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性德育:中学德育的新路径

2022-02-09顾斌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教书育人 2022年34期
关键词:德育班级班主任

顾斌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对于初中教育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在理解德育时常常会认为德育就是跟学生讲道理,很显然这是一种低水平的认识。除了这种认识之外,还有一种认识就是德育是为了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言行。相对于前一个认识而言,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往往内心隐藏着一个逻辑,那就是要想让学生有良好的言行,就必须针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于是基于这样的德育思路,在实施德育时又会回到前一种认识的老路上去。归根到底出现这些认识并不是偶然的,对相关德育思路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些认识的背后,是对德育的线性认识,即德育是语言的教育,而良好言行则是德育的目标。

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德育并没有这么简单。当下流行的观点认为,德育是影响人心灵的活动。既然是影响人心灵的活动,那么在德育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尤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因为只有当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某一德育观点时,学生才会真正接纳这样的观点,并且来干预自己的言行,从而让自己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学德育不仅仅是认知性的教育,也是人的情感性、意志性、行为性的教育。要想在德育过程中用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来推动德育的发展,那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就要寻找良好的载体、媒介。

一、生活:具身性德育的根基

具身性德育是一种生活德育,这种德育思路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在获得体验之后主动去建构自己的思想认识,而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设计相关的体验过程,以促进学生自身认知的发展。通过自身认知发展,归纳总结出自己思想认识上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正是德育的外在表征。

生活是具身性德育的起点、归宿。任何德育都应当潜于学生的生活。相对于空洞的说教而言,学生的生活才是德育的有效载体。无论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只有将学生的生活真正当做德育的出发点,德育相对于学生而言就有了扎实的根基。当学生在生活当中有良好的表现时,与这些表现相关的生活素材,就是促进学生德育生长的正向资源;当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不良表现时,与这些表现相关的生活素材,就可以成为学生审视与反思的对象,当学生通过审视与反思能够发现其中的不足,并且做出改进时,德育也就发生了。而综合起来看,无论是正向资源还是反向资源,学生在这些资源体验的过程中,都有着属于学生个体的情感认知,而这些情感认知正是自身德育的关键素材。有了这些素材,德育才有了基础,德育的种子才可以在这些素材上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并最终结出德育的累累硕果。

在初中德育活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素材、资源等作为载体、媒介,在生活中实施教育,让生活成为德育的广阔天地。生活中育人,强调活动、渗透、融入,强调实践、体验、感受、感悟等。根据笔者的德育经验,要想让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产生切实的自身认知,那么教师的德育出发点就要不断地靠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上面所说的以学生的生活素材资源作为载体媒介,并不是一句空话。相反,作为教师必须提取学生生活中的、真正属于学生的、学生在其中有着深刻体验的素材,这样才能让学生后续的德育体验有明确的自身认知感。而满足了这一条件之后,学生更容易有所发现;有了这些发现之后再去加以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最终概括出能够指导学生言行的德育理论。这些理论相对于学术理论而言,可能具有粗糙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所谓粗糙的德育理论,恰恰是学生真情实感的体现,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着指向作用。

用生活来教育,要求班主任要用自己生活的眼睛、德育的眼睛,去观察、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尤其是要针对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困惑、障碍等,去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初中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比较叛逆,同时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容易与家长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他们与家长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往往会出现一些代沟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的认知与家长的认知、观点等不一致、不匹配造成的。作为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样态,通过与家长、与学生沟通,不断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等。比如初中生已经会在网络上进行博客书写活动,有学生通过网络博客这样的一个平台,长时间不与家长对话,而与所谓的“网友”对话,从而与家长渐行渐远,与家长的心理隔阂逐步增大。为此,笔者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辟了“班主任信箱”“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爸爸妈妈的来信”“爸爸妈妈的寄语”等相关载体、活动,从而唤醒学生心中对父母的爱,唤醒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与家长积极地对话、沟通、互动、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消除与父母的心理隔阂,让学生学会与父母坦诚对话、与父母商量。这样的生活教育,是另一向度的亲子教育。

胡塞尔说:“生活世界是预先给予的、活生生的世界。”具身性德育,基于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并且为了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唤醒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促成学生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积极对话,从而和谐学生与他们的关系。

二、文化:具身性德育的内核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这些文化的积淀,才使得中国文明成为所有世界文明当中没有因为时空的变化而消逝一直流传下来的文明。今天面向学生的德育,要在认同传统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文化的价值,要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实现以文化人的德育可能性。在学术的视野里,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关于文化的解释不下百种。但是对于初中德育而言,不需要完全从学术的角度去勾勒德育的实施途径,而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满足学生德育发展的需要,用与传统文化相关同时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内容来引导德育的实施途径。

