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英语专业生中文素养的作用*
——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2022-02-09杨江平
李 倩 杨江平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中国于世界舞台发挥重大作用的今天,高校英语教育及英语专业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在“走出去”这类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外语专业独有的中外文化对抗与贯通的特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专业人才除掌握必备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涵养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具备深厚中文底蕴,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去开拓国际视野,‘锤炼中国新,精英国际人’成为外语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最高追求。中文素养提升课程,是外语类院校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养成学生优秀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教育过程中较多强调英语国家文化而忽视了中文素养。同时,学生也缺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导致中文素养的匮乏。在中国文化积极“走出去”时代背景下出现“失语”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讲好中国故事。
基于此类情况,本文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校园采访两种调查方式对大学英语专业生中文素养展开调查。此次调查数据分析如下:86.67%的英语专业生认为自身中文素养为一般水平,98.5%的英语专业生认为提高自身的中文素养是必要的;98.1%的英语专业生想提高自身中文素养,传播好中华文化。基于现实情况,本文提出“形成优化中文课程的建议书”和“提出相应的实践活动方案”两种方案。希望能引起本校英语专业生对自身中文素养的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专业生的中文素养,增强英语专业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之后的工作中,英语专业生能担起重任,成为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窗口,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一、中文素养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一)英语教育中开设中文课的民族意义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民族日常交流和增进感情的工具,也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德国的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曾经这样描绘母语:它首先是精神塑造的力量。因为正是通过母语表达,才能形成人的认识,思维是按照母语来运作的。其次,语言是创造文化的力量,是承载历史的力量。一个民族历经几千年,想把所有经验和知识转化为精神财富,必须通过母语传递给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有的语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也体现出语言的独特性。语言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重视母语教育是各国的共识,只有通过良好的母语教育,增加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爱国好青年。作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当今全球化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承载着对外沟通与交流的重要使命。因此,提高英语专业生的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才能在对外政治、经济、贸易等事务中为国家守住利益,跟随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中文素养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通俗来讲就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英汉翻译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每个学生翻译水平大不相同,其中中文素养是影响英汉翻译的重要因素。在汉译英过程中,作为英语专业生,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难免会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中文素养在汉英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首次提出翻译的三准则“信、达、雅”,“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要做到“信”,译者须准确理解原文,才能在后续翻译过程中准确无误翻译原文。平时常见的科技类、生活类翻译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涉及古代文学或诗歌的翻译,由于译者中文素养不高,无法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只能按字面意思来翻译,这就达不到“信”的标准,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述原文意思,外国人也就不能正确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而英译汉同样需要译者有较高的中文素养,在英译汉过程中首先要求译者能准确理解原文意识,这对译者英文功底要求高,但是在后续过程中把英语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对译者的中文素养要求也高,因为英译汉的译文既要达到“信”,又要达到“雅”。“达”则要求译者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表达原文意思,这要求译者能同时具备中英语言的较高功底。而“雅”在用词上更追求得体,以达到优雅的标准,这要求译者对词语的选用仔细斟酌,涉及词语的褒贬、形容对象和范围。如果译者中文素养不高,中文和英语的基础没打好,那译者就无法企及到高层次的翻译。因此,要想成为一位好的译者,既要具备优秀的英语水平,又要具备较高的中文素养,才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三)中文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通过跨文化交际,个人、企业的发展会得到极大的扩展,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能力。更何况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和生活中都会充当跨文化交际的媒介,肩负着时代发展的重任。由于各国家文化造成的思维模式差异、行为规范差异、价值取向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所以,在了解和尊重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提高自身的中文素养,正确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就比如中国人一般打招呼是说:“吃了吗?”而外国人打招呼习惯用“你好”。这是因为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而外国人往往注重礼节。而在现实中,极大部分英语专业生自身的中文素养不高,无法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无法说出“吃了吗?”背后反映的文化背景。在中华民族的民风习俗、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的形式中,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深层次信仰、价值观。文化是一个民族信仰、价值、态度、等级、知识经验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英语专业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中文素养,对中华优秀文化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现状分析
(一)英语专业学生对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尽管学院开设有与中文素养有关的课程,但多数英语专业学生认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并且从小接触,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中文语法知识,不需要进行专门学习,因此对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缺乏热情,也很少重视起来,从而忽视了中文学习,导致自己的中文素养缺失。其次,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意识到中文素养的提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其核心学习任务是英语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英语文本进行英语学习,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语言技能训练上,很少主动接触阅读中国经典名著,使得中文素养有所缺失。最后,尽管有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中文素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因为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经过短暂学习以后,发现自己所接触的中文语法、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没有较大的进步,对自身的短期提升效果不明显,因此不愿再过多花费时间在看似没有成效的学习中,所以即使感到自身的中文素养不足,也缺乏主动学习、主动钻研的意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教学和讲述。
(二)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不高
一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出于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在信息汲取和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了解学习英语国家相关文化。当今互联网信息丰富,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易于获取有关西方文化各方面的知识,乐于了解学习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习惯、历史习俗和西方文化的思维及表达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也忽略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大学及以前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建立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这部分学生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更加追求新的潮流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新一代年轻人追求创新的精神不符,在进入大学学习英语后也不会中国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由于两方面原因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缺失,这就造成了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更愿意去学习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甚至可能出现对英语国家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了解甚少的情况。进而,在中文语法、词汇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参与中主动性不高,缺乏重视,不会进一步进行自身中文素养的提升。
三、建议
(一)形成优化中文课程的建议书
本校外国语学院注重于英语专业学生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中文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设置上还有一定的提升和完善空间,并且大多英语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学院可以在中文素养相关课程的数量、类别、授课时长、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在课程数量设置上,学院可以增加院内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数量。课程数量增多,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使学生可以在几门侧重不同内容的中国文化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出自己喜欢的课程。在课程类别的设置上,中文的相关课程可以设置为学科专业课程内的选修课程或全校范围的通修课程,同时学院对于学生所需修的相关学分做出要求。在课程授课时长的设置上,学院可以分年级设置不同程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选修,以保证在毕业前接受了相对时长较多的中文素养提升教育。在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拓展相关课程的考核方式,如在社会实践中的考查学生应用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的方式对于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学生策划组织实践活动并进行汇报等。同时,“中文类素养课程在大学的开设,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用母语掌握外语学习的能力,涤荡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语类院校必须重视学生中文素养的培养,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完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提升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并促进英语专业生专业素养的同步提升,培养优秀外语人才。
(二)提出相应的实践活动方案
授课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文化的传递。课程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学生培养兴趣,提升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但是,如果脱离了实践,整个过程也会事倍功半。此外,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把语文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全面提高现实的中文素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强化学生的中文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从而提高学生文化文学素养。如学院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设翻译角、读书会,加强与中文教师的合作交流,使得英语专业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母语文化,并且在提前准备素材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民俗镇、博物馆等地方,开展中英讲解员等活动,使学生实地接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底蕴。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培养兴趣。也可以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的节日、习俗、礼仪等方面的了解和情感认同。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母语及其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提升自己的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