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成长的四个发力点
2022-02-09王积鹏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王积鹏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高效课堂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指导、课后服务以及托管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都需要教师迎头赶上“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积极面对课堂教学时间紧、课后服务或托管教育经验少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要真正解决这些事关“双减”政策实施成效的问题,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必须重视的关键因素。当然,在小学阶段,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就会有效促进自身的成长。
一、从课堂设计与组织方面发力,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的设计与组织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必须选择的一个成长发力点,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至为关键。和初中阶段的学生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自制力、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都比较弱;但是,他们相比初中阶段的学生也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即参与意识强,情绪容易调动,情感容易激发。教师需要深入钻研课标、恰当处理教材、准确把握学情、提高教学质量、提炼课堂用语,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一)深入钻研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行为的要求,它以指导性文件的形式从学科课程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和建议,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明确了新时代“教”与“学”的关系,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界定了学生每个学段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即明确规定了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为此,教师深入钻研课标,就是要透彻理解国家对相关学科教学的要求,把握课标精神,明确教学及研究的方向,以先进的理念、明确的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武装头脑,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二)恰当处理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其编写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其体现的精神也是课程标准所传递的精神。为此,教师处理教材就是把课程标准用具体的教学材料、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落实:一方面,把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落实到教材的处理过程中;另一方面,把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分解到各学段对应的教材之中,结合学生实际细化教学方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核心素养的培育要点,谋求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的高度一致,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三)准确把握学情
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教材的处理都需要面对具体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年龄特点、心理表现、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成长发展需求、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能力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以有效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
(四)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杜绝“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倾向,让学生在课后更多地投入到各类实践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学习、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攻克”课堂教学重难点,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五)提炼课堂用语
哪些环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如何组织学生、调控课堂节奏,等等,都是教师提升课堂的设计与组织能力的关键性内容。除了让进行内容充满魅力之外,教师的课堂用语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或重点、点拨学生心中的疑惑或不解、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调控课堂的张弛度和节奏感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在课堂的设计与组织能力这一成长发力点上,教师还要讲究课堂用语的设计和使用,巧于煽情激趣,长于过渡衔接,善于激励评价,精于点拨总结,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能力。
二、从作业布置与设计方面发力,提升自身的课后辅导能力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除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外,教师还需重视作业布置和设计能力的提升。“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也要控制作业总量。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不仅要少而精,而且要有巩固、拓展的效度和测评、反馈的准确度。但是,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布置少而精的作业,或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分层布置作业,都需要教师全面把握课堂教与学实际,强化作业功能、丰富作业形式、创新性地设计作业,提升自身的作业辅导能力。
(一)强化作业功能
作业的布置与设计应该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或疑点的突破以及下一课的预习相关联,对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巩固或拓展,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检测性作业一般置于课堂检测环节为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设计、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拓展性的作业应遵照“双减”要求,以少而精为宜,设计既要起到巩固重难点或拓展、拔高的作用,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层布置作业。预习性作业一般可以不布置,通过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按照学科预习要求进行自主、探究性地学习。所以,强化作业功能,教师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作业辅导能力,就能把教与学中的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这样,学生用很少的时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能够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通过批阅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就能达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存在问题的目的。
(二)丰富作业形式
作业形式多种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阅读作业和实践作业等各种形式。其中书面作业包括习题演算、作文、绘图等;口头作业包括朗读、背诵、复述、口头回答等;阅读作业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阅读科学和人文读物等;实践作业包括调査、观察、测量、实验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布置中不断提升作业辅导能力,按照少而精的作业控制要求,灵活选用作业形式,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布置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作业效能。
