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促进“小蜗牛”自我改变
——如何让小学生告别拖延
2022-02-09杨红梅
杨红梅
(南京市江北新区玉带实验学校 江苏南京 211512)
九月开学,“补作业”成为假期最后几天的关键词,从幼儿园幼童到高中生,有不少人都在埋头苦干做最后的冲刺。人人都爱拖延,其实,别说孩子,大人也一样,每天都在拖延。
历史上,达·芬奇是经常被提到的一位“拖延症”患者。他的《蒙娜丽莎》画了4 年,《最后的晚餐》画了3 年,最终传世的画作不到20 幅。其中还有五六幅画直到他去世还压在手里没能交付。连他自己都忍不住,在自己的笔记里感叹:“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
还有大文学家雨果,为了克服拖延,在他写《巴黎圣母院》期间,他让管家把自己的衣服藏起来赤身裸体,甚至下狠手把头发和胡须各去一半,好让自己没脸见人。用这种方法强令自己集中注意力。名人尚且如此拖延,更别提小学生了。
一、造成小学生拖延的原因
套用一句名言的说法,不拖延的孩子总是相似的,拖延的则各有原因。引起小学生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专注力是小学生学习拖拉的主要原因,他们喜欢边做边玩,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说话,很容易会受到外界受到影响,扰乱其注意力,导致要花很长时间去完成一件事情。
此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还未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因此所谓的时间管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用的。部分小学生没有明确的时间意识,所以其在做事时往往表现得不急不慢,没有意识到事情做完后,自己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部分家长以及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进行了过多的干预,导致学生只需要按照大人的吩咐去完成任务即可,因此没有自主安排时间的习惯,当其有了自我支配时间之后,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规划,即出现懒懒散散的情况,造成拖延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完成寒、暑假作业时,这方面表现尤其明显,一般都是到快开学时才“突击”完成作业。要求过高、逆反心理、学习兴趣不足、执行力不强等诸多因素,也都会造成孩子喜欢拖延。
此外,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外向型、高神经质、低责任心的学生更可能会产生拖延的行为,形成拖延的习惯。外向型的学生,在进行活动时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从而转移其注意力,让其投入于其他的活动当中.责任心比较低的学生,其本身的活动动机比较低,所以在完成任务时,没有足够的使命感。神经质的学生,其本身情绪状态不够稳定,所以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容易被分散注意力。
小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将能够持有坚定的信念,拥有更多的能力去完成某一行为,所以自我效能感影响到学生在活动当中的坚持性以及其活动的态度。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不真实,导致其会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制定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所以在任务开始之前,就会反复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够完成任务,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进而造成拖延。
此外,学生本身在自我控制上的能力,也会影响到其拖延行为的发生。自我控制是基于原认知对目前行为所进行的管理。拖延学生和非拖延学生在行动意图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拖延学生很少能够将自己的意图变为实际的行动,所以从其本质上看是一种无效的自我调节。拖延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拖延后所造成的负面情绪,但是会依然持续进行拖延这一行为,直到最后不得不去完成这一任务。这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低,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
对行为进行的不必要拖延,还有可能是受到非自主动机所支配的结果。学生如果出于非自主的因素来进行活动,那么就很难拥有行动的原动力,借由外部因素来进行行动的学生,往往要等到最后才会真正地开启行动,因为到了最后学生才会感受到压力。与此相反的是来自内在动机的学生更愿意按时完成任务,因为其行动的动机并非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其自主意愿,所以这类学生能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愉悦感、收获满足感,由此可见,内部动机比较强的学生较少会出现拖延行为。
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其所具备的动力与任务本身的特点之间紧密相连。比如任务比较难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一任务拖到最后去完成;或者是任务比较多时,学生难以理清任务完成的头绪,即会搁置任务;抑或是完成任务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反馈时间比较长,因此无法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能够获得及时反馈、数量不多的任务,更能够提高其完成的热情,以避免出现拖延问题。
二、拖延造成的影响
(一)降低学习效率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拖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最主要的影响在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继而导致其成绩直线下滑。拖延行为的出现会让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这也就显示出了,为什么很多小学生都有制订学习计划表的习惯,但是却在最终的落实上出现问题,这也是拖延所造成的结果。
(二)影响心理健康
由于拖延行为的发生,导致小学生往往流连于多个任务当中,最终出现每一个任务都没有很好完成。在学习上,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就是学习成绩下降,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其生活当中的主要内容,学习成绩下降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小学生其心智上的不成熟,也导致其很容易会因为自身的学习问题而否定自我,造成认知上的错误,继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产生不良情绪
拖延行为的发生有时并非出自学生本意,拖延行为会让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并且随着行为发生所带来的后果,更为加重学生的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到学生的生活,还影响到学生的心理,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小学生摆脱拖延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也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老师要抓住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行为以及习惯的养成,从而利用良好的习惯来促进其学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老师可以围绕学习习惯的养成开专题班会,让学生能够知道哪些行为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当中有意去落实,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老师还要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在课堂当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将让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老师在课堂当中,要注重利用启发式的方法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提问时候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调动所学的内容,将答案整合起来,组织语言进行回答,从而真正地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其自主找到答案。在家中,家长也要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要故意打断,比如送吃的或者询问学习进度,等等,以免干扰学生的学习思路,造成其注意力分散。
