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
2022-02-09阿曼古丽衣明艾比班哈斯木
阿曼古丽·衣明 艾比班·哈斯木
(1.新疆译德心理发展中心 乌鲁木齐市 830000;2.新疆哈密市第十一中学 新疆哈密市 839000)
提到爱国主义教育,就不得不说我国优秀的中华文化了。中华文化除了体现在传统教育中,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例如,《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就体现并歌颂了我国优秀的文化,比如军事文化、谋略文化、运筹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人才文化等。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与显性爱国主义教育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隐性爱国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诠释的。本文从文学作品分析入手,挖掘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并加以深入探究,希望能够将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先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部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抒发了诗人被残害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诗人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暂与祖国共存亡的深挚爱国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屈原憎恶黑暗的崇高气节。到两宋期间,常年的战乱使得爱国主义成为宋代文学的一大特色,涌现了以辛弃疾.文天祥、陆游、李清照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诗词人。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和《九议》以激昂的文字提出了抗金北伐的建议,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文天祥在抗元过程中被俘,经历种种严酷拷验后从容就义,留下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一、隐性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意义
爱国主义,即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准则,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他们的人生观、思想素质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是目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上的态度非常明确,一直都秉承着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原则。但是目前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显性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执行上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来源于教育内容,而是来源于教育模式。在实行显性教育模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认知教育和集体灌输,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效率很高,但是却不够全面,对于被教育者的整体发展没有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忽视了实践教育和学生个性特点。在目前这个时代,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因素。此外,在显性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所显现的主要还是教育者的外在要求,却极大程度上地忽视了受教者的内在需求等。以上这些现象会让受教者在被教育过程中产生抵触和反感。目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受教育者在这样的时代里受到了极大影响,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就是青少年,因为他们没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辨别能力,只重视娱乐方面发展,对于精神教育可以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思想觉悟也没有达到标准。通过网络这个新奇的虚拟世界,青少年受到了“爱国主义过时论”等众多错误言论的影响和洗脑,从而出现了教育反常现象。综上所述,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上,仅仅只依靠显性教育已经没办法达到预想的要求,也很难在担任起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担。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需要的是在精神和行为方面的培养。因此,不光要对以前的经典案例进行回溯,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在教育模式上要有所转变,要尽量符合现代人也就是青少年的兴趣标准,这样才能让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隐性教育理念被教育机构所重视。隐性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和显性教育模式的作用有相同之处,都是要通过传授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比,显性教育说的是直接、正面,而隐性教育讲求的是无意识、间接的、内隐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且,青少年的兴趣特点上来看,隐性教育反而更加容易让他们接受,因为这种教育强制性,是思想教育上的强制性。教师讲一则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内容说说自己对其的理解,这样的模式学生却非常喜欢,学习压力小很多,可见隐性教育就是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与传统的教育模式融合,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引入爱国主义教育,再教育境界上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在教育模式上也不会显得那么死板,这是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同时也是隐性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意义[1]。但仅靠隐性爱国主义教育还是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要将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和显性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让两者共同服务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将受教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时代下的爱国者。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祖国未来的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把握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民族和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二、文学作品中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特质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爱国主义文学家,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表达了人民对外来侵略的痛恨情绪和反抗压迫的激昂气节,以及忠于祖国的伟大情操,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坎坷历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和显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两个相对的教育模式,但它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通过文学作品进行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能够从态度、动机、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正是因为“隐性课程”理论,才有了如今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四个方面。
1.本质上的潜隐性
