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
2022-02-09董会利
董会利
(长春市九台区第二中学 吉林长春 130513)
引言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到课堂的减负增效,强化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则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唯有拥有核心素养理念,初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一、基于双减的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探究
事实上,若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教师有必要先弄清楚它的含义。具体来说,在宏观范畴内,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也是一种必备品格。它不仅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且,为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在微观范畴内,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指初中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汉字用法与表达技巧,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使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深入感受语文知识的精髓,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思维品质最优化,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培养正确的语文思维[1]。因此,可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语文核心素养渗透存在的缺陷
1.囿于文本教学
大多数教师只达到了教课本的目的,没有达到教语文的目的,在他们的思想里,讲好课文是首要任务,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分散的,也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如果学生读书只限于课本,那么将会对读书丧失兴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博览群书,需通过文字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增强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2]。
2.教学目标太笼统
初中语文教师希望能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解决较多问题,对每一节课都设定了过多的教学目标,也把太多的内容纳入教学中去,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这对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是非常不利的。
3.没有注重学习能力
学生之所以学习能力不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产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未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足够的重视。
三、落实合理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举措
1.积极融合信息技术
当今,信息技术已非常成熟,因此,从双减视域来看,初中语文教师也可凭借信息技术,创设更直观、有趣味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对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研究分析可知,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明了地展现语文知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锻炼初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鉴赏能力,从而对他们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例如:教授《天净沙·秋思》时,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很强的理解能力,不能真正领会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意思,亦无从体察作者彼时之思想感情,无法进行有效的欣赏。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围绕古诗词,收集与其有关的照片、视频和动画,把古诗词内容更直观地展现,给初中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受气氛、情境等因素影响,学生才会真真切切地看见笔者心目中的这个世界,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能力、理解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既减轻了语文学习的负担,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将随之提高[3]。
2.实现单元整合授课
在双减的情况下,要实现减负增效,初中语文教师也要进行单元整合教学,从而激活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进而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事实上,整合式的教学模式下,最为普遍的是在各单元之间整合教学内容,由于课本也是按照主题进行编排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按单元来进行,深挖单元的内部联系,使学生对每个单元形成单元整体的认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模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新知识[4]。例如:教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其中涉及的5篇文章均为文言文或故事,而在前4篇里《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陈涉世家》等篇所要描写的内容均为关键人物。这些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却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体验,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来说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时,要把握这一共同点。如果能够将这些课文串联起来,并与相关历史知识相结合,那么就能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让初中生去分析每篇文章各自展示了主人公哪些性格特点,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每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点及面地认识事物。教师也可通过要求初中生对3篇从史书中取材的课文进行比较和分析,揣摩不一样的叙事风格。这样,便激活了学生思维,有利于让其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高[5]。
3.定期开展文本阅读
例如: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理清课文内容,并标上重点字词、语句、段落和其他方法详细分析,透过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来进行教学,带领初中学生熟读课文,明晰结构,让学生认识到济南的冬季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所涉及的细节以及人物思想活动予以深入探究,从而为他们构建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提供助力。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来实施文本内容的解析,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作者语言文字运用,既给景物以深刻的感情,还抒发了老舍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怀、自然之情相融[6]。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理解和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加深他们对作品的认知。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使初中生更容易学习,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并且还能够使同学们的语言建构能力得到提升,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4.科学采用分层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智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因此,教师针对不同初中生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问题。教师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并非是纵容部分语文能力不够出众的学生,让其敷衍了事,而是根据他们学习的特点,更加准确地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这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意识,让其能够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来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避免学生因容易达到目的,出现盲目自大的心理。例如:教授《三峡》时,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这门课程实施分层差异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以下差异目标。对学优生来说,老师要让他们理清写作顺序、写景物之法;对于学困生,则应当让他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对中等生,则要他们把握好翻译和写作的顺序、描写方式等内容。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各层次学生能得到提高,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减轻自身负担。
5.加强理论联系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开展相关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双减的大环境中,教师就必须认识到理论课和实践课在比例控制中的关键性,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体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独立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其拥有充分探索的空间与机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促进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教授《背影》时,这堂课讲的就是笔者旅行之前,父亲送别的情景,以作者父亲的微妙举动来表现父爱。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中对父亲不同阶段的描写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情感变化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先请同学们用言语来形容平时与父亲的关系,当他伤心时,爸爸会如何处理。老师也可要求学生安排情景剧或直接演绎课文内容,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其语文素养。
6.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纵观五千年灿烂历史,历朝历代、每一个地区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一切的文化又是透过文字来实现的。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而初中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使得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这门因此,教师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去。比如:在春节时,王安石留下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让人觉得春节过得很繁华;而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人觉得中秋佳节很浪漫;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让人感受重阳佳节思乡之情。这些精美诗词,不但包含了作者的情绪,透过优美的辞藻,而且还使得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彰显。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教师有必要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以及鼓励学生体会我们国家文化之奇妙[7]。
目前,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渐渐地被部分年轻人遗忘。同时,由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得许多人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质疑。所以,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把我们国家的好文化、好思想和百家争鸣盛况向同学们作简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妙之处和发扬继承。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其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
结语
总体上看,双减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要能认识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进而优化教学形式,增强初中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确保初中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语文知识,深化理性理解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实践人文主义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为初中生今后社会生活提供保障。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