(二)树立科学认知,调节消极情绪
消极的情绪并不是单纯由某一事件所引起的,而是借由这一事件,让个体对其产生了不正确的认知或者评价,继而形成了错误的信念,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小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拖延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其对于学习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信念,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调节其心理状态,舒缓郁结的情绪,释放心中的压力。比如老师可以利用认知疗法来让学生正确地认知学习,能够意识到学习对于自身成长以及发展的作用,从而对学业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提升其抗压能力,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在学生出现拖延行为时,老师要及时地调整学生的错误认知,纠正学生所出现的绝对化要求,比如认为自己一定无法完成,结合放松式训练,避免学生因为自身的拖延行为产生了焦虑情绪。
(三)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可以邀请本校优秀的毕业生到校演讲,发挥出榜样的作用,引发在校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主动地完成学业任务。老师要改进教学的方法,利用结对学习的方式落实以优带差,让有责任心的学生帮助有拖延行为的学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要丰富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儿歌、绕口令等方式来进行单词记忆,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四)加强沟通交流,找到学生拖延的原因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并未真正地认知到学习对于自身成长以及发展的意义,所以在其结束了学校的学习生活之后,往往认为到了解放的时刻,放下书包就想要去玩,没有意识到要第一时间去完成作业。部分学生其拖延行为的发生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所导致的,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当中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所以在写作业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打击其作业完成的热情。而有些学生因为反感家长的催促,所以生出逆反心理,导致在家长的监督下,不仅没有加快学生的写作业节奏,反而还影响到其写作业的效果。所以老师要深入学生行为的背后,探寻其出现问题的原因,借由心灵之间的沟通,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了解学生出现拖延行为的缘由,从而做到对症下药,以帮助其解决问题,尽快地完成作业。
(五)利用表扬鼓励,培养学习自信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在作业的完成度上会出现相应的问题,正确率也会降低,这也就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自信心不足,担心自己在作业当中会出现错误,继而在面对学习时产生抗拒的心理,表现为拖延行为。这就要求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利用表扬和激励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点,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在错误当中找到学习当中的问题,勇于面对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获得不断提升。老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有意着重点评学困生或出现拖延行为学生的作业,借由个性化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与爱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所以老师的评价与反馈将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及时鼓励能够让学生滋生出更多的学习动力,为了达到老师的期望,而不断地奋斗,从而让学生能够品尝到学习的甜头,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六)减少环境影响,聚焦学习目光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小学往往会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老师要从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将其放置于适于学习的环境里,和家长之间进行合作,让家长能够为学生提供安静学习的环境。比如有些家长习惯于在孩子做作业时为其送去吃食,看似关爱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在打断孩子的学习进程,影响到注意力的集中。因此老师要与家长之间进行沟通,让家长能够了解正确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安静独立的学习空间。
(七)强化时间观念,减少拖延发生
小学生并没有很强的时间意识,在其大脑中并没有要按时按点地完成某件事情的观念,在小学生的认知里,只要这件事情完成即可,在完成这一事情的中间可以穿插各种各样的事物,所以在无形里出现了拖延的行为。这就要求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提高其对于时间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件事情。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时间表,在家中和家长一起监督自己在时间表上的完成情况。老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开展时间游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借由一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时间观念,才能够抓紧时间去完成学习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出现拖延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其学习效果,还会干扰到其正常的生活,危害其身心健康。因此小学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拖延对于学生的危害,探寻学生出现拖延行为及背后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通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舒缓学生郁结情绪,提高其学习热情,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利用鼓励培养其学习自信心,为其构建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其时间观念,以减少其拖延行为的发生,从而让学生能够做时间的主人,掌握自己的人生。