文化是相对于具体的过程而言的,文化与文化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也没有完全等同的关系。站在德育的角度看文化,文化就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文化与精神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中之重。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熏染、精神培育。文化从其形态上来说,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班级的环境、情境,对学生发挥一种耳濡目染、桃李不言的教育功效。制度文化包括管理制度文化和规章制度文化等,它们都是一种“硬性”的文化,对学生具有一种影响力、教育力甚至约束力。作为班主任,要将外在的胁迫文化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文化。而精神文化则主要是指班级的良好班风、学风,是一种“软文化”,是一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生态圈。

没有良好的文化,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就难以深入开展。在班级文化德育活动中,班主任不仅要展开常规性教育,更要依托相关的节日,展开节日性的文化活动。在常规性德育活动中,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要从学生的细微言行入手。从学生在学校的衣食行、言行等,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要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言行等。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平台的育人功能,彰显班级文化平台的育人价值。不仅要在班级的日常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育人,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节日,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建军节、党的生日、国庆节、教师节等,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教育。在文化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比如,让学生自行研讨相关的班级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进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引导学生探讨相关节日的来历,让学生了解、认识相关节日的历史、由来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再如举行班级的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等。通过这些节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活动,让班级的艺术节成为学生实现智慧的体现、展现等。

文化育德,就是要将文化融入、渗透到学生的班级生活、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文化育德,就是要以文化人,让文化沁入学生的心灵,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等。文化育德,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从而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质、潜能,生成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心理:具身性德育的旨归

在日常的德育过程中,判断德育有没有效果,往往是基于学生的语言与行为来进行的,而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是外在的表现。事实上学生在德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外在表现的变化,也有内在的变化,后者就是指学生的心理变化。实际上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相比,后者往往更加重要,因为前者是受后者支配的,只有当具身德育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向积极方面转化时,德育才是有效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心理的积极变化就是具身性德育的旨归。

班级的具身德育归根结底是为了丰盈学生的心灵。真正有效的德育,真正关注学生具身体验的德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健全,实施德育活动。当下的中学生,由于社会的影响以及家庭、社会乃至于学校的不良教育方式的作用,导致学生存在着种种的心理障碍、疾病等。心理问题是学生德育活动的阻碍,必须加以疏导、改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的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指数等就是学校德育效度的重要标识。紧扣这个标识去设计德育过程,可以让德育路径更具针对性,可以让德育少走弯路,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德育的高效。

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培育于德育活动之中,是德育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班主任要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意育情、以境育情。在班级德育中,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品质,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品质等。如对有自闭症、孤独者甚至抑郁症的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打开心扉,接纳周围的环境;对于有攻击性心理障碍的学生,班主任要善于疏导,善于化解学生的心理情结,使学生形成一种包容的品质;对于有对话交往障碍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与学生积极地研讨、交流,等等。对于不同的心理问题的学生,班主任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区别性地对待。如笔者所带班级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嫉妒心特强。他常常会为自己学习成绩提高而“不择手段”。如将同学笔记本悄无声息地带回家摘抄,甚至占为己有。为此,笔者采用多种方式教育影响该学生,使该学生从思想上、道德觉悟上、情感上积极改变自身固有的心理问题,重塑该学生的学习竞争观、合作观等。在德育活动中,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帮助别人,鼓励学生理解别人。要积极地培育学生的合作交往品质,和谐学生的人际关系,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竞争心理。只有这样,班主任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才能与学生进行对话,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让自身与学生产生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振、视阈的融合、视界的开阔等。

由于心理是内隐的,教育者没有办法直接判断学生的心理变化,只能借助于外在行为来进行判断。所以在认定心理是具身性德育旨归的同时,又不能否定学生外在表现的价值。

基于学生的心理德育就是心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敞开心扉,要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打破固化的心育格局。要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扩大心理健康辅导的队伍,使之成为一个共同体。相比较于个体的辅导,团体的辅导更具力量、更具价值。基于心理健康的德育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更能挖掘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进而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

具身取向的班级德育是德育的一种新样态、新方式、新思想。在初中阶段,德育与美育、心育等是交织在一起的。培育学生积极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可以从学生的审美、心理等入手。通过德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协同发展,让学生在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相互协调、渗透。如此,班级的德育活动就是一种“大德育活动”,班级德育就能形成一种“大德育”的格局。

猜你喜欢

德育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