次,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全覆盖,并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团体程序设计竞赛等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6]。在升学方面,本专业学生先后被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近四年升学率约40%。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于IT、金融、教育等行业。毕业生在就业、升学、薪金等方面均处于同类高校的领先水平。根据华和创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专业调查:94.44%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培养对自身就业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为100%,对本专业毕业生 “专业技术能力”认同度为4.54分(满分5分);2019年,通过将就业满意度、月平均薪资、专业相关度、期待吻合度和发展前景5大方面6项指标纳入多元统计模型,结果以百分制分数展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综合就业质量以93.52分位居全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