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教学:激活儿童想象力的“五重奏”

2022-02-09张建新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教书育人 2022年34期
关键词:巨人创造性童话

张建新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童话,特别是中低学段,童话故事占课文总量几近20%。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曲折的情节总能吸引小学生的目光,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进入一个不可思议的幻想世界,自然地接受童话真善美的道德启迪与情感熏陶。

童话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想象性。童话中的想象与儿童思维的发展一脉相承:从幼儿期到童年期的成长过程,就是儿童对童话文本的感受由语音层到语象层的跨越与扩展的过程;由“音”到“象”不仅是声音到图形的变换,更是平面到立体的升华 。因此,童话教学就是“想象力”的教学。用特级教师张学青老师的话说,在童话教学中需要以“语言为媒介,把童话展现的‘第二世界’转变成儿童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这一过程就是培植他们想象力的过程”。从心理学上看,想象就是把记忆中感知觉带来的表象进行加工与改造,生成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是人类所独有的高阶思维能力、是人类所进行一切创造和审美的必要条件,是在无形中孕育着伟大创造力的基础。进一步讲,想象活动有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低级形式就是简单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与对比联想;高级形式则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为此,本文从想象的五种基本形态出发,充分运用童话中的每一个想象力“元素”,为激活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设“五重奏”。

一、接近联想:聚焦生活,“由此及彼”地想

联想,重在“联”,即关联、联系;因此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活动,即“由一个现实的刺激物引起的对其他事物的映象或者想象”。而接近联想则是对时间与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的联想,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在人的各类生活经验中建立起联系,因而这一类联想在生活中极为普遍。如有的人中午十二点就想到了吃饭,这是时间上的接近带来的联想;有的人来到西湖就易想到断桥,则是空间上的接近带来的联想。

怀特海说,“教师从来不是对着空白的大脑进行教育,教育必须是对学生脑海中纷繁复杂的骚动进行有序重组、整合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就是激发其接近联想的丰富质料,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童话文本加以充分利用。教学二下《青蛙卖泥塘》一课时,老牛、野鸭、小鸟等“顾客”纷纷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师可以问学生:“发挥想象,此后还有什么动物会跑来对青蛙‘提要求’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青蛙的泥塘要变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除了有树、有花草、有水塘还有什么?”有了“大花园”这个生活对接物,学生自然可以在空间上“由此及彼”地展开接近联想,如他们可想到真实的大花园还得有桥,还得有假山,有美丽的喷泉等,为此,便帮学生打开了思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经验,找出与时空相接近的事物进行联想,以帮助他们开启想象的大门。

二、类似联想:关注特点,“由个到类”地想

类似联想也称相似联想,顾名思义,就是由两事物间的相似性而产生的从已知到未知的联想。事实上,事物的相似性比较宽泛,如相似的性质、特点、形态或特征等,都可以引发类似联想。同时,由于类似联想超越了人狭隘的生活经验,故而被视为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严格说来,相似联想又可分为形似联想和神似联想。形似联想主要关注两事物在形态、颜色等表面特征的相似;而神似联想则更关注事物间本质属性上的联系与类似,故又称质同联想。不过对中低段小学生而言,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形态特点进行联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让其适当进行深度思考,走进事物本质,进行更高级的质同联想。

童话文本中丰富的人物形象、鲜明的事物描绘显然为培育学生的类比联想提供了思维的温床。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事物的特点,激发他们由“这一个”联想到“那一类”。教学三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时,课后习题提出让学生继续预测后续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仔细想想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发现这根胡子又细又长,而且是灰色的。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哪些东西也跟胡子一样又细又长,也是灰色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会联想到跳绳、钓鱼线、织衣毛线等“一类”事物,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把联想到的事物进行合理地加工润色,顺利地完成对课文故事的预测。

三、对比联想:创生矛盾,“由表及里”地想

对比联想是指对特点或性质相反的两事物进行的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了与之相反的另一方面。如由火热联想到清凉,由热闹联想到冷清都是由相互间的对比关系建立的联想,再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对一组反义词的学习也是对比联想的使用。

对比联想既反映事物的共性,又揭示与之相对立的事物的个性,可以让人们在对立中寻找统一,迅速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从而深化理解。产生对比联想的关键在于努力向“相反方向”思考。因此,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挖掘文本中的关键情节,人为地制造“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对比联想。教学三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抓住最关键的情节,即小女孩擦燃五次火柴来创生矛盾。如当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温暖的火炉,仿佛看到了火焰,可让学生想:多么温暖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可实际上呢?小女孩面临着什么?这一“矛盾”迅速引发学生的对比联想:小女孩周围是天寒地冻,她光着脚似乎置身一个大冰箱里,多么可怜啊。当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冒着香气的烤鹅时,可让学生思考:多么美味的烤鹅啊,我都想吃了。可实际上她面临着什么?通过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此时小女孩饥肠辘辘,饿得发慌。通过五次擦燃火柴,创生五次“矛盾”,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对比联想中逐步感受到一个饥寒交迫、悲惨的小女孩形象,萌发出对她的无限同情。由此可见,对比联想的过程就是对一系列相反事物归纳后,认识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升华的过程,极大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内涵。