鲁迅先生一生大力批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同时也在大力宣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但都是其爱国的表现,只是知识表现形式不同。鲁迅的爱国主义以忧国忧民为起点,以忧患意识去告诫世人未来的局势,通过提出问题所在而引导国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忧患也是鲁迅先生一生和他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忧国重在忧民,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研究和改造国民性的实践,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旨在深层理解,而非灌输式的教育,要通过所听、所看的知识内容去理解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其中潜隐性主要表现为:
(1)施教过程的潜隐性。即隐性教育无声无息地“隐”与“寓”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身”与“形”,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将爱国主义精神“隐”在中文学作品,再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进行理解和吸收[2]。
(2)受教结果的潜隐性。显性教育不同于隐性教育,前者一旦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很容易会使学着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从而起到反效果。而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自行体会,没有那么直接,却很容易让人接受,也就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
2.内容上的生活性
文学作品主体思想基本都来源于作者现实生活,因此作品本身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生活状态也会不同,所以对于生活的需求也就有了差异,而当教育内容正好满足了学者的生活需求,这样的教育就是以此比较成功的教育,而这在隐性的文学教育中能够更加明显。隐性教育地体现由来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它立足生活、贴近生活,从生活的内容出发,发掘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3.形式上的开放性
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其教育模式上,它不像显性教育一样,通过硬性教育将教育目的直接说给人们听,让人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传教者的目的和本次教育的主题,隐性教育是通过将教育目的隐藏在某个故事或者是某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受教育者在全方位、立体式的氛围中亲身感受,最终内化顿悟。
4.方法上的渗透性
文学作品中的显性教育是强行灌输,目的明确且直接。隐性教育则是通过巧妙渗透,是在不破坏原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下,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意图隐藏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细节中,主要是渗透教学。为此,要注意两点:首先是不能将渗透过于宽泛化,本来隐性教育就是以理解为主,一旦涉及得太广,那么将影响学生理解,最终造成反效果。二是要注意把握渗透之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灌输爱国主义精神[3]。
三、通过文学作品推进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学校也开始逐步趋于规范化,学生的生活开始向个性化以及多样化方向发展。所以,现阶段,学校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应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此来到达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
1.潜隐型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
潜隐型文学作品中蕴涵着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民族精神、爱国思想等,具有与“爱国主义理论课”教育相同的教育意义,甚至从教育作用来看还要更胜一筹。所以,在国外的一些学校就非常重视文学作品中的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且在讲述文学作品时还会硬性要求渗透一些爱国主义元素。其实相比于国外的一些国家,我们国家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对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教育方式也相对简单许多。因此,在我国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隐性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对于教育方式上也要做进一步研究和创新,从而深入地发掘隐藏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这就要求教师们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有一个发现和传授的能力,真正使这些“隐性课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2.陶冶型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学是学校的面门和内涵表现,主要表现在校风、学风以及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上,透射出一所学校特定的人文底蕴。校园文学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模式,对学生有渗透式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作用是在课堂教育中无法实现的。学校可以通过在一些教育场所和生活环境中张贴一些爱国格言、名言等海报,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对爱国主义精神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吸收,使学生的爱国情操受到陶冶,爱国思想得到升华,爱国行为得到强化。
3.创新型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
在构建人才强国的战略影响下,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这种素质是目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同时这也是爱国情怀的一些表现形式。为此,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帮助学生搭建一些学术讨论及创新平台。这样能够有效地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文学作品中,让学生能够在创新中培养和发现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教育精神。
4.开放型文学作品中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与其他道德情感的来源相同,都是通过在解决问题和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最终获得的其中一项收获和成长。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教育和形成过程,和受教者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关,受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影响。爱国教育本来源为生活,所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同时还要贴近受教人本身,让受教人能够在最佳的受教环境内接收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还应多组织和开展一些自由开放式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感受生活,从中吸收爱国教育思想和精神。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大中小学教科书中增加表现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比重;二是舆论和大众传播工具要鼓吹倡导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三是明确宣扬爱国主义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鼓励、支持作家创作表现爱国主义的作品;四是在文学评奖中对提倡爱国主义的作品实行倾斜;五是对崇洋媚外的恶劣倾向开展严肃的批评,把我们国家和各方面的美好事物通过爱国主义主题向四面八方辐射,以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鼓舞人、教育人。
结语
显性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和隐性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都是对爱国主义的传承,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是相同的,他们之间既有不同之处,同时又有着相同的教育方向,相互独立,却又紧密相连,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将他们完全分裂开,要将两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更不能通过贬低一方而去抬高另外一方,认可和运用两者各自的优点。这样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得到正向发展,使教育效果得到更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