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绿色课堂”有效性探析

2022-02-09陈银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四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34期
关键词:绿色课堂人文核心

陈银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四中学)

初中阶段,打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数学“绿色课堂”,较好地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力、实践力与创新力,更好地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同时,打造高效优质的“绿色课堂”,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是知识掌握向核心素养培育转变的保证,更是初中数学内涵式高效课改的保证。

一、“绿色课堂”的由来及概念

“绿色课堂”源于“绿色教育”。于19世纪90年代的“绿色教育”首先由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提出,他倡导的“绿色教育”可用八个字概括:“科学求真,人文求善。”2002年,他发表两篇论文,在前八个字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科学人文交融生绿”的观点。由此,“绿色”这一概念进入教育者的视野,不少专家、学者由“绿色教育”到“绿色课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了探析。蒋寿建撰写的《追寻绿色教育》一书赋予“绿色教育”以新的内涵——“绿色”二字,不仅是现代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属于素质教育。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此谓“绿色课堂”概念的雏形。后来,朱永新教授提出的“理想课堂”进一步丰富了“绿色课堂”的内涵,即课堂要有“参与度、亲和度与自由度”。肖川先生提出“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的课堂,也是对“绿色课堂”的有力阐释。

更多论述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反复实践的过程,渐渐形成共识:“绿色课堂”不仅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为主渗透绿色理念的课堂,而且是指既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又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课堂,是回归学生天性的课堂,其本质是“让知识自然地生长出来,不是要‘僵化’而是要‘活化’”,是和谐、民主、快乐的课堂。课堂氛围上,注重和谐、自然、温馨;人际关系上,注重平等、自由、互动;教学指向上,注重以生为本、尊重生命本性、注重生态环境、注重人文生态,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

二、建设“绿色课堂”注意的问题

时下,初中数学课堂仍然存在“三苦”:教师教学苦、学生学习苦、家长配合苦。究其原因,就是部分课堂违背了“绿色与自然”的规律,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兴趣与自然成长规律,忽视了学生本来的天性和教学应有的规律。而这与“绿色课堂”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更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不相符的。因而,打造“绿色课堂”,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重整体把握

整体,既表现在知识内容的整合方面,也体现在学生兴趣与知识点的糅合方面。当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融为一体时,便能做到乐学善学。整体把握,不是简单地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而是依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高质量的整体把握,既是打造“绿色课堂”的需要,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当各个知识板块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时,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较大程度上发挥其主体性作用,逻辑的连贯性成为可能,方法的普适性与思维的系统性成为现实,而这,正是核心素养视角下打造“绿色课堂”的需要。

(二)注重人文底蕴

数学文化有别于一般性的数学概念知识,它是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综合。包括数学方面的逸闻趣事、数学家的传奇人生、数学发现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等,在给予学生趣味性的同时,也能积淀学生的人文底蕴。引领学生进入数学文化的深处,学生乐学善学,兴趣倍增,数学味与人文味相得益彰,而这,正是“绿色课堂”应有的姿态。相较于小学生,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理性,但厌烦纯理论的知识而喜欢故事类和文化味的天性并没有变。通过数学文化的浸润,激活学生的天性,积淀人文素养,成为教师打造“绿色课堂”和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点。

(三)注重实践创新

数学与物理、化学一样,都源于实践而作用于实践,具有较大的实践性价值。能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做”,永远比处于被动性地位的“看与听”更有效果。实践类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如操作、实验、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因而深受学生的青睐。初中生喜欢“动”,比较倾向于“做中学”,善于“学中做”,喜欢从亲力亲为的操作中去洞悉知识的真相。鉴于此,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让学生亲力亲为,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的神奇与奥妙。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产生了担当意识,渐渐具备了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提升了实践力与创新力,而这,正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四)注重拓展阅读

高效的“绿色课堂”还应该是阅读拓展精细化的过程。初中数学课堂同样需要做实做活阅读拓展这一环节。正是深层次、多角度的拓展阅读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认识数学的本原状态而助力。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不仅指向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思维的革命、视域的扩展、方法的创新、情感的丰富与思想的洞见。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将之拓展为有利于发展核心素养的素材,引领学生发生深度学习。如此,既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利于“绿色课堂”的打造。

三、打造“绿色课堂”的策略及方法

(一)注重整体把握

1.依托情境进行统整

适宜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勾连,有助于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结构整合。学生一旦置身于鲜活的情境中,兴趣的激发与思维的伸展就变得自然而然。“绿色课堂”是情境味浓浓的课堂,一切都在鲜活、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发生,因而更容易让学生入境。当数学的奥妙通过情境而呈现出来时,学生兴致盎然,进入善学乐学的境界,而这,正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前提。比如,学习“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时,设计一个游戏:下面有六张卡片:3,9,f,s, a+r,b-7,你能任选其中的两张卡片,通过四种运算符号组合成新的代数式吗?请同学们上台抽签(选卡片),然后进行组合,每一名同学皆有机会。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旧知整理总结。实践证明,通过游戏情境,学生组合新式子的兴趣特别浓厚,于不经意间将新旧知识统整在一起,在前后联系中完成对知识树的构建。