四、再造性想象:形成图像,“由点到面”地想

一般认为,联想是基于词语进行的概念链接,它帮助人回忆再认、拓展思路,从而开启想象思维。想象则是人在过去认识与记忆的基础上构造出没有经历过的新事物、新形象的过程;而再造性想象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参与调控下的一种积极想象,所谓“再造”就是人通过解码词语或符号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表象组合。借助再造性想象可以调动人的间接经验,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形象化,把不同层级事物立体化、具体化。虽然“再造”并不是“创造”,却都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一环。

现象学中认为,想象是一种图像意识与图像思维,它总是意向性地指向想象物,是对感知物的内部精神复制或再造,再造性想象也是如此。所以激发学生的再造性想象,就是想方设法地让他们脑中形成图像,呈现出对现实感知的复制和再造,从而让思维实现“由点及面”地想,这主要依靠两种质料,一是语言材料,二是图像材料。童话教学要紧密依靠他们,不断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想象意识。

(一)言——像再现

童话文本有着丰富的“童话语言”,它们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充满着丰富而跳跃的画面感与美感。书本上的语言是“不在场”的文字,只有调动学生的再造性想象,才能转换成活的“在场”的图像。如四下《巨人的花园》课文中,当孩子们被禁止进入到巨人的花园后,花园里出现了“春天不再来临”的奇异景象。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托文字发挥想象:“如果说没有孩子的花园是一幅画,你会怎么画?”通过想象把文字转化为心中的“影像”;如学生回答:“会把这里的树全部画成光秃秃的,桃树、梨树、杏树全部不发芽,草丛也失去了翠绿的颜色,变成无精打采的枯黄色;还会画出怒吼的风雪冰雹‘三兄弟’,争着在这里咆哮等。”

(二)图——像转换

把静止的图片转换为脑海中的画面,也是一种再造性想象,如建筑师依靠图纸想象出整个建筑的模样。统编本教材中的童话故事一般都配有插图,它们细腻生动,与童话内容高度相关,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托这些插图,让学生发挥想象,把“点”的零散图画内化而转换为一幅幅“面”的图像,这由“图画——图像”的转换正是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再造的过程。再如课本《巨人的花园》,插图呈现的是巨人归来后,驱逐孩子们的场面,教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这其中四散奔跑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会想象出:“我看到了巨人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过来,把花园的花朵都震掉了,我要赶紧跑,不然可能会被巨人踩到”;也有的学生想道:“巨人驱赶我们的声音震耳欲聋,花儿听到后就蔫儿,失去了艳丽的颜色。”学生进行再造性想象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巨人的无情自私了。

五、创造性想象:新编故事,“由无到有”地想

现今社会,创造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相反,创造性想象是人脑不根据任何语言或图像的描述,而对现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织和重构,产生新的知识与经验,最终再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简言之就是产生从前没有的事物或形象,创造性想象就是“由无到有”地想。其实,小学中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最关键的时期。研究表明,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其创造性想象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小学一到三年级为创造性想象发展的迅猛时期,四年级则是创造性想象丰富性发展的转折点。中低段的教材中大量编排的童话文本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童话文本的留白与情节,在丰富与续编童话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一)补白丰富童话

留白原为艺术品创造用语,指的是为使作品更有协调和谐之美而留下的空白处。童话中就有许多“空白”。这些留白有情节的跳跃性、故事的省略性和画面的疏离感等特点,为学生的想象留下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产生更生动的细节、更有趣的画面等“新事物”“新形象”,把跳脱的情节、简略的故事补上,让童话更丰富有趣。《巨人的花园》中有好几处留白,如巨人的花园里为什么会有孩子可以偷偷溜进来的洞?巨人用斧子拆除花园围墙时,四周的孩子是什么表现?巨人拆除花园围墙后,孩子们是如何和巨人玩耍的?这些留白点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打开思路。如对于“花园里为什么会有一个洞?”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想象出:可能是花园里的梅花雀们和小朋友们联合起来偷偷挖的洞,孩子们挖洞、鸟儿们“放哨”,希望孩子把春天带回来,这样它们才能重新筑巢歌唱。如此想象,有“新人物”“新情景”,当然是“无中生有”地创造。

(二)多元创编童话

创编童话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童话的基础上“另起炉灶”,依托原有故事进行二次创作,形式有很多,但实质上都是一种由无到有、推陈出新地创造性想象。但续编童话不是让学生任意驰骋、“随意发挥”,这样的“想”往往率性而为、偏离主题,更谈不上“创造”。教师要充分细读童话文本,以更多元、更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创编童话。如可以续编童话。不少童话往往暗含着独特而奇妙的结构,在看似漫不经心中潜藏着规律性,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种反复的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顺着作者思路展开想象在慈祥的老屋遇到小猫、母鸡、小蜘蛛后,还能遇到什么动物?它又会找到什么“借口”让老屋不倒下呢?可以新编或改编童话。教学《那一定很好》时,可以替换掉“主角”大树的种子,让学生思考如果刚开始是一颗玫瑰花的种子,则会有一段怎样的奇妙经历呢?还可以补编童话。如《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中王葆回忆奶奶讲的一系列宝葫芦的故事都是简单的一句话,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童话作为统编教材中最丰富、最有趣的文本,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又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沃土;教师要深挖童话文本中丰富的思维质料与想象元素,让学生的想象力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联想到创造性想象的“五重进阶”。

猜你喜欢

巨人创造性童话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国内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直立的石巨人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