(三)创新设计作业
作业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作业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为此,结合教与学的实际设计高质量的作业,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尤其在“双减”背景下,布置少而精的作业,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作业辅导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选”作业、“搬”作业,那么,所“选”的作业不一定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如果能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作业布置与管理要求出发,创新性地设计作业,既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利于中等生的提高,还能帮助后进生夯实基础,那么,所设计的作业才能适应“双减”背景之下少而精的作业要求。而且,用同样的作业材料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体现的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而且充满着教师多元化布置作业、创新性设计作业的聪明才智。
三、从课后服务与管理方面发力,提升教师的服务育人能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从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为校分忧、乐于为生解难,向“一专多能”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后服务与管理能力。
(一)主动为校分忧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师以承担学科教学任务为主,尽管一部分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学的工作。但是,工作性质都比较单一,多样化服务能力要求也不宽泛。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学段要求、学生成长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实际,通过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分年级、分层次、个性化、系统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劳动、科普阅读、影视欣赏、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和多样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大量的能够做好多样化服务的教师,但是,学校即使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也不一定在校外能够聘用得到合适的人员。为此,教师主动为校分忧,按照学校的整体安排不断提升自身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服务能力,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就能有效解决课后服务与管理教师短缺的问题,为学校承担起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后服务工作。
(二)乐于为民解难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尤其是小学,学生到校早、放学早的现象,给许多家长带来了接送孩子难、管理孩子难的问题。由于未到下班时间,有的家长便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这样,不但增加了校外培训机构和家长的负担,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教师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和管理的责任,不仅有效解决了家长接孩子难的问题,而且能够促成孩子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就要不断提升满足家长需求的高质量管理能力,在托管时间针对家庭关切,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帮助家长教育管理好孩子。这样,就能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焦虑;同时,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广阔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四、从家校沟通与融合方面发力,提升教师的家校共育能力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作业时间大幅减少,自主支配时间相对增多。为此,学校如何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由校内到校外形成相辅相成的教育新格局,是“双减”背景下家校融合共育的一项新课题。作为学生教育主阵地的学校,相比之下教育理念先进、教育视野广阔、教育方法科学、教育手段多样,对于指导家长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具有一定的优势或条件。但是,即使优势显著、条件优越,如果家长不认可、不配合、不利用,则仍然达不到家校共育的成效,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研究学生、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与家庭的沟通与融合能力,让家长认可学校、配合老师、用好学校或老师指导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学会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精准把握学生实际情况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情况或表现了如指掌,把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客观、透彻,和家长沟通时,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唤起家长积极合作的信心,达成教育共识。而要达到这样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教师学会研究学生,提升全面、透彻、精准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力。一是增强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到对学生课堂学习与在校生活、活动的观察之中,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二是向研究学生能力强的老师学习,阅读他们的著作,吸纳教育机智,学习方法技巧,提升理论素养。三是为所服务的学生建立学习、活动服务档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所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和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心理、情绪变化等。尤其是要从日常学习、活动中发现异常表现或潜在问题,做好跟踪记录,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迅速、准确掌握实情,在适时引导的同时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
(二)积极参加培训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班主任一般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次数较多,积累了一些沟通知识或技能。而其他老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意识较弱,沟通次数较少,沟通话题单一,沟通技巧缺乏,仅仅是反映学生问题或要求家长督促完成作业的时候居多,不善于用和谐、平等的理念与家长进行沟通,倾听家庭需求和家长心声。“双减”政策实施之后,除了班主任之外,其他老师与家长的沟通需要也明显增强。这就需要教师提升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一是按照学校安排积极参加家校沟通能力培训,从沟通次数、话题、时机、方式、效果等方面学习沟通知识,不断提升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二是掌握沟通技巧,根据家长学历、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合理运用方法策略,达到顺畅交流、有效沟通的目的。三是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合作者,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和家长共商教育活动中方法和策略,充分激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积极性。
总之,“双减”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指导、课后服务以及托管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都要求教师多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以课堂设计与组织、作业布置和设计、课后服务与管理、家校沟通与融合为教师成长的四个发力点,提升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作业辅导能力、服务育人能力、家校共育能力,就能有效促成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