2.注重自主探究

自主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必须在架构“绿色课堂”的过程中予以重视。以生为本也罢,尊重生命也罢,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提高不可或缺。学习中的自主、自由、自愿等越多,学生越能提升创新力与实践力。仍然以“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的学习为例,在意蕴十足的卡片游戏之后,教师不是直接引出分式的概念,而是把分数与分式的区别以及分式的概念交给学生自主自悟:“刚刚你们组合出的新式子中,有哪些是以前我们不曾见过的?这样的新式子,其取值范围是否确定?是否有多种可能性但一定有一些固定的规律?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概括,如果你能总结出分式的概念,老师提前祝贺你。”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形式,“有一类代数式都有字母”等概念很轻松地被学生总结出来,学生还理解到,分式的值与分数、整式是不一样的,具有不确定性与可变化性。可见,基于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更强,而这,正是以发展个性为特点的绿色课堂的体现。

(二)突出人文底蕴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关于数学文化方面的资料,不应小觑。面对数学教材资源,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必要的盘活与重组,“以知识诉求为基础,与文化诉求相辅相成”,让数学文化的浸润成为绿色课堂的关键要素。以突出人文底蕴为主的数学课堂肯定充满乐趣,充盈着浓浓的文化元素,正是“绿色课堂”所孜孜以求的。如果教师做实做活,一定能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为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绿色课堂”提供支撑。

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出示本教室的座位平面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通过“有序数对”,立即描述自己所处的座位吗?在此基础上,引入“笛卡儿”建立坐标系的趣味。教师应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相信在座的同学都曾经看到过蜘蛛织网的情景,我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曾经对这样的生活现象熟视无睹,但笛卡尔却从中发现了数学的神奇与真相,对此,你有什么想法?面对这个问题,学生有诸多感慨,包括笛卡尔生病时,还在思考数学问题;善于观察,生活中包含着数学知识,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发现和探究可以随时随地,数学如此有趣,有意义,数学文化中有诸多思考和探究的地方。

(三)强调实践印证

打造“绿色课堂”应该注重实践创新,注重“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就是“绿色课堂”。因为学生喜欢动手远远胜过理论的背记。引领学生多动手,符合学生天性,符合“绿色课堂”的理念。比如,教学九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时,教师不妨引领学生进行如下实践活动:课前在自己家中或家外找一找具体的实物并分类:一类有明显旋转中心标志,另一类没有。然后带到课堂,让学生利用旋转知识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图标,比如运动会会标、书画社团图标、校园艺术节会徽图标等,其中既可以有明显的旋转中心标志,也可以隐藏在其中,但学生能够快速找到。这样的课堂不仅是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方面的知识背记,同时指向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当然,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绿色课堂”实践类活动要注重分层。如果做不到因人而异,如果教师总是以整齐划一的方式组织教学或布置课堂作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互补就是一句空话。基于学生实情和个体差异资源,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下打造“绿色课堂”的关键。上述实践类活动应分层,通过进阶的方式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困生设计较为简单的图标即可,只要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就应该得到鼓励;中等生设计稍微复杂一些的图标,明显或不明显的旋转标志都比较标准;优等生把两个旋转中心置于某个图形的内外进行更为复杂的操作,亦能对“形旋转”到“点旋转”进行合理阐释,以此由点到面,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可见,基于分层进阶态势的实践活动,能够为“绿色课堂”的创建奠定基础。

(四)凸显素养提升

1.拓展于视阈的扩展

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引领学生具有理性思维,具备批判质疑的精神,具有勇于探究的习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视阈。这样的“具备、勇于、激发、拓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及长远发展,正是打造“绿色课堂”的关键要素。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具体表现在数学阅读中,就是不满足现有文本,不拘囿于一孔之见,而是从本题、本材料过渡到更多相关的拓展阅读中,避免一叶障目,杜绝数学思维的僵化,进而打造“绿色课堂”,发展核心素养。比如,学习关于几何排列的知识时,教师引入了“杨辉三角”方面的资料。通过拓展阅读,学生意识到,几何排列中有文化,有美学,有更多意蕴十足的东西。此时,教师趁机追问:杨辉三角对角线上各数与斐波那契数列有什么关系?现实中比如松果的排列有什么特点,与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有没有相似之处?蜻蜓翅膀数量的特点呢?是否存在着同样的规律。通过拓展探究,学生发现黄金分割、尾数循环等等更多与此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的认知一次次被刷新,视阈一次次被拓展。

2.拓展于情感的丰富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数学“绿色课堂”应该构建人文生态,包括学生情感的丰富、基本价值的取向与人文素养的积淀。尽管在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心目中,数学是理性而枯燥的。但实际上,教师只要运用之妙,就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层面。从情感激发及人文底蕴出发进行拓展阅读,正是打造“绿色课堂”的应有之义。“绿色课堂”就应该是情感丰富的课堂,就应该通过拓展阅读厚实人文底蕴。比如,关于地月之间距离的测量有诸多方法,其中意味着什么呢?通过拓展阅读,学生意识到,现代人通过飞机可以直接测量,过去的科学家则通过两个地点和子午线进行确定。尽管前者比较快且具有浓浓的技术感与现代感,但古人方法与思想的创新,更能让学生产生自豪感与成就感。由此,学生的情感被激活,成为“绿色课堂”中的亮点。

打造成功的“绿色课堂”,教师应该由重视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理念,应实现这样的转变:课堂由适应教师变为适应学生、由以教为本变为以学为本、由单一的知识灌输到多维的素养提升、由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与年龄特点,关注学理层面和情理层面,力争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又高效厚重,力争让学习体验更快乐,学习过程更人文化,学习结果更理想化,真正让课堂回归到自然和“绿色”状态中去。

猜你喜欢

绿色课堂人文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人文绍兴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发展学生自主思维
小学音乐绿色课堂的构建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激发学生潜能 打